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小重山[1]·昨夜寒蛩不住鳴
岳飛
【原文】
昨夜寒蛩[2]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3]。
白首為功名。
舊山[4]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5]有誰聽?
【注釋】
[1]小重山:詞牌名,又名“小重山令”,多用以寫“宮怨”,故其調悲。
[2]蛩(qióng):蟋蟀。
[3]朧明:明亮貌。
[4]舊山:岳飛的家鄉湯陰。時在金人統治下,不能回家,故下文有“阻歸程”之說。
[5]弦斷:因情緒激動,彈奏有力,故而弦斷。
【作者】
見《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篇。
【賞析】
這首詞的風格與《滿江紅》不同,它婉轉地傾吐出岳飛積極主戰,反對投降的一腔“心事”。
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以向金稱臣,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的條件達成屈辱的和議。岳飛一再上書論和議之非:“莫守金石之約,難充溪壑之求”,“愿定謀于全勝,期收地于兩河”。因此更觸秦檜之忌,秦檜等人密謀奪去岳飛等大將的兵權。在這種情況下,岳飛不能不為和議后出現的更加危急復雜、難以收拾的局面而日夜擔憂,連夢里都被驚醒,深夜起來在院子里徘徊尋思。
詞從深夜夢回寫起。“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夢被驚醒,說是由于深秋蟋蟀的叫聲。但蟋蟀叫聲輕微,“凄凄更聞私語”,“哀音似訴”(姜夔),不過像人在暗地里說著悄悄話兒,或是低聲的泣訴,怎么能驚醒一位馳騁千軍萬馬中的虎將呢?如果夢醒不是由于蛩鳴,那是由于什么?他又夢見了什么呢?這些都沒有說。但卻說了曾經夢行千里。千里之外,是過去曾經征戰過的地方,即下片的舊山——包括他的家鄉河南湯陰在內的遼闊的中原淪陷區。這里作者用了“驚回”二字,既有夢醒的意思,也有想夢回故鄉,結果卻被什么給打亂了的意思。特別是這個“驚”字,頗耐尋味,絕不是因蛩鳴而驚,而是別有原因。“已三更”,表面看只是點明時間,實際是三更前,即使睡,也未安穩;三更后,尤未成寐;不是僅因蛩驚,就更顯然了。“起來獨自繞階行”。夜已三更,不能成寐,起床后,走出室外,一個人默默地沿著臺階走過來,走過去……可看出這個人的“心事”重重,無法排解,苦悶是很深的。“人悄悄”,是寫實,但也有寓意,此時的宋王朝不就是一個“萬馬齊喑”的局面嗎?“簾外月朧明”,是由室外又回到了室內。“月朧明”,是說月光明亮。“人悄悄”三字,既指室內,也指室外,此時雖有蟲鳴,卻更給人以萬籟俱寂、四外無聲之感。
上片,蛩鳴,夢醒,靜中有動;繞階行,簾中望月,動中有靜。從人來說,是由夢而醒,由醒而思。思什么?“不著一字”,用的是烘托手法,但可以看出此中人內心的起伏激蕩和起臥不安的情景。
下片直接抒情,但和上片一樣,仍用含蓄的手法。“白首為功名”。為國家建功立業,名垂青史,是岳飛一生的抱負。他從靖康元年(1126年)投入抗金的行列,先后在宗澤、張所、王彥等人部下,屢次以少勝多,收復了湖北的大部分和河南南部地區。這句是岳飛的誓言。岳飛對這樣的誓言,他的確是貫徹始終的。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舊山,舊日的家山,既指故鄉河南湯陰,又指廣大的中原淪陷區。這時距宋室南渡雖僅十余年,但對日夜不忘恢復的岳飛來說,在感覺中這時間卻不算短了。另外,松、竹、梅,所謂“歲寒三友”,被中國人民一向看作是堅貞勁節的植物,也是志士仁人的象征。正是“舊山”松竹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強挺立,他們渴望復國,聽到宋軍勝利的消息,奔走相告,甚至白天罷市,黑夜不眠,伺聽風聲。這里岳飛只是用“舊山松竹老”五個字,概括了充滿著焦躁的渴盼與斑斑血淚的極其豐富的事實。一方面是人民的渴望,愛國將領矢志北伐:“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另一方面是“阻歸程”!誰“阻”呢?是敵人?是朝內的投降派?在岳飛眼里,敵人“阻”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后者——秦檜之流的投降派。后來秦檜提出的“南自南,北自北,以河北人還金,中原人還劉豫”(金人在1130年在河北立的傀儡皇帝)的徹底投降主張,正合宋高宗怕“迎兩宮還朝”的“孤”意。不管岳飛出于某種原因,不便明言,但從當時的形勢看,確是由于最高統治者茍且偷安,別有打算。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暗喻投降派得勢,少有人理會自己的抗金主張。試想:趙構、秦檜采取了與金妥協投降的既定方針,他們能聽取岳飛“還我河山”的恢復大計嗎?“弦斷有誰聽”,含蓄地道盡了詞人難堪的孤獨和痛苦的心情。這首詞跟《滿江紅》的壯懷激烈不同,因為詞人所憤切的對象已不光是金人,還包括當朝的秦檜,甚至還有可能包括秦檜背后的皇上趙構了,因此不能不百轉千回,表現為深沉的尋思和低徊的沉吟,明言不得。但詞人內心同樣是五內俱焚。
這首《小重山》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揚頓挫,情景交融,藝術手法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