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美言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美言
此語出自《老子·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所說的“信言”是確鑿真實的言論, “美言”是華麗浮艷的言論。他標舉信言,蔑棄美言,反映了他返樸歸真的美學思想。
老子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被稱之為“道”或“無”的混沌未分的原始狀態,天地萬物的運動都是依道而行,最終又復歸于“無極”、 “無物”。他時常以“無名之樸”、 “樸散”來描繪“道”的特征。 “樸”既關乎形式,又關乎內容, 它同“信”、“善”都是一個層次上的概念,是真實、良好的本質。老子對于世俗的人們所贊慕的“美”持否定批判的態度。他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他認為,人應當“恬淡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樂煞人。夫樂者,不可得意于天下。”在老子看來, “美”是違背自然本性的偽飾、淫佚,因此,“美”同“信”、“善”、 “樸”都是對立的。有了形式上的“美”就必然傷害本質的真和善。只有完全擯棄了美的形式,才能保全真和善。老子生在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厭惡一切虛偽矯飾的巧言利辯,他攻擊“美言”惑眾溺心,主張簡潔樸素的語言風格,以此來傳達自然和人間的真理。他說, “言善信”, “善言,無瘕讁”。他在中國美學史上最先將真實的原則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把它與宇宙自然的本體論聯系在一起;最先明確,離開真實,美將轉化為惡和丑,真實是鑒別美與丑的根本界限。老子美學思想的創造性的貢獻主要就是在他崇尚真實這一點,并不只在于他主張素樸的風格。有的人批評老子的觀點割裂了“美”與“信”即形式與內容的聯系,有形而上學的弱點。從表面上看,這種批評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這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老子在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中,更加重視內容、重視事物的本質,主張形式的特征是內容本質的自然的呈露。而離開本質、背逆內容的形式則會傷害內容、掩蔽本質。這個觀點卻又是閃現著辯證法的光輝。總的說來,老子的崇信棄美的思想,對于中國美學意識的發展是起著良好的作用的。司馬遷、王充、劉勰、鐘嶸以及更多的進步的美學家,都從老子的智慧里得到過啟迪,以此作為反對各個時代浮艷虛偽的社會風俗和藝術風氣的理論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