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春愁
丘逢甲
【原文】
春愁難遣強看山[1],
往事驚心淚欲潸[2]。
四百萬人[3]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4]。
【注釋】
[1]春愁:指由春天生發(fā)的憂憤之愁。遣:排遣、消解。強:勉強。
[2]潸(shān):流淚的樣子。
[3]四百萬人:指臺灣當時的總人口。
[4]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當時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作者】
丘逢甲(1864~1912年),漢族,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后以倉海為名。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祖籍廣東鎮(zhèn)平(今廣東蕉嶺),1864年生于臺灣苗栗縣銅鑼灣,1887年中舉人,1889年己丑科同進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灣臺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后又于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1895年5月23日,任義勇軍統(tǒng)領;1895年秋內渡廣東,先在嘉應和潮州、汕頭等地興辦教育,倡導新學,支持康梁維新變法;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人創(chuàng)辦的興民學堂聘為首任校長;后利用擔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的職務之便,投身于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與同盟會等革命黨人參與許雪秋籌劃的潮州、黃岡起義等革命活動。中華民國建國后,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復發(fā),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鎮(zhèn)平縣淡定村,終年48歲。臺灣建有逢甲大學以示紀念。
【賞析】
《春愁》是清朝作家邱逢甲寫的一首詩,作者是臺灣省苗栗縣人,近代愛國詩人。清政府割臺灣給日本時,他曾領導義軍抗日,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失敗后退到大陸,他心懷故土,想起家鄉(xiāng)被侵略者占領,家愁國恨交織在一起,對著春景,不免有“感時花濺淚”之慨。全詩直抒胸臆,十分感人。
這首詩作于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后。詩人痛定思痛,抒發(fā)了強烈的愛國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草綠林青,百花爭艷,連春山也顯得格外嫵媚。但詩人為什么覺得春愁難以排遣,以致勉強地觀看春山也毫無興致呢?這是因為詩人始終未能忘記去年春天發(fā)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臺灣本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詩人生于斯、長于斯,想不到滿清賣國政府竟將它割讓給了日本。這是對臺灣人民的無恥出賣,也是臺灣人民的奇恥大辱。回想起這一驚心動魄的慘劇,詩人怎能不愁情滿懷、愴然淚下呢?此時詩人被迫離開故鄉(xiāng),看見大陸的春山,聯(lián)想起故鄉(xiāng)臺灣的青山綠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觸景傷懷了。春愁難遣,看山落淚,正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和故鄉(xiāng)山水的熱愛。末兩句詩中,詩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臺灣被割讓時,四百萬臺灣人民同聲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這一催人淚下的情景生動地表明了全體臺灣人民是熱愛祖國的,臺灣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一角度講,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但卻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主要是由于詩人與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愛憎,淚灑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首詩的動人之處,主要是在于它真實而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