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
【介紹】:
生于莫斯科的一個小學教師家庭里。早年就讀于莫斯科大學法學院經濟系。1906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此期間,積極從事革命地下工作。1908-1911年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莫斯科委員會委員,曾多次被捕。1911年從流放地逃往德國。1912年秋在克拉科夫結識列寧,并深受列寧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到瑞士,在那里集結布爾什維克黨國外組織,領導了反對護國主義的斗爭。1916年在美國紐約任俄文報紙《新世界》報主編,進行革命宣傳和鼓動工作。直到二月革命布哈林返回祖國前,他一直在國外流亡,曾先后到過德、奧、瑞士、挪威、丹麥等國。在此期間,他從事經濟學、哲學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對國家問題、帝國主義問題等做過較深入的探討。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后,他立即取道日本回國。到莫斯科后,他被選為莫斯科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委員,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莫斯科委員會委員。曾任《社會民主黨人》和《斯巴達克》等報紙主編。1917年7-8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并從12月起擔任了《真理報》主編。他反對黨的武裝起義方針,說農民已跟資產階級結成聯盟,不會跟無產階級走。1918年春,他組織了一個“左派共產主義者”集團,反對簽訂《布列斯特和約》。1919年3月,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20年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在關于職工工會的爭論中,他持折衷主義立場,宣揚“緩沖”的觀點。1924年6月在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26年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在此期間,他積極參加了反對托洛茨基反對派的斗爭,提出了有關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和政策。1928年后,布哈林的觀點受到批判。1929年1月在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團聯席會議上及同年4月在聯共(布)中央全會上,他同李可夫、托姆斯基受到批判。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全會旋即通過《關于黨內事件》的決議,撤銷布哈林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職務。同年11月聯共(布)中央全會通過《關于布哈林集團》的決議,撤銷他政治局委員的職務。1931年改任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委員。曾在莫斯科大學兼任教授多年。1937年2-3月聯共(布)中央全會指控布哈林和李可夫進行反黨活動,并決定把他們開除出黨。1938年3月15日同李可夫等人一起以叛國罪被判處死刑。
布哈林一生著述很多,主要著作有:《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1915)、《共產主義ABC》、《過渡時期的經濟》(1920)《歷史唯物主義原理》(1920)、《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的任務》(1926)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