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同盟
1873年俄、德、奧三國皇帝締約結盟,史稱“三皇同盟”,它是舊式王朝外交的產物,所以又被稱為“新神圣同盟”。普法戰爭后,法、德矛盾尖銳,俾斯麥極力尋求盟友,孤立法國。俾斯麥把注意力放在東方,拉攏俄奧結盟。1871年8月,俾斯麥陪同皇帝威廉一世訪問奧皇。1872年9月,奧皇將回訪柏林,借以表白忘記1866年的恥辱,并結成反俄同盟,因為當時俄、奧在巴爾干的矛盾很尖銳。這一消息由德皇侍讀密告沙皇,沙皇采取進攻姿態,要求作為德奧皇帝會盟的第三者來參加。這件事雖然來得很突然,但俾斯麥沒有驚慌失措,他對皇帝說:沙皇的要求應該利用,聯合俄國可以扼制法國復仇主義情緒。為了不引起奧俄對立,在俾斯麥的導演下,三位皇帝屆時在柏林會晤,但他們只是不聲不響地站著讓人贊賞,沒有說一句話。而陪同大臣之間卻進行著熱烈的討論,但這種討論從來沒有三個人一起進行,經常是雙邊會談。這次會談雖沒訂立協定,但卻是德、奧、俄親善的第一步。
1873年初,俄國向德國建議訂立軍事協定。5月6日德皇訪問彼得堡,訂立如下協定:“如果兩帝國之一遭到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攻擊,另一帝國應立即以精銳軍隊二十萬人予以援助。”這顯然是針對法國和英國的。6月沙皇到維也納訪問,邀奧加入俄德協定,6月6日,俄奧簽訂興勃隆協定:“遇有第三國的侵略……應立即進行商談,以便議定他們所應取得共同的行動方針。”10月23日德皇也在興勃隆協定上簽了字,這個協定就成了三皇同盟的基礎。但興勃隆協定只是三皇的表面結合。俄、德在對待法國的態度上不盡相同;俄、奧在巴爾干的利益沖突十分尖銳,因此這個同盟很不鞏固。經過1875和1878年兩次危機,三皇同盟面臨破裂局面。1881年由于俄、英矛盾尖銳,應俄國要求,續訂三皇同盟條約,俄國保證在德、法戰爭時持中立立場。到1887年三皇同盟條約期滿時,法、德矛盾空前尖銳,俄、奧在巴爾干對立更為緊張,俾斯麥感到保持三皇盟約已不可能。在俾斯麥的活動下,俄、德經過密商,簽訂了《再保險條約》。這個條約是針對法、奧的,所以俄、德雙方極度秘而不宣。到1890年條約期滿時,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俾斯麥下臺后,再保險條約被廢止。三皇同盟至此徹底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