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詞(其一)·崔國輔》原文與賞析
崔國輔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fēng)多,秋來不堪著。
崔國輔,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開元進(jìn)士,官集賢直學(xué)士、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貶晉陵司馬。其詩大抵篇幅短小,多寫個人日常生活,或擬南朝文人樂府。原有集,已失傳。《全唐詩》輯存其詩一卷。
這首《怨詩》寫宮怨,有兩個明顯的特點(diǎn):一是四句詩就是詩中女主人公的獨(dú)白,潛臺詞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二是女主人公睹舊物而生哀情,心態(tài)燭照,躍然紙上。
詩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妾”,宮女自稱。她自訴身邊留有“羅衣裳”,實際上就是在表明她曾有過一段值得令自己回憶的美好歷史,即得到過君王的寵幸——此物成了恩賜的證品。“秦王在時作”,“秦王”,泛指君王。這件“羅衣裳”既然是“秦王在時”做的,那就說明時間已過去了很久。當(dāng)然,此處的“秦王”已故,也并非是暗指寵幸過她的君王早歿,而是用委婉含蓄的說法,隱喻她失寵多時——“羅衣裳”不新了,她變作舊人了!往事如煙,看到“羅衣裳”,怎不叫她黯然神傷呢?“為舞春風(fēng)多,秋來不堪著”,她穿著羅衣歌舞,博得過君王的歡心,那時可真是錦瑟華年,春風(fēng)得意,也就是說這件“羅衣裳”伴著她在歌吹舞歡中,享受到多少青春的快樂。可是,花開有花落,好景不長在,如今這件“羅衣裳”再不能穿了,以此比喻她的人生起了如春暖秋涼般的巨大變化,君恩斷絕,久被冷落。兩者一經(jīng)對比,盛衰分明。“春”與“秋”這兩個表季節(jié)的字眼,一前一后的組合在意貫情通的兩句詩中,別具韻味。春去秋來,這位宮女傷時序之遞邅,嘆流年之似水,也就是在悲青春之消逝,即怨紅顏之薄命,這怎不使她目睹羅衣而發(fā)出深情的嘆息!
全詩寫得包蘊(yùn)密致,意裹情中,在短短的二十字里概括了宮女一生的遭遇。“羅衣裳”是女主人公見物生情的媒介,就詩思而言,也是連貫人物得寵一時到失寵終生這內(nèi)在情節(jié)的道具。因此,詩人寫“羅衣裳”就是寫宮女,以物寫人,而且寫得如此細(xì)微,斯為妙耳!
唐代“宮怨”題材的詩,有時并非泛詠宮怨,而是另有所指,詩人每以失意的宮女自況,感嘆個人身世,即所謂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清劉大櫆說崔國輔的這首《宮怨》是“刺先朝舊臣見棄”,按詩人天寶間被貶的事實來看,似有道理,可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