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達列夫,尤·瓦
【介紹】:
蘇聯俄羅斯作家,現任蘇聯作協書記及俄羅斯聯邦作協書記。一九二四年三月十五日生于南烏拉爾奧爾斯科城的一個職員家庭。衛國戰爭爆發后,他從中學走向戰場。一九四四年加入蘇聯共產黨。戰爭結束后,復員到莫斯科。一九四六年考入高爾基文學院,一九五一年畢業。在學習期間,他曾試筆,并于一九四九年在《接班人》雜志發表了處女作短篇小說《在途中》。他最初的短篇小說是道德題材的作品,作家歌頌了蘇聯公民的美好品德。它們收在《在大河上》和《夜色已濃》中。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指揮官的青春》(1956)是作家根據自己在契卡洛夫炮校的生活為素材而創作的。這部作品還不是直接反映戰場的戰斗生活的作品,只是戰爭的反射。雖然這部作品對于作家來說成就不是非常大,但這一題材在過去的作品中還沒有出現過。在第二年,他開始創作出了使他一舉成名的寫真正的戰場生活的作品,這就是被一些評論家稱作“戰壕真實派”的中篇小說《營隊請求火力支援》。緊接著在一九五九年又發表了《最后的炮轟》。這兩部中篇都極為真實地反映了前沿陣地的戰斗,戰爭的殘酷、激烈場面“象攝影機照相那樣真實”。這兩部作品繼《一個人的遭遇》之后,進一步突破了軍事題材作品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子,對于深入描寫戰爭,特別是揭示在戰爭中的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的人的心理活動方面有許多創新。在作品里也探討了人與戰爭、戰爭中人與人的關系等許多重大問題。但是,也正象蘇聯一些評論家所指出的:這些作品毫無疑問是現實主義的,但具有局限性,因為它是在一定視野范圍內的真實,因此有時就不能解釋闡示各方面的戰爭真實。長篇小說《寂靜》及其續篇《兩個人》描寫戰后(至斯大林同志逝世)的現實生活。作品批判了由于個人崇拜在政治生活中所出現的不正常的現象以及人們在生活中如何尋找自己的位置。長篇小說《熱的雪》(1969)是作家創作的戰爭題材“全景文學”的代表作。作品描寫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一場殲滅被圍德軍的狙擊戰。在這部作品里寫了從最高統帥部到前沿的炮兵連的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立體的戰爭畫面,刻劃了別宋諾夫將軍和庫茲涅佐夫排長這兩個主要形象,他們充滿了人道主義思想,簡直是精神上的“父”與“子”。長篇小說《岸》(1975)描寫了一位叫尼基金的作家訪問西德,遇見了二十六年前解救的德國少女愛瑪(如今的赫伯特太太),兩個人都回憶起當年在攻克柏林前夕的愛情往事。當年的愛瑪始終懷念充滿人道主義的尼基金這位蘇軍中尉,而尼基金也作為“東西方對話的使者”企圖搭起通向幸福彼岸的橋。作品的目的在于揭示無論東方西方,人心是相通的,它產生在歐安會召開之前,體現了東西方“緩和”的思想,受到蘇聯官方的青睞。《選擇》(1980)是作家八十年代的力作。作家塑造了瓦西里耶夫和拉姆津這兩位學友的不同經歷。他們在衛國戰爭的偉大歷史時期在人生之途作了不同的選擇,拉姆津成了長居國外的富翁,但他失去了祖國、親人,精神空虛。瓦西里耶夫始終同人民在一起,成為人民的藝術家,受到人民的愛戴。拉姆津晚年歸國,追悔莫及,他以自殺來否定自己過去的錯誤選擇。這部作品體現了兩種意識形態的不可調和性,與蘇聯政府近年強調意識形態的斗爭的口徑一致。一九八五年作家又發表了新的長篇《人生舞臺》。作品刻劃了著名電影導演克雷莫夫與一位女演員的悲劇。作品的主題在于:“……在一定時期內,藝術界還要被兩位女王統治,這就是對別人的成就的羨慕和對別人的才能的嫉妒。任何道德革命也無法把這兩位女王趕下寶座。”(邦達列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