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說大話·朱載堉》原文與賞析
朱載堉
我平生好說實話: 我養個雞兒,賽過人家馬價; 我家老鼠, 大似人家細狗; 避鼠貓兒, 比猛虎還大; 頭戴一個珍珠, 大如一個西瓜; 貫頭簪兒, 長似一根象牙。我昨日在岳陽樓上飲酒, 昭君娘娘與我彈了一曲琵琶。我家下還養了麒麟,十二個麒麟下了二十四匹戰馬。實話! 手拿鳳凰與孔雀廝打。實話!喜歡我慌了,蹦一蹦,蹦到天上,摸了摸轟雷,幾乎把我嚇殺。
朱載堉(生卒年不詳),明仁宗朱高熾的六世孫,是明代中晚期之交一位博學多才的諸王孫。萬歷二十三年(1595),“上歷算歲差之法,及所著《樂律書》,考辨詳確,識者稱之。”(《明史》一一九卷)他淡于名利,曾主動辭去鄭王之爵位。
這首散曲《山坡羊》,吸取了民間文學的許多技巧,將謊話連篇者的丑態,刻畫得窮形盡相,入木三分。
首先, 以反語襯托其矛盾。明明是大撒其謊,吹牛吹破了天, 而作品劈頭偏偏聲明“我平生好說實話”,中間還兩次用插入語“實話”來強調,在鮮明的對比中,更加襯托出其中的矛盾,使諷刺的效果更加顯著。
其次,用夸張突出其矛盾。說謊的人如果稍事夸張,似是而非,聽者是不易發覺其矛盾、戳穿其謊言的。現在曲中運用夸張手法,將其與事實之間的差距拉大,以突出其矛盾,使人一聽而知其為謊話,從而達到諷刺的目的。如曲中說,“我家老鼠,大似人家細狗”,使人一聽就知其為謊言,不禁啞然失笑;如果說成“我家老鼠,大似人家細貓”,這就似是而非了,便不能達到諷刺目的。
復次,通過悖理揭示其矛盾。有的是形體上的悖理,如曲中說雞賽過馬、鼠大似狗、貓大于虎、珍珠大如西瓜、簪子長似象牙等;有的是時間上的悖理,生在明代的人怎能聽到漢元帝時代的王昭君為他彈奏琵琶曲?有的是物性上的悖理,麒麟、鳳凰本是傳說中的神獸、神鳥,事實上決不會有,又怎能生下戰馬?又怎能與孔雀廝打?人根本不可能蹦到天上,轟雷更不可用手去摸。一連串的悖理之言,揭示了謊言者的無知、愚妄,從而達到強烈諷刺的目的。
最后,散曲采用第一人稱,讓謊言者粉墨登場, 自我亮相,在其繪聲繪色的表演中出盡洋相,從而使藝術效果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