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丁玲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丁玲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二十年代末期走上文壇,半個多世紀中,她用剛勁有力、細膩動人的筆,寫下了一篇篇小說。散文、評論、雜文等。她的主要作品有《夢珂》、 《莎菲女士的日記》、 《韋護》、《水》、《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1957年后、十年內亂期間,丁玲歷盡了磨難和艱辛;粉碎“四人幫”后丁玲又拿起擱置已久的筆,寫下了《杜晚香》等數十篇新作。
作為一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丁玲不僅創作了許多作品,而且寫了許多的評論文章,系統表明了她的文藝美學思想。
丁玲認為要想成為一名作家,就必須有充實的理論修養、廣博的社會知識、濃厚的審美感情、正確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個人品質,學習、生活、練習都是成為作家的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丁玲十分強調作家熟悉生活的重要性,她認為作家如果想創作出為大眾的文藝作品,就不能不到大眾生活里去,不能不悲大眾之悲,喜大眾之喜。文學創作的靈感只有人民才能給予作家, “只有愛人民才能有真正的文學靈感”。丁玲指出,深入生活不是去“搜集資料”,而是去體會群眾的思想感情,建立與人民大眾血肉相連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文藝作品;相反,如果把深入生活理解為“搜集材料”,從一個主題框框出發,到生活中去尋找合乎框框的材料,再把它裝到框框中進行創作,只能得到干癟乏味的作品。另一方面,作家到生活中去,又不能光顧與大眾打成一片,而忘記自己的文藝任務,必須時時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個作家,深入觀察生活,做“艱苦的、持久的、埋頭的、有計劃的”收集素材工作,并且加以咀嚼、揣摩、揉合和消化。作者只有對生活材料經過醞釀、研究、分析、總結之后,才能進入創作過程。丁玲認為擁有生活僅僅是創作出好作品的一方面條件,作為藝術家還必須具有較高的、熟練的文學藝術技巧,并時時注意向中國古典作家作品和外國作家作品學習,提高自己高度概括生活、真實反映生活的藝術能力。一個作家在平凡的生活中,既要看見別人能看見的東西,還要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決不能滿足于真人真事的描摹,而應當充分調動生活和藝術的積累,在人物身上概括深刻的時代內容,融注自己的審美理想與情感,創造具有典型性與完整性的作品。
丁玲強調以人為藝術的表現中心,她說: “文學創作,主要是要寫人。思想是依靠寫出活生生的人來表達的。人物寫不活,讀者也不會感動?!睂懭司鸵獙懗鋈说男睦頎顟B,人的靈魂里的東西。丁玲提倡作家向中國古典小說學習,寫出人物的個性來。
丁玲認為讀者有自己的創作,能在所讀作品里創造出自己的意境,要自己從作品里悟出點什么來。因此,不管寫人,還是寫景寫情,作者都要給讀者留出想象的余地。
丁玲主張平等、誠懇、獨立思考的文藝批評,反對專橫、棍子式的批評。批評家要重視對作品的藝術審美,注意作品的格調和境界。批評是對作家的愛護、幫助。
丁玲的有關文藝的見解,是對文藝創作規律的深刻認識,具體、實際、素樸是它的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