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1]。
寶馬雕車[2]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3]。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4]。
眾里尋他千百度[5]。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6]。
【注釋】
[1]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花開。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滿天的煙花。
[2]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
[3]鳳簫:指音樂演奏。玉壺:比喻月亮。亦可解釋為指燈。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
[4]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jié)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里指盛裝的婦女。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tài)嬌美的樣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fā)出來的香氣。
[5]他:泛指第三人稱,古時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6]他:泛指第三人稱,古時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21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42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20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64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zhèn)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美芹十論》等,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賞析】
這首詞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1174年或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tǒng)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片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片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尋覓一位立于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致,含蓄婉轉,余味無窮。
此詞描繪了元宵佳節(jié)滿城燈火,游人如織,徹夜歌舞的熱鬧場面,記敘了一對意中人長街巧遇的情景。詞中那位獨立“燈火闌珊處”的女子,也許并非真有其人,不過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上片狀景,鋪敘元夕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開篇兩句運用夸張和比喻展示出一幅火樹銀花的瑰麗畫面。接著四句,寫人們歡度良宵的種種活動。詞中沒有直接描寫人物,而是通過車馬、道路、樂聲和舞燈等畫面,烘托出游人繁多、氣氛熱烈、場景壯觀的情景。作者在上片極力描繪元夕熱鬧繁華的場面,是為了反襯結尾“那人”自甘寂寞的孤獨情懷。
下片“蛾兒”“笑語”兩句,用特寫鏡頭描繪一群婦女結伴上街觀燈的生動景象:她們裝扮入時,頭戴蛾兒、雪柳等裝飾品,一個個笑逐顏開,帶著陣陣香氣向人群中走去。這兩句既是對上片傾城歡慶元宵的補敘,作為兩片之間的過渡,也是為下文作鋪墊。“眾里”以下四句,是全詞的核心,寄托了一種不同流俗的情懷。詞中的抒情主人公走遍大街小巷,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東瞅西望,焦急萬分,一遍又一遍地尋找著意中人,忽然回頭一看,竟在那燈火稀落的僻靜之處發(fā)現(xiàn)了她。驚喜之情,溢于言表。
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jié)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以和婉的筆調、優(yōu)美的意境收束,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并給讀者留下回味和聯(lián)想的廣闊余地,情韻深長,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