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進諫勾踐持盈定傾節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范蠡進諫勾踐持盈定傾節事
【原文】
越王勾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吳。范蠡進諫曰[1]:“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王曰:“為三者,奈何?”對曰:“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不問,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2],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事不起,弗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驕,不勞而矜其功,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將妨于國家,靡王躬身。”王弗聽。范蠡進諫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3],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無是貳言也,吾已斷之矣!”果興師而伐吳,戰于五湖,不勝,棲于會稽。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曰:“與人奈何?”對曰:“卑辭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與之市。”王曰:“諾。”乃令大夫種行成于吳,曰:“請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隨之以國家之重器。”吳人不許。大夫種來而復往,曰:“請委管籥[4],屬國家,以身隨之,君王制之。”吳人許諾。王曰:“蠡為我守于國。”對曰:“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王曰:“諾。”令大夫種守于國,與范蠡入宦于吳。
三年,而吳人遣之歸。歸及至于國,王問于范蠡曰:“節事奈何?”對曰:“節事者與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惡皆成,以養其生。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自若以處,以度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因時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殷。無曠其眾,以為亂梯。時將有反,事將有間,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無間,時無反,則撫民保教以須之。”
王曰:“不榖之國家,蠡之國家也,蠡其圖之!”對曰:“四封之內,百姓之事,時節三樂,不亂民功,不逆天時,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因陰陽之恒,順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強而不剛,德虐之行,因以為常;死生因天地之刑,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是故戰勝而不報,取地而不反,兵勝于外,福生于內,用力甚少,而名聲章明,種亦不如蠡也。”王曰:“諾。”令大夫種為之。
【注釋】
[1]范蠡(lǐ):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后隱去。
[2]溢:過度,過分。
[3]淫佚(yì):縱欲放蕩。
[4]管籥(yuè):此處“籥”同“鑰”,這里指國庫的鑰匙。
【譯文】
越王勾踐繼承王位后的第三年就想攻打吳國。這個時候,范蠡進諫說:“治理國家,有三件事情需要注意:國家強盛時要設法保持下去;國家將傾覆之時要設法轉危為安;平時處理國家政事要節制得當。”越王勾踐問:“要想做到以上這三件事情,我該怎么做呢?”范蠡回答道:“要想保持國家強盛就應順從天道,要想使國家轉危為安就應順從人道,要想妥善地處理國家政事就應順從地道。君王您沒有問我這些,我就沒敢多言。所謂順從天道,就是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盛大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我夸耀功德。那圣人懂得順從天時行事,這就叫守時。如果吳國順應天時,就不要發動進攻;如果吳國沒有人禍,就不要挑起事端。現在君王沒有等到國家殷富,就要采取過分的舉動;沒有等到國勢強盛,就驕傲起來;沒有辛勞,就夸耀自己的功德;對方沒有天災,就想先去發動進攻;對方沒有人禍,就開始想去挑起事端。這樣做不但會違背天意,而且還會失掉人和。君王如果這樣做,將會妨礙國家繁盛,損害君王自身安全。”越王勾踐不聽從范蠡的話。范蠡又接著進諫說:“好勇斗狠是違反道德的行為;攻戰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戰爭是解決事情的最后選擇。使用兵謀去圖取利益是違背道德的事情,喜歡使用不吉祥的器物,首先向別人挑起事端的人,最終反要被人所害。縱欲放蕩之事向來都是上天所禁止的。首先挑起戰爭,決不會有好處的。”越王說:“不要再說這些惑亂視聽動搖軍心的話了,我已經拿定主意了!”越王果然出兵攻打吳國,在五湖之戰中打了敗仗,只好退守到會稽山上。
越王召見范蠡向他請教說:“我沒有聽從您的話,以致到了這個地步,現在該怎么辦呢?”范蠡答道:“君王難道忘了嗎?保持強盛要順從天道,轉危為安要順從人道,處理政事得當要順從地道。”越王問:“要順從人道,該如何去做呢?”范蠡回答說:“現在您應該用極謙卑的辭令,極恭敬的禮節,帶上珍寶和女樂,去向吳王求和,并用高貴的名號推崇他。如果這樣還不行,就只有再加上君王您親自去做他的奴仆了。”越王說:“好吧。”于是派大夫文種去吳國求和,說:“越國愿意把士人的女兒都送給貴國的士人做女奴,大夫的女兒都送給貴國的大夫做女奴,并且把國家最貴重的寶物禮器都獻上。”吳王不答應。文種回國匯報后又去求和,說:“越王愿意把國庫的鑰匙都交出來,把整個國家托付給貴國掌管,而且自己親自隨同到貴國,聽憑吳王管制。”吳國答應了。越王對范蠡說:“你替我看守國家吧。”范蠡回答說:“在國境以內,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種。在國境以外,對付敵國加以抵制,以及需要當機立斷的事情,文種卻也比不上我。”越王說:“好吧。”于是就叫文種留守在越國,自己帶著范蠡到吳國宮中給吳王做臣仆。
三年后,吳王遣送他們回國。一回到越國,越王就向范蠡請教說:“現在要妥善處理政事,該怎么辦呢?”范蠡回答說:“處理政事當應順從地道。只有大地能包容萬物成為一個整體,同時完成自己的功能而不失時機。大地只有能使萬物生長,能足以畜養飛禽走獸,然后才能安安穩穩享受它應得的名聲和利益了。凡物不論好壞,大地都使之成長賴以養活人的生命。時令不到,不能勉強讓它生長;事物不到轉折點,也不能勉強成事。只有泰然自若順乎自然去處理萬事,才能及時準確地權衡天下大勢。等待時機來臨之時就認真加以匡正,再根據時機的適宜與否而再去做決定。君王應和百姓共同從事耕織,消除百姓的禍害,以防止上天降下災殃。還要開辟荒地耕種糧食,用以充實倉庫,使百姓富足。不要讓民眾曠時廢業,以致成為禍亂的階梯。天時或許將會有反復,所以事情將會有間隙可乘,只有懂得天地的常道,才能取得天下既成的利益。如果攻伐吳國的事情一時還沒有間隙可乘,天時還沒有轉化的跡象,那么君王就應專心安撫和教育民眾,等待報復的時機。”
越王說:“我的國家就是你范蠡的國家,你就好好謀劃吧!”范蠡答道:“在國境以內,那些治理百姓的事,諸如怎樣限制春、夏、秋三季的游樂活動,怎樣不擾亂農事,如何不違反天時,使五谷豐登,讓百姓的人口繁衍增加,使君臣上下都能施展才華和睦相處,這些事情我比不上文種。對于國境以外之事,諸如對付敵國的辦法,決斷戰略大事,順應陰陽的變化和天地的常道,做到柔順而不屈服,堅強而不僵硬,獎賞和懲罰制度的嚴明施行,都以天地為常法;生死的掌握以天地的征兆為準則,這就要求上天順應民眾的意志,而圣人也順應上天的意志。人怎么行動,天地就顯示怎樣的征兆,因為圣人根據天地的征兆去完成大事,所以能戰勝敵人而不給他報復的機會,奪取敵人的土地而不讓他奪回,使軍隊在國外取得勝利,而使國內滋生福運,雖然用力很少,卻能使名聲卓著,而能做到以上這些事情,文種卻也不如我。”越王說:“好吧。”于是就叫大夫文種治理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