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留田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上留田行
李白
【原文】
行至上留田,孤墳何崢嶸[1]。
積此萬古恨,春草不復生。
悲風四邊來,腸斷白楊聲。
借問誰家地,埋沒蒿里塋。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馬鬣今已平[2]。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舉銘旌[3]。
一鳥死,百鳥鳴。一獸走,百獸驚。
桓山[4]之禽別離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
交柯[5]之木本同形,東枝僬悴西枝榮。
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6]胡乃尋天兵。
孤竹延陵[7],讓國揚名。
高風緬邈[8],頹波激清。
尺布之謠[9],塞耳不能聽。
【注釋】
[1]崢嶸:高峻的樣子。
[2]蓬科:同“蓬顆”,土墳上長滿的荒草。馬鬣(liè):墳墓封土的一種形狀。亦指墳墓。
[3]銘旌:古時豎在靈柩前標有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
[4]桓山:在今江蘇省銅山縣東北。
[5]交柯:交錯的樹枝。
[6]參商:參星與商星。
[7]延陵:指的是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季札。
[8]緬邈:久遠;遙遠。
[9]尺布之謠:劉氏兄弟因爭奪王位而互相殘害,民間作歌謠來諷刺他們,后遂用“尺布斗粟”“尺布之謠”“一尺布”“一斗粟”來諷喻兄弟間因利害沖突而不能相容。
【賞析】
上留田,古地名。后亦為樂府曲名。晉崔豹《古今注音樂》:“上留田,地名也。其地人有父母死,兄不字其孤弟者,鄰人為其弟作悲歌,以諷其兄,故曰《上留田》。”李白詩中“弟死兄不葬”“他人舉銘旌”之事與前人的記載有所不同,可能詩人在現實中目擊類似之事,有感而發,故作《上留田行》以諷刺當時之事。
這是一首簡短甚至可能是殘缺的敘事詩。它講述的是詩人駕車經過一間屋舍,聽到屋中有小孩的啼哭聲,于是便掉轉車頭,上前詢問。聽完小孩們的哭訴以后,詩人心中頓生無限感慨。其實,在這短短的四句詩中,尚有很多關鍵信息沒有傳遞給讀者。我們似乎僅能察覺出些許悲涼凄慘的味道,但卻不知道這些小孩為什么要啼哭?他們的父母長輩去哪了?他們究竟說了些什么,使得詩人長嘆不已?這樣欲言又止、時斷時續的表達,反而更能引起讀者的深思與探尋。正如蕭滌非先生《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所說:“啼兒答語,更不揭出,語極含蓄?!?/p>
此詩雖短,卻能在有限的文字之內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既保留了詩的簡潔性,又不破壞其含蓄之美,堪稱敘事詩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