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
指從1917至1927大革命失敗前這一時期的文學運動和創作,即現代文學發生發展的第一個時期,也叫第一個十年。我國現代文學發端于“五四”文學革命。“五四”前夕,中國一些急進民主主義者,面對辛亥革命后政治日趨黑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祖國現實,發動了一場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先驅者們認識到,舊文學、舊政治、舊倫理,本是一個“眷屬”,舊文學封建腐朽的思想內容和僵死的語言形式,已成為禁錮人們頭腦、腐蝕人們思想的工具和毒品,要反對舊政治、舊倫理,就不能不反對舊文學。1917年,倡導文化革命的《新青年》首先發難,很快形成了一個以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文學革命運動。文學革命的先驅者們,堅決批判封建舊文學連同它的語言形式,清除舊基地,為新文學掃清道路,并產生了以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郭沫若的詩歌《鳳凰涅槃》為代表的顯示文學革命實績的最初的、奠基性的作品。經過“五四”運動,新文學獲得了迅速發展。1921年開始,新文學從一般新文化運動中分離出來,組成了獨立的文學隊伍。專門性的新文學社團和新文藝刊物,在全國范圍內紛紛出現,形成了“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和“為藝術”的浪漫主義兩大藝術流派,產生了各具風格的各種形式的作品,呈現出繁榮興旺景象。1921年黨成立后,一些早期共產黨人,力圖用馬克思主義探討發展新文學運動的理論和實踐諸問題,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學”的口號。它反映了無產階級和馬克思主義對新文學領導、影響的加強,促進了新文學的發展。
“五四”文學革命的不斷發展,引起了敵對階級的仇恨、恐懼,對它的攻擊、迫害,接踵不斷。新文學為清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在這一歷史階段上,主要是同以林紓、“學衡派”、“甲寅派”為代表的封建復古派和屬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小市民文藝“鴛鴦蝴蝶派”的斗爭;同時,也對以胡適、“現代評論派”為代表的右翼資產階級進行了斗爭。這種斗爭一直貫穿于新文學的整個歷史時期。
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寫知識分子和下層社會人民生活為主要內容,揭露黑暗現實,反映個性解放、民主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傾向,用現代“白話”,借鑒西方文學,擺脫舊文學的格套,創造了各種樣式的新文學作品,充分顯示了文學革命的成果及其發展趨向。小說方面,除魯迅、郁達夫、葉紹鈞、王統照、冰心、蔣光慈等作家作品外,許地山的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反映愛情婚姻問題的篇章,以曲折的故事,傳奇的浪漫的色彩,異國情調和宗教情緒為特色。許欽文的《故鄉》,馮文炳的《竹林的故事》,蹇先艾的《水葬》,彭家煌的《慫恿》,魯彥的《柚子》等短篇小說,被視為“鄉土文學”,以描寫農村的衰敗,封建落后的習俗和農民思想命運而受到注意。
詩歌方面除郭沫若、劉半農、劉大白、冰心、蔣光慈、聞一多等著名詩人詩作外,還有被稱為湖畔詩人的應修人、潘漠華、汪靜之、馮雪峰的詩集《湖畔》、《春的歌》、《蕙的風》,他們歌詠愛情,以情感的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受到贊賞。淺草、沉鐘社著名詩人馮至的詩集《昨日的歌》,歌頌真摯的愛情,揭露封建婚姻的罪惡,哀婉動人而又含蓄蘊藉。新月社詩人中朱湘的詩集《夏天》、《草莽集》,也顯示了探索創作新格律詩的成果。
新文學散文小品的成功,被認為“幾乎在小說戲曲詩歌之上”。文學革命的先驅者們幾乎都致力于散文小品的創作,寫出了各種體式、各種風格的作品,不只發揮了極大的現實戰斗作用,而且粉碎了白話不能寫“美文”的濫言。散文名家當首推魯迅,除最具特色的雜文外,還在各種體式的散文領域里做出了貢獻。周作人的從容沖淡的小品,朱自清、冰心清新秀麗的散文,或長于描寫,或善于抒情,都為人們所稱道。此外,李大釗的雜文,或長或短,思想深刻,文詞犀利,在當時文化革命、思想革命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發揮了巨大的戰斗作用。瞿秋白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兩本散文集,熱情地報道了蘇聯十月革命后的真實情況,認真地記錄了個人思想變化發展的“心史”,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散文形式,為新文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第一個十年的文學創作,以它嶄新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不只迅速摧毀了封建舊文學的統治地位,而且為新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