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記》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琵琶記》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琵琶記》是元代著名的戲曲之一,出自著名戲劇家高明。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元末明初人,四十歲左右中了進士,曾在杭州等地作過小官。后來隱居于寧波城東的櫟社鎮,就在這段時間里,《琵琶記》問世。他創作的劇本除《琵琶記》外,還有《閔子騫單衣記》,但沒有被保留下來。
《琵琶記》寫的是漢代書生蔡伯喈和趙五娘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故事源自于民間南戲《趙貞女》,不過,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將原故事中背親棄婦的蔡伯喈寫成了一個全忠全孝的典型。書生蔡伯喈在和趙五娘結婚后,便不再想其他的事,整日沉溺于幸福之中。他的父親不同意他這樣下去,便逼著他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在他考中狀元后,牛丞相強行將女兒許配給他。他一直在外做官,并不知道父母皆因饑荒而逝。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就要辭官回家,但并沒有得到朝廷的批準。趙五娘見丈夫離家不歸,便一路行乞去京城尋找丈夫。皇天不負有心人,終于她找到了自己的丈夫,最后故事圓滿結局。這部劇在反映古代忠孝兩難全的道德困境的同時,也對一些讀書人考取功名就攀附權貴、背信棄義等行為進行了強烈的譴責。
《琵琶記》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高明將戲文的劇本創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戲劇發展史上高明的地位就和關漢卿在元雜劇發展史上的地位一樣崇高。《琵琶記》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對當時的劇壇影響深刻,而且也為后期明清傳奇開辟了道路。因此,文學家一直將高明稱為“南戲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