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赤眉起義
新莽末年的農民大起義。西漢后期土地兼并劇烈,階級矛盾尖銳。王莽改制失敗,使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天鳳四年(17),長江中游荊州地區,連年災荒。新市(今湖北京山縣)人王匡、王鳳為首領,發動數百人起義。南陽(今河南南陽)的馬武、穎川王常、成丹也率眾來歸。起義軍攻打附近鄉邑,數月間發展到七、八千人。以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為根據地,故被稱為綠林軍。與此同時,青、徐一代也爆發農民起義。天鳳五年(18),瑯邪(今山東諸城)人樊崇率眾百余人,于莒縣(今山東莒縣)起義。起義軍在青州、徐州一帶攻打官府,嚴懲豪強。地皇三年(22)初,起義軍敗王莽官軍,聲勢愈大。同年四月,王莽派更始將軍廉丹、太師王匡,率十余萬軍,攻樊崇起義軍。起義軍迎戰前,每人用赤色涂眉,作為標志,被稱為赤眉軍。赤眉軍和王莽軍于無鹽決戰,大敗王莽軍。以后,赤眉軍活動于黃河南北,擁眾數十萬人。在赤眉軍東方取勝之時,綠林軍也有發展。地皇二年(21),綠林軍于云杜(今湖北沔陽西北)敗王莽軍二萬人,乘勝占竟陵(今湖北潛山西北),又退居綠林山。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瘟疫,起義軍死亡過半。綠林軍分兵轉移。王常、成丹率一路,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率主力北入南陽,稱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隨縣北)人陳牧、廖湛率千余人響應新市兵,稱平林兵。南陽豪強劉寅、劉秀兄弟,也在春陵起兵,暫時和新市平林農民軍聯合。地皇四年(23)正月,綠林軍于泚水(今河南泌陽縣境)、昆陽(今河南南陽南)敗王莽軍,軍隊發展到十余萬人。二月,綠林軍立劉玄為漢帝,號更始,建立政權。更始政權派王鳳、王常和劉秀攻克昆陽(今河南葉縣),圍攻宛城(今河南南陽)。王莽遣王尋、主邑發精兵四十二萬,攻綠林軍。三月,王莽軍圍昆陽。城內起義軍僅八、九千人。莽軍猛攻城,起義軍抵抗頑強,并派劉秀突圍調集援軍。起義軍援軍和城內守軍夾擊王莽軍,王莽軍隊大敗,統帥王尋被殺。是為昆陽之戰。戰后,起義軍分兵,一路由王匡率領,北攻洛陽。另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領西取長安。九月,長安市民和士兵起義,起義軍攻占長安。同時,王匡也攻下洛陽。王莽統治被推翻。在綠林軍攻克洛陽之時,赤眉軍首領樊崇等前往洛陽聯絡,劉玄不愿合作,赤眉軍兵分兩路,西攻長安。西進途中,擁立劉盆子為帝,建立政權。更始三年(25)八月,綠林軍將領王匡率部分起義軍與赤眉軍會合。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投降。赤眉軍入長安后,關中地區豪強隱藏糧食,與農民軍為敵。次年冬,長安附近大饑荒,赤眉軍撤離長安。東歸途中,于宜陽(今河南宜陽西)遭劉秀大軍截擊,全軍覆滅。堅持十年之久的綠林、赤眉大起義失敗。這次起義推翻王莽反動統治,對地主豪強勢力打擊沉重,使東漢初年階級矛盾漸趨緩和。深入了解,可參閱《后漢書·劉寅傳》、《后漢書·劉盆子傳》以及漆俠《秦漢農民戰爭史》、田昌武《中國古代農民革命史》第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