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韓愈》原文與賞析
韓愈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 芭蕉葉大梔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 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夜深靜臥百蟲絕, 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 出入高下窮煙霏。山紅澗碧紛爛熳, 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深激激風生衣。人生如此自可樂, 豈必局促為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歸!
這首詩用開頭二字為題,這是繼承了《詩經》的傳統。杜甫入蜀以后一些詩篇也是如此立題的。大概詩人在寫這類詩時,并未考慮題目,寫好以后,就隨手把開頭二字作為題目。這類詩的題目,是不能概括詩的主要內容的。這首詩實際上不是寫山石,而是寫詩人在一個初夏的黃昏去游山寺,第二天清晨獨自返回這一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詩人用極細致的筆觸和極鮮艷的色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初夏山景圖。
這首詩按照時間順序,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山石”——“梔子肥”),寫黃昏到寺所見,并從景物描寫中暗示出初夏的季節。犖(luo)確,山石不平的樣子。第一二句寫詩人爬完崎嶇不平、曲折幽微的山路,在黃昏時分蝙蝠亂飛的氛圍中到達山寺。蝙蝠亂飛暗示著氣候的悶熱,為下文陣雨的描寫埋下了伏筆。第三四句寫詩人走進山寺剛升堂坐下外面就下起了一陣驟雨。這一陣雨下得太好了,經雨水一洗,芭蕉葉顯得更大更綠,山梔的花開得更盛,顯得更豐滿,濃香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方東樹說:“許多層事只起四語了之。雖則順敘,卻一句一樣,如展畫圖,觸目通層在眼,何等筆力!”(《唐宋詩舉要》卷二)
第二段(“僧言”——“光入扉”),寫黃昏時山僧殷勤接待的情意和夜深留宿山寺的情景。執火觀壁畫二句寫得真切動人,使人猶如身歷其境;鋪床置羹飯二句寫得情意濃郁,使人恍若面對山僧。由“所見稀”反襯出壁畫的古老和山僧的殷勤,由“疏糲亦足飽我饑”體現出詩人心情的愉悅舒暢。夜深人靜,留宿山寺,百蟲絕跡,萬籟無聲,皓月出嶺,清光入扉,此時此刻,令人心醉。讀到這里,我們仿佛與詩人一起沉醉于這幅美麗的夜景中去了。
第三段(“天明”——“風生衣”),寫天明詩人辭別山僧在歸途中所見到的山景。天明二句,概括性極強,敘寫天亮以后,詩人辭別山僧,獨身走上歸途。這時候,大霧彌漫,煙籠霧鎖,山路依稀,若有若無,詩人一腳高一腳低地探路前進。忽然間,煙消霧散,滿山通紅,澗水澄碧,色彩斑爛;詩人穿行于粗壯的松櫪樹叢間,清風拂衣,流水淙淙,赤足踏在澗石上,澗水從足背上滑過,十分涼快舒適。這一段雨后山林的晨景,寫得多么明麗、細致,多么真切而有感情,真是“詩中有畫”啊!
第四段(“人生”——篇末),以感嘆作結。鞿,同羈,馬的籠頭。“為人鞿”,即受人拘束的意思。這一段用官場的不自由來反襯山林的自由,用終老山林的愿望來反襯山景的美麗迷人,是寫得非常切題的。并不是作者真的不愿做官想隱居山林;而是說,這山景太美麗、太迷人了,簡直使人連官都不想做了。
這首詩完整地記敘了詩人一次游山的全過程,給我們展現了一幅絢爛多采的初夏山景圖。它的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由“黃昏”到“夜深”,再到“天明”,緩緩敘來,不慌不忙。舒徐從容的音節跟詩人恬靜愉悅的心情是一致的。前三段寫景,全用形象思維,靠景色畫面來感染,用字準確,色彩鮮明,筆觸細膩,融情入景,處處體現了“人生如此自可樂”的情意。所以第四段議論抒情就水到渠成,并不感到抽象了。顧俠君認為韓愈的七古有意學習杜甫的拗體,“而中間偏有極鮮麗處,不事雕琢,更見精彩,有聲有色, 自是大家。”(《唐宋詩舉要》卷二)韓愈此詩,確有這種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