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1]
周邦彥
【原文】
風(fēng)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2]。
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3]。
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4]。
憑闌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5]。
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6]。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7]。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8]。
【注釋】
[1]溧水:縣名,今屬江蘇省南京市。無想山:溧水境內(nèi)的一座山。
[2]風(fēng)老鶯雛:幼鶯在暖風(fēng)里長大了。午陰嘉樹清圓:正午的時候,太陽光下的樹影,又清晰,又圓正。
[3]卑:低。潤:濕。
[4]烏鳶(yuān):即烏鴉。濺濺:流水聲。
[5]社燕:燕子當(dāng)春社時飛來,秋社時飛走,故稱社燕。瀚海:沙漠,指荒遠之地。修椽:長椽子。句謂燕子營巢寄寓在房梁上。
[6]社燕:燕子當(dāng)春社時飛來,秋社時飛走,故稱社燕。瀚海:沙漠,指荒遠之地。修椽:長椽子。句謂燕子營巢寄寓在房梁上。
[7]急管繁弦:形容各種樂器同時演奏的熱鬧情景。
[8]畔:邊上。簟(diàn):竹席。
【作者】
見《周邦彥·蘭陵王·柳》篇。
【賞析】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周邦彥任溧水(今屬江蘇省)令,多年來輾轉(zhuǎn)于州縣小官,很不得志。這首詞于游無想山時所作,反映了他對這種官宦生活的厭倦和流放式生活的不滿。
上片寫江南初夏景色,將羈旅愁懷融入景中。“風(fēng)老鶯雛,雨肥梅子”,時值初夏,雛鶯在風(fēng)中長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午陰嘉樹清圓”描繪出綠樹亭亭如蓋的景象。頭三句極力描寫初夏景物的美好,反映出作者隨遇而安的心理。但緊接著就是一個轉(zhuǎn)折,“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溧水地勢低,空氣濕度大,爐香熏衣,需要好長時間。“費”字形象地表述地低久雨衣服潮濕之況。看來作者在這里生活得并不自在滋潤。但不順心的事情哪里都有,況且這里比較安靜,沒有嘈雜之聲,連烏鴉都自得其樂。小橋外,溪水潺潺,“人靜”三句寫空山人寂的靜境,景色極美;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些心理平衡,但緊接又是一轉(zhuǎn):“憑闌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自己聯(lián)想到白居易被貶江州時的情景,“黃蘆苦竹繞宅生”,點出自己的處境與白居易被貶謫的處境相似,不僅有天涯淪落之感,在心情的表達上也是蘊藉含蓄的。
下片感嘆身世,抒發(fā)長年漂泊的苦悶心境。先以社燕自況,一是年年漂泊無定,二是還得寄居檐下“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作為文人,也只有借酒消愁以求解脫。可一近歌酒,心便又煩躁,不能忍受,于是又想“長醉不愿醒”。這樣起起伏伏的情景變化,貫穿全詞,反映了作者無法排遣的苦悶,以回腸九折的敘寫,訴說心中的不平。正如鄭廷焯所評:“說得雖哀怨,卻不激烈。沉郁頓挫中,別繞蘊藉。”這就是本詞藝術(shù)價值所在。
這首詞較真實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個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識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整體哀怨卻不激烈,沉郁頓挫中別有情味,體現(xiàn)了清真詞一貫的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