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鴟夷的解釋?子胥鴟夷的典故與出處
子胥鴟夷的解釋?子胥鴟夷的典故與出處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王賜(伍)子胥劍,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子胥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越絕書·德序外傳記》:“胥死之后,……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執之,乃有遺響,發憤馳騰,氣若奔馬,威凌萬物,歸神大海,仿佛之間,音兆常在。后世稱述,蓋子胥水仙也。”后以此典形容臣子含冤受害,內心悲憤;也用于形容江海浪濤。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宋·陸九淵《送宜黃何尉序》:“比干剖心,惡來知政;子胥鴟夷,宰嚭謀國。”南朝梁·劉峻《辯命論》:“至乃伍員浮尸于江流,三閭沉骸于湘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