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一世
【介紹】:
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十一代沙皇(1801-1825年)。這個人酷愛虛榮,狡詰、陰險而又庸碌無能;偽裝開明而又反動透頂。1801年參與宮廷政變,弒父保羅一世后繼位。亞歷山大一世繼位時,俄國正處于封建農奴制進一步瓦解,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增長的時期,俄國國內農民的反抗斗爭很激烈。亞歷山大一世為了避免革命,做出一些“改革”的姿態,借以欺騙人民,緩和階級矛盾。他釋放了被保羅一世監禁的一些貴族分子,宣布“取消”酷刑,撤消了外國貨物和書籍的入口禁令,允許出國旅行。1803年釋放了四萬七千多農奴。1809年宣布取消地主放逐農奴到西伯利亞去的權力,但到1822年又恢復了。因此,亞歷山大一世的開明是偽裝的,并沒有觸到農奴制的基礎。亞歷山大一世在國家機構方面也實行了改革,即1802年成立八大部(內務部、司法部、陸軍部、海軍部、外交部、財政部、商業部和國民教育部)。1810年成立國務院,總攬國家大事,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防止人民起義,鞏固內部,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俄國國家機構的這種形式,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
亞歷山大一世對外政策的中心是同拿破侖爭霸。在歐洲反法同盟擊敗了拿破侖帝國之后,亞歷山大憑借手中的軍隊,奪取了歐洲霸主地位。1815年,俄,奧、普三國君主在維也納成立反對歐洲革命的“神圣同盟”,盟主就是亞歷山大一世。至此,沙皇俄國達到了它的歷史上的極盛時期。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發動了對波斯、土耳其和瑞典的戰爭。1801年侵吞了格魯吉亞后,繼向高加索、黑海、芬蘭方向擴張。1809年兼并芬蘭和阿蘭群島,1812年在巴爾干半島并吞了比薩拉比亞地區,次年并吞了阿塞拜疆等地。1804-1815年,俄國同波斯、土耳其、瑞典、法國四個國家打了七次戰爭,戰爭的頻繁是俄國歷史上空前的。亞歷山大進行的七次戰爭中,有六次進攻作戰,即打到外國領土上,只有1812年抗法戰爭是本土防御作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后,亞歷山大一世更加肆無忌憚地向外擴張,不斷侵略、干涉、顛覆,驕橫不可一世,成為歐洲憲兵。亞歷山大一世于1825年12月突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