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戰國)
作者簡介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闡述墨家學派思想的著作總集,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墨子》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傳弟子記錄、整理、編纂而成。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大約后于孔子而早于孟子,是春秋戰國之交的著名思想家之一,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傳說原為宋國人,長期住在魯國,并到過齊、衛、楚等國,曾做過宋國大夫,當過制作器具的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等。
墨子在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尚賢是主張突破貴族世襲制度,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反映了小生產者對政治上平等權利的要求。尚同則認為國家的職能在于統一全國思想,要求百姓逐級與上級官長保持一致,最后上同于天子,以天子之是非為是非,表現出專制主義的傾向。
墨子思想包含有深刻的矛盾。他自苦利人,精神崇高,但帶有若干空想成分,難于為多數人所接受;他要求平等的政治權利,卻又有著專制主義傾向。這些都反映出小生產者思想的局限性。
入選教材作品
《公輸》(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九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四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