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毛澤東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毛澤東
字潤之,湖南湘潭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
毛澤東的文藝主張是作為中國無產階級和革命文藝運動的科學總結而載入史冊的。二、三十年代毛澤東領導蘇區文藝運動,曾發表過許多寶貴意見,四十年代的《新民主主義論》、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五十年代《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在中國共產黨宣傳會議上的講話》,六十年代論及繪畫、雕塑和詩歌創作的一些通信,以及大量優美的詩詞和杰出的散文,還有許多對歷史上和現代作家作品的評論、鑒賞的篇章,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發展史上都是極為重要的文獻。
毛澤東認為,人的一切認識都來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并對實踐有著巨大的反作用。文學藝術中的美不是抽象,也不是絕對的,它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真善美與假惡丑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沒有假惡丑就沒有真善美……任何時候,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這樣的對立,總會有的”。因此“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的反映的產物”,現實生活“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它有著藝術“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在這個意義上,它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但是現實生活還只是“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 “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在審美實踐中,人們總是“不滿于前者而要求后者”,這是因為“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藝術對人能發生特殊的審美作用,使人“驚醒”、 “感奮”起來, “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
毛澤東從人民是歷史的真正主人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鮮明地提出了文藝為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向,提出了作家和藝術家“必須和新的、群眾的時代相結合”,“必須徹底解決個人和群眾的關系”這個原則問題,他認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關于如何為群眾的問題,他的許多論述是帶有開拓性、創造性的。他論及的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政治、文藝與革命、內容與形式、普及與提高、作家世界觀與立場感情的改造、學習馬克思主義與學習社會,以及“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都是圍繞著這個總題目而展開的。他在當時認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藝術是從屬于政治的, 因而藝術應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應該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所領導的革命斗爭。他也特別指出,藝術“反轉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它應該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他的這些說法都是當時革命戰爭環境的形勢所需。他不承認有“為藝術的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獨立的藝術”。他對文藝的論述和思考總是把問題放到當時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全局中,把藝術同人民的利益、革命的事業以及黨的工作聯系起來,這有現實的合理性,自然也有歷史的局限性。
他提出革命文藝家的基本任務是:暴露“一切危害人民群眾的黑暗勢力”,歌頌“一切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同時他也指出“政治并不等于藝術”, “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 “既要反對政治觀點錯誤的藝術品”,也要“反對只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而沒有藝術力量的所謂‘標語口號式’的傾向”,無產階級的藝術應該是“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他主張,藝術要大眾化,要兼顧“普及”與“提高”兩個方面,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
毛澤東概括出革命文藝的批評原則,是思想性、真實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他認為, “文藝批評有兩方面標準,一個是政治標準,一個是藝術標準”,二者的關系是“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他認為,區分作品政治性的好壞與藝術性的高低的唯一尺度是實踐,是“社會效果”。他曾總結了政治斗爭的經驗,制定了六條政治標準。
他認為藝術具有民族性,藝術同民族的習慣與語言有密切的關系,它的歷史發展具有民族范圍的繼承性。他主張要創作出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氣派”的作品,用人民自己的語言寫出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在藝術表現方法上,他主張,要廣泛地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學藝術有用的東西,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厚今薄古。藝術創作應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主張要有“藝術上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自由競爭”,認為只有通過“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式,才能繁榮無產階級文藝。
在藝術的創作方法上,毛澤東說:“馬列主義者是實事求是的革命者。我們主張俄國的革命熱情和美國的求實精神統一起來。在文學上,就是要革命的浪漫主義和革命的現實主義統一。”
毛澤東還論述了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作為一名無產階級的革命詩人,他對于詩歌創作有著自己的審美主張,他認為“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詩歌創作中,“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作新詩也“要用形象思維的方法,反映階級斗爭與生產斗爭”,他還談到了美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共同美”問題,認為各個階級有各個階級的美,但各個階級也有共同的美。極為深刻地揭示了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上的繼承性和復雜性。
毛澤東在文藝理論上,特別是在指導文藝工作的實踐上,曾出現過一些失誤,發表過一些不正確不科學的意見,對這些應該采取分析的態度,應該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經驗教訓的角度加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