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記
【題 解】
又名《任光祿竹溪記》。作者唐順之的舅父任光祿在荊溪上修筑園林,園中遍植綠竹,而不種其他樹木。他請唐順之為其園林作“記”。唐順之就寫下了這篇《竹溪記》。文章借助對竹子生長特性及一般人對其喜好不同的描寫,贊揚了任君孤芳自賞,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流露自己的追慕與崇敬之情。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竹溪記》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應舅父之約為竹園寫記,所記的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祿治園植竹一事,但作者沒有按一般“記”的格式把筆墨落在竹溪園本身的結構、布局等情況上,而是圍繞任君愛竹這個中心,通過反復對比、襯托,譏笑批評了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貴竹或賤竹的怪現象,贊揚了任光祿知竹、愛竹和不慕繁華、不盲目追求流行的孤高獨立的人品。文章開始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論述世人對竹的態度,其中有“斬竹而薪之”的江南人,有“茍可致一竹,輒不惜數千錢”的京師人,還有“一旦見竹”,“必又有甚于京師人之寶之者”的絕徼海外之人。將這三種人不同的好惡之情形成對比,充分顯示出世人“物去鄉則益貴”的心態,從而得出“事之好丑,亦何嘗之有乎?”的結論,表現了對竹子和人才的不幸命運的憤憤不平,抒發了對世俗偏見的強烈不滿之情。而這一番議論的真實意義,是在文章提出任君治園植竹一事之后才顯露的。正因為前文有了足夠的鋪墊,任君之舉才顯得如此不同一般。而他那輕描淡寫的表白“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與他的舉動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引領人們去探究他植竹的意義:任君之貴竹在于知竹,知竹又在于他的人格與竹自有某種相同之處。作者由此作出了合理推斷,即使居住地不產竹,任君必力致之;即使有足夠的力量致奇花石,他也無意于此。進而正面歌頌任光祿的人品:他雖然生長于熱鬧繁華的環境,卻鄙棄富人所嗜好的紙醉金迷,孤高獨立,這肯定是從竹中得到了神韻。最后,作者以一聲長嘆收束全文。全文明里寫竹,暗里寫人,借寫竹子來贊揚竹溪主人,可見作者布局之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