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稱古代的官帽為“烏紗帽”
為什么稱古代的官帽為“烏紗帽”
烏紗帽,指的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后來也用來借喻官位。
烏紗帽最初就是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東晉成帝時,只要是在都城建康宮中做事的人都要戴烏紗帽。后來,烏紗帽廣泛流行于民間,成為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在隋唐時期烏紗帽成為正式的“官服”。當時,所有人都戴烏紗帽,隋朝為了區分等級,便在烏紗帽上裝飾玉飾,以塊數多少顯示官職大?。和ǔ>艍K為一品,八塊為二品,七塊為三品,六塊為四品,五塊為五品,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至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對烏紗帽又做了新的改進,為了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便在帽子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一動腦袋,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便可看得清清楚楚。
明洪武年間,烏紗帽成為文武百官的“專利”。朱元璋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平民百姓不可佩戴。
到了清代,官員不再佩戴烏紗帽,但人們仍習慣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