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葛溪驛》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王安石
葛溪驛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后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在今江蘇南京),謚號文,故世稱王文公。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被譽為“荊公體”。
題解 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王安石從家鄉臨川去錢塘,途經弋陽,宿驛站中。入夜秋聲擾攘,徹夜難眠,悲愁交集,作此詩以抒情懷。葛溪,今江西省弋陽縣。驛,驛站,是古代官方設立的旅店。
簡析 這首七言律詩描繪了一幅情景交融,意境深幽的“驛站秋夜難眠圖”。詩人選擇缺月、孤燈、風露、鳴蟬、天色、疏桐等一組富含情感的衰殘的意象,構成孤寂凄涼的意境,表現了作者羈旅孤獨病痛思鄉的心情和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