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詩經(jīng)》》原文與賞析
《詩經(jīng)》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 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 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鶉兮?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
讀完這首古老的民歌, 立刻在我們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幅圖景: 一群伐木的奴隸在河邊砍伐,他們衣衫襤褸,疲憊不堪, 一邊在砍伐, 一邊在歌唱,歌聲中充滿怨恨和嘲罵:
乒乒乓乓砍伐檀樹喲,砍好的檀樹放在河岸邊喲,河水清清波紋象連環(huán)喲。耕種收割你不干,憑什么拿走糧食千萬捆?打獵捕獸你不問,憑什么有野豬在庭院中懸?那些個貴族老爺們啊,
可不是在吃白食!
歌詞反復(fù)了三遍,每一遍都在關(guān)鍵之處換掉一些字眼,以加強(qiáng)怨恨感情的抒發(fā)和嘲罵的力量。由此可見,《伐檀》是一首反對苛政和剝削,譏刺貪鄙的不勞而食者的怨詩,它反映了古代勞動者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精神。
西周后期, 奴隸制度越來越腐朽,社會經(jīng)濟(jì)出現(xiàn)危機(jī),再加上自然災(zāi)害相當(dāng)嚴(yán)重(例如厲王末年發(fā)生大旱, 出現(xiàn)人相食的慘象),奴隸們再也忍受不了奴隸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率相反抗與逃亡。他們直覺地意識到,他們的貧困與苦難,跟壓在他們頭上的那些“不稼不穡”、“不狩不獵”、專門“素餐”(吃白食)的所謂“君子”有關(guān),因而他們在砍伐檀樹修造車子的沉重勞動中,用歌聲來抒瀉他們內(nèi)心的怨憤,來詛咒那些寄生蟲的不勞而食,把批判的矛頭直指那些奴隸主貴族老爺。
這首古老的民歌,具有極其強(qiáng)烈的諷刺性。“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三百億、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 (懸特、懸鶉)兮?”這些句子采用對面審賊、指贓責(zé)問的口氣,感情激憤,語氣峻急,使對方無法遁形。“彼君子兮,不素餐(素食、素飧)兮!”等句,又采用反語,冷嘲熱諷(因為這些句子直譯起來是“那些大人先生們啊,是不吃白食的!”),表面贊揚,骨子里嘲罵,就顯得更有批判力。
這首民歌采用重復(fù)格,三章的內(nèi)容和句式一再重復(fù),只是在關(guān)鍵的地方更換一兩個不同的字眼,如伐檀、伐輻、伐輪,河之干、河之側(cè)、河之漘,漣猗、直猗、淪猗,三百廛、三百億、三百囷,懸貆、懸特、懸鶉,素餐、素食、素飧等,有的是同義詞,有的是同類事物,以表示示剝削的不同方式、剝削的巨大數(shù)量或事物的相同性狀,通過一唱三嘆的方式,逐章加重感情的容量和濃度,增強(qiáng)諷刺的力量。
這首民歌在語言上打破了詩經(jīng)四言的定格,四、五、六、七、八言句都有,讀起來朗朗上口,錯落有致,節(jié)奏鮮明而富有變化,顯示出民歌在形式上自由活潑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