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
【介紹】:
北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字子厚。風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人,學者稱橫渠先生。嘉佑進士,曾任縣令、同知太常禮院。青年時好談論兵法,研究過佛教和老莊著作,后又研究儒家“六經”,曾在陜西關中講學,故其學派被稱為“關學”。晚年,曾有過恢復井田制的計劃,未能實現。他的著作,編入《張子全書》,其主要哲學著作有《易說》、《正蒙》、《張子語錄》等。
張載在哲學思想上,提出“太虛即氣”的唯物主義學說,認為“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正蒙·太和》)肯定“氣”是充滿宇宙的實體,“氣”聚為有形,“氣”散為無形,“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同上)指出“太虛”是“氣”這一物質實體的運動形態。由此提出“形聚為物,形潰反原”的物質不滅的命題。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同上)就是說,“太虛”是“氣”散而未聚的本然狀態,而萬物則是“氣”的不同的凝聚狀態。“氣”凝聚而為有形的萬物,萬物散而為“氣”,又復歸于無形的“太虛”。認為世界上并不存在“虛無”的本體,宇宙萬物的本體只能是物質性的“氣”。“氣”只有聚散,并無生滅。世界萬物的生滅,是形態的改變,“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同上)在他看來,世界本體的“氣”是永恒存在的,是不會消滅為無的。用“氣”不滅的觀點反對老子“有生于無”的唯心主義觀點,這是對古代唯物主義學說的發展。在發展觀上,提出“一物兩體”的辯證法思想。他說:“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同上)“太和”是指陰陽未分之“氣”。認為陰陽二氣是構成萬物產生的內在原因。所謂“兩體”,即指陰陽兩個對立面,如虛實、動靜、聚散、清濁、浮沉、升降等。“兩體”相感,或勝或負、或屈或伸、或聚或散,“氣”聚物成,“氣”散物毀。經過推移變化,相反相成,復歸于一。“一物兩體,氣也”。“氣”有陰陽“兩體”,萬物也都有陰陽“兩體”,天地間一切變化都是陰陽“兩體”的作用。還指出“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同上)就是說,沒有對立面,就沒有統一體;沒有統一體,對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對于“兩”和“一”的對立統一關系的論述,是對樸素辯證法思想的重要貢獻。但又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同上)把對立面的斗爭歸結為矛盾的和解,“日月之形,萬古不變”(《正蒙·參兩》),這就陷入了形而上學。在認識論上提出“感亦須待有物,有物則有感,無物則何所感?”(《張子語錄》)認為人的感覺必須來源于客觀對象,沒有客觀對象,就不能產生感覺。“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正蒙·大心》)。知識的獲得,是由耳目感官與外界事物相接觸而獲得的。“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外之合也。”(同上)同時又承認有先驗的“德性之知,不萌于見聞”(同上)的觀點,認為“德性之知”比“見聞之知”更重要,這是唯心主義觀點。在人性論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對立的命題。認為通過后天的努力,變化“氣質之性”達到純善的“天地之性”。在社會政治思想上,主張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限度內進行一些改良,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緩和土地兼并的矛盾。還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但又把君主說成是天之長子,這是為統治階級提供了“君權神授”的理論根據。
張載是宋代重要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對古代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思想后來為王船山所繼承和發展。但由于時代的限制,也存在著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氣于人,生而不離,死而游散者謂魂”,宣揚“德性之知”,“圣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同上面),片夸大了“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