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讓·保
【介紹】:
法國作家,哲學家。出生于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一歲喪父,在外祖父家長大。中學畢業后,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攻讀哲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后任公立中學教師多年,其間有一年作為官費生去德國進修,鉆研哲學家海德格爾和胡塞爾的學說,為后來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薩特的創作活動開始于二次大戰以前?!稅盒摹肥潜憩F他的存在主義觀點的第一部作品,是一個思辯日記體的荒誕故事。中篇小說集《墻》(1939)接觸現實斗爭題材,但表現的仍是存在主義的主題,如關于“死”的思考、“自由選擇”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薩特應征入伍。被俘獲釋后,一邊著書立說,一邊從事反法西斯斗爭事業,曾組織“社會主義與自由”抗戰小組。法國光復后,薩特參加社會斗爭熱情不減,創辦“現代”雜志。五十年代以來,在一系列重大國際政治事件中,態度鮮明,行動積極。薩特的創作成就在四十年代達到高峰。尤以戲劇方面的成就為顯著。重要劇本《蒼蠅》(1943)借古希臘神話中俄瑞斯忒斯為父報仇的傳說,表現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敢于承擔責任的自由選擇思想;《間隔》(1944)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相互傾軋、陷害的現實,宣揚“人對人是地獄”的存在主義個性觀;《死無葬身之地》(1946)是薩特作品中思想性最高的一部,歌頌了抵抗戰士寧死不屈的精神。小說仍打著深刻的存在主義思想烙印。《可尊敬的妓女》(1947)表現了反種族主義和人道主義,但也宣揚了反抗無用和向邪惡妥協的錯誤思想。《骯臟的手》(1948)以歪曲的觀點和資產階級偏見描寫共產黨內部的斗爭,更多流露出薩特世界觀的消極因素。長篇小說三部曲《自由之路》(1945-1949)代表了薩特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薩特晚年轉向批評方面的著述。他寫了有關波德萊爾、福樓拜等作家的論文。一九六四年,薩特拒絕接受諾貝爾獎金,聲言他“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