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戒》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堯戒
堯
【原文】
堯戒[1]曰:
戰戰栗栗,日謹[2]一日。
人莫躓[3]于山,而躓于垤[4]。
【注釋】
[1]戒:警戒,相當于座右銘。
[2]謹:謹慎。
[3]躓(zhì):被東西絆倒;事情不順利,受挫折。
[4]垤(dié):小土堆。
【作者】
堯(約公元前2447~公元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古稱河東地區)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于陶(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于唐地,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禪位于舜。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境內)。
【賞析】
相關史料稱,《堯戒》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座右銘。傳說堯自被封于陶開始,就以此為戒,小心謹慎地處理各種事物,贏得了人們的愛戴。
前兩句“戰戰栗栗,日謹一日”,是堯表明自己為君的思想品質、人品性格、立身之本和工作態度,是全戒的中心。“戰戰栗栗”是講為國之君首先要明白自己責任重大,身在其位,要如履薄冰,不可辜負君之重任、民之厚望,對臣民要畢恭畢敬,自己甘作臣民的奴仆,真誠表明了自己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相傳堯帝從封陶唐侯那天起,就以此為戒,鄙棄當時部落酋長中存在的驕奢淫逸、欺壓奴隸的不良作風,深受人們擁戴。“日謹一日”是堯表明自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始終如一的堅定的工作態度。帝堯在位七十年,治陶、治唐、管理天下政績卓著,有口皆碑。在年老傳位時,仍精心選擇,把權力禪讓給在百姓中威信很高的舜,而沒有交給只知游山玩水、吃喝玩樂的不肖兒子丹朱,從而造就了歷史上“堯天舜日”的黃金時代。
后兩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意思是說:人一般不會被大山絆倒,而往往被小土堆絆倒。這是堯帝的思想方法和治國方略。要治理好一方水土與人民,就要謹慎處理好任何一件小事,不要等其積成大禍后才引起重視,到那時候已經晚了。
全文短小精悍,言精意切,內涵博大,無論是治國理政,工作處世,均可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