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
【介紹】:
太平天國革命領袖,原名火秀,又名仁坤,廣東花縣人。貧苦農民家庭出身,七歲入塾讀書,十六歲輟學種田,曾四次趕考,都名落孫山。對黑暗世界的憤慨和因屢試不第而蘊于胸中的積怨交織在一起,使洪秀全產生了一種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1843年6月,他閱讀了梁發編寫的基督教布道書《勸世良言》,受到啟發,創造了以上帝是獨一真神、反對偶像崇拜為主要內容的拜上帝教,開始宣傳拜上帝。最早信仰拜上帝的有馮云山、洪仁玕等人。1844年,洪秀全與馮云山輾轉赴廣西貴縣賜谷村傳教。9月,洪秀全又回到花縣,從事拜上帝教的理論創造,先后寫出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著作,奠定了拜上帝教的思想基礎,號召人們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奮斗。1847年,洪秀全再次來到廣西紫荊山區,和馮云山一起制定了“十款天條”和各種儀式,創立了拜上帝會組織,擁有會眾三千人。1848年馮云山被捕,洪秀全回廣東謀請外國傳教士營救,當重返廣西時,馮云山已被會眾營救出獄,于是和馮云山共商反清大計,著手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1850年6月通令團營,1851年1月11日率眾在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3月在武宣東鄉稱天王。9月克永安,12月封王建制,形成太平天國中央政權,為勝利進軍奠定了基礎。1853年3月占領南京,洪秀全接受楊秀清的建議,定都于此,改稱天京,建立了各種政權機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和其它一系列政策。這些制度、政策,體現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要求,推動了革命事業的進一步發展。1856年,太平天國已控制皖、鄂、蘇三省大部,圍困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也被擊潰。大好形勢之下,革命隊伍內部隱藏的嚴重危機逐漸顯露出來。1858年6月楊秀清逼洪秀全封其為“萬歲”,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洪秀全密詔韋昌輝、石達開回京“勤王”,韋昌輝奉詔到京后,殺了楊秀清及家屬部眾二萬多人,并帶兵圍攻天王府,被擊退。洪秀全下詔討伐,誅殺了韋昌輝及其同伙。事變后石達開回京主持朝政,洪秀全心懷猜忌,處處掣肘,石達開因而率部分精兵負氣出走。這場內訌大大削弱了革命力量,清軍乘機反撲,攻占九江、武昌等地,重建了江南、江北大營。洪秀全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轉危機,提拔了陳玉成,李秀成等優秀將領為統帥,讓洪仁殲主持政務,重建領導核心;為東王恢復名譽,以團結軍民,重振國勢,使形勢一度好轉。太平軍再破江南、江北大營,乘勝開辟蘇浙地區。但晚年的洪秀全,革命精神日益減弱,封建迷信思想卻惡性發展,一味加緊宗教活動,并仿效古代帝王“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濫封諸王,以致鑄成更大的錯誤,加速了太平天國的失敗。1860年中外反動派聯合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在帝國主義侵略面前,洪秀全拒不承認帝國主義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拒絕外國侵略者提出的協助太平天國推翻清朝、平分中國領土的誘惑,駁斥英國提出的各種無理要求,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1862年洪秀全籌劃的天京破圍戰失敗,不久江浙根據地也喪失殆盡,在這危急時刻,洪秀全拒絕李秀成提出的“讓城別走”建議,困守孤城。1864年6月3日,天京淪陷前夕,洪秀全病逝。可參看田原:《洪秀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