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皮裹大樹·王梵志》原文與賞析
王梵志
大皮裹大樹,小皮裹小木。生兒不用多,了事一個足。省得分田宅,無人橫煎蹙。但行平等心, 天亦念孤獨。
王梵志是初唐一位怪僻詩人,以全力寫作通俗的語體詩,“全用五言,而翻騰轉折,深刺淺喻,多出人意外。其民間氣息之濃,言外韻味之厚,使讀者不由不跟著他歌哭笑怒,不能自持。”(任半塘《王梵志詩校輯·序》)他的詩,寓至理于諧俗之中,寓辛辣于質樸之中,奇而實平,怪而有味。
這首詩題旨甚明:多子不如獨子,獨子只要孝順能干,可以免去爭奪家產、凌逼父母種種弊端,使父母得福。
跟這意思相反,王梵志恰恰還有一首描寫多子女使父母遭罪的詩,可以對照著來讀:
夫婦生五男,并有一雙女。兒大須娶妻,女大須嫁處。戶役差科來,牽挽我夫婦。妻即無褐裙,夫體無裈褲。父母俱八十,兒年五十五。當頭憂妻兒,不勤養父母。渾家少糧食,尋常空餓肚。男女一處坐,恰似餓狼虎。粗飯眾廚飡,美味當房去(按指美味歸入各房去自享,不與父母)。怒眼看尊親,只覓乳食處(只乳喂自己的幼孩,不顧父母)。少年生夜樂,老頭自受苦。
詩中對多子女夫婦所受的冷遇,刻劃得淋漓盡致。生活氣息愈濃,愈是能激起人們的同情。王梵志便是在對上述社會現象的反思下,寫成《大樹裹大皮》這首詩的。
此詩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開頭兩個比興句,意象朦朧,跟下文若斷若連。《王梵志詩校輯》卷六注云:《通俗編·識余》引《普燈錄》“藥山禪師彝肅云:‘大樹大皮裹,小樹小皮纏。’今變之曰:‘走盡天邊路,沒有皮寬樹。’”《老學庵筆記》卷三:“僧行持,明州人,有高行而喜滑稽。嘗往余姚,法性貧甚。有頌曰: ‘大樹大皮裹,小樹小皮纏。庭前紫荊樹,無皮也過年。’”根據前者,似乎是說,世界上只有關心子女的父母,卻沒有孝順父母的子女;根據后者,似乎是說,多子女的父母多受纏裹,少子女的父母少受纏裹,無子女的父母也能過活。我們不妨把兩種意思連貫起來理解,詩意可以更豐富些。
此詩第二個值得注意的是理想的色彩比較濃,后六句所寫內容,是詩人希望如此,并非現實就是如此,這從末兩句更可明顯看出:“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獨。”把希望寄托在老天那里,于此可見一斑。而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獨子忤逆的亦復不少,王梵志另有詩揭露這種現象道:
父母是冤家,生一忤逆子。養大長成人,元來不得使。身役不肯料,逃走離家里。阿耶替役身,阿娘氣病死。腹中懷惡來,自生殺人子。此是前生惡,故故來相值。
王梵志的這些詩,以通俗質樸的語言,以詼諧辛辣的筆調,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人倫關系的實質,有警醒世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