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山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魯山[1]山行
梅堯臣
【原文】
適與野情愜[2],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3],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4],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5]?云外一聲雞[6]。
【注釋】
[1]魯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魯山縣東北。
[2]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qiè):心滿意足。
[3]隨處改:指(山峰)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4]熊升樹:熊爬上樹。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樹梢。
[5]何許:何處,哪里。
[6]何許:何處,哪里。
【作者】
梅堯臣(1002~1060年),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賞析】
這首詩語言樸素,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是詩人于深秋時節、林空之時,在魯山中旅行時所見的種種景象。詩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其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無遺。
詩中表現了詩人對山野風光的熱愛。開篇就直奔主題“適與野情愜”——恰恰和我愛好天然風物的情趣相合。下一句的“千山高復低”應該是第一句的主語,可知首聯用的是倒裝句式,以突出主題。頷聯采用移步換形的寫法,扣題目之“行”字,群峰隨立腳點的不同變換各種姿態,“幽徑”和“獨行”回應“野情”之“野”,“好峰”和“迷”傳達山行的自得之樂,回應首句的“愜”字。頸聯視線由遠轉近,看到了林中的動物,而且點明了此行的時間:“霜落”、“林空”正是深秋時分。熊和鹿自由自在,絲毫感覺不到人的驚擾,而人也和它們共享著自在之趣。尾聯的一聲雞鳴,打破了前三聯的無聲世界,原來在山巒后面也有小山村,而這深山懷抱里的村落人家,也是作者喜愛的“野情”的一部分。梅堯臣論詩,主張平淡,他的《讀邵不疑學士詩卷》中說:“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
本詩用語樸素,意境疏淡,但又頗有情趣,韻味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