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雪·吳澄》原文與賞析
吳澄
臘轉鴻鈞歲已殘, 東風剪水下天壇。
剩添吳楚千江水, 壓倒秦淮萬里山。
風竹婆娑銀鳳舞, 云松偃蹇玉龍寒。
不知天上誰橫笛 , 吹落瓊花滿世間
。吳澄(1249—1333),字幼清,人稱草廬先生,撫州崇仁(今屬江西省)人。元至大元年(1308)為國子司業(yè),官至翰林學士。通經傳。其文章華茂典雅,斐然可觀。有《吳文正公集》。
這首詩是以構思巧妙,比喻新奇來顯其機趣的。它寫雪景,全是用比喻形容大雪的紛飛,描繪雪后的景致,開展下雪的想象。而逐層渲染雪勢浩觀的構思,增添了詩的浪漫主義色彩。
一、二句“臘轉鴻鈞歲已殘,東風剪水下天壇”,點明了“詠雪”的題意?!芭D”,臘月,陰歷十二月?!傍欌x”,亦作鴻均?!傍櫋保?“鈞”,古代制陶時一種運轉的器具。古人常用“鴻鈞”比喻大自然的運行變化。“歲已殘”,指已經到了歲末。“天壇”,天上。這兩句的意思是:季節(jié)已轉到了臘月年底,東風把雪剪成一片片的,從天上刮下來了。這里,由于有了一個新鮮貼切的比喻,雪片漫天飄舞的形象就呈現在讀者面前了。其比喻的出奇就在于“東風”似剪刀,并非取其形似,而是取其想象。唯其喻體與本體是遠緣的,才叫人感覺到“東風”象一把無形的剪刀剪成了雪片紛紛揚揚,是別具詩趣的。如果不用比喻,寫成“東風吹雪下天壇”,那就不成其為詩了,因為它把想象擠出了藝術的大門,讀之無味的。
三、四句“剩添吳楚千江水,壓倒秦淮萬里山”,寫雪大得遮天蓋地?!笆!?,作更講, 如高適《贈杜二拾遺》:“聽法還應難,尋經剩欲翻?!薄皡恰保附窠K省一帶?!俺?,指今安徽、湖北省一帶。“秦淮”,河名, 東源出江蘇省句容縣大茅山, 南源出溧水縣東蘆山,在秣陵關附近匯合,流至南京市東南,貫穿城中,入長江。這兩句的意思是:盈空的大雪,仿佛要壓倒秦淮流域的萬里江山。在詩的首聯(lián)里,已總述了雪飛的全貌,這里開始承接去作多角度的摹寫。此處的“吳楚”,指出了下雪的特定地區(qū),而“壓倒秦淮萬里山”的比喻,傳神地現出了雪飛的狂猛這雄奇的畫面,富有動態(tài)感,讓人們從幻覺上進入到如此壯闊的境界而為之陶醉。
五、六句“風竹婆娑銀鳳舞,云松偃蹇玉龍寒”,寫雪停后的景色迷人。“婆娑”,盤旋的樣子。“偃蹇”,屈曲宛轉貌,多指形姿。這兩句的意思是:微風吹拂雪壓的竹枝,就象銀鳳在盤旋飛舞一般,高聳的松樹就象屈曲宛轉的玉龍一樣寒氣逼人。這一設喻,展示了一幅竹枝積滿雪花,松樹身披素裝的寫生圖,玉光銀色,晶瑩耀眼。由于比喻本身帶有新奇的想象,使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突出。此處的“風竹婆娑”與“云松偃蹇”,是上兩句所寫雪大的進一步顯示。
最后兩句“不知天上誰橫笛,吹落瓊花滿世間”,寫由天空、地上漫漫皆白而引起的聯(lián)想?!碍偦ā保扔餮?。這兩句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誰在天上吹起了笛聲,把雪花撒滿人間。把“瓊花”比作雪花,是對雪景的贊美,加上有奇特的想象,讀之頗感生動。由雪的形象聯(lián)想起仙人吹笛,瓊花撒落,就將天地連成一片,寫盡了雪光的明亮,雪景的皎潔。此處所寫與“東風剪水下天壇”遙相呼應,令讀者在回味中咀嚼著“詠雪”的悠悠神韻。
比喻是我國優(yōu)秀古典詩歌傳統(tǒng)中表現手法之一,它產生于詩人游目騁懷的藝術聯(lián)想。這首《詠雪》詩,連用比喻,真是珠玉燦爛,機趣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