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蘇軾》原文與賞析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是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游廬山時所作,題在廬山西林寺院壁上。這首詩借廬山之景,說明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苕溪漁隱叢話》載:東坡云:“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山中僧俗皆言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鞋青竹杖, 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復作兩絕云: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而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他于廬山“往來山南北十余日”,都在探究廬山真面的問題,此詩寫出后,黃庭堅說:“此老人于般若橫說豎說,了無刺語,非其筆端有口,亦安能吐此不傳之妙。”這首詩寫廬山面目,卻不描摹山光水色,純以理語出之。
對于廬山面目,主要在于看后才認識。因而詩以“看”領起。先從不同視角寫,“橫看成嶺側成峰”,橫看是一道山崗,側面看則為一壁峭峰,繼而又從“遠近高低”四個角度看。遠看如蛟龍蜿蜒,近看似一道屏障,從高處看峰巒如浪,從低處看隱天蔽日。從“橫、側、遠、近、高、低”六個方面觀察,其觀感均不相同。一方面反映了詩人為了“識廬山真面”,往來于山的上下左右,或遠或近,或仰望或俯視,不斷地探視,不斷地思考。不管從什么角度看,其結果都不相同。同一座山,為什么給人的印象如此相異呢,詩人答曰“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給人以啟示:人認識事物往往受到局限而流于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同一客體給人的感受不同,任你如何調動角度,橫看則不顧及其高,側看則不顧及其長,遠看則看不深,近看則看不全,高處看則看不細,低處看則看不清。“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因只處于某一立足點,于是得不出準確的全面的結論。這首詩過去人們總是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方面論述,殊不知它已從反面說明了“要識廬山真面目,必須對山面面觀”,各個側面的綜合,也就是廬山的“真面目”。由于詩寫得理寓形中,正意反說,也便發人深省,耐人尋味,這也就無怪它廣泛傳誦,歷久不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