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去草·楊杰》原文與賞析
楊杰
勿去草,草無惡,若比世俗俗浮薄。君不見長安公卿家,公卿盛時客如麻。公卿去后門無車,唯有芳草年年加。又不見千里萬里江湖濱,觸目凄凄無故人,唯有芳草隨車輪。一日還舊居,門前草先除。草于主人實無負,主人于草宜何如?勿去草,草無惡,若比世俗俗浮薄。
楊杰,字次公,無為(今屬安徽)人,自稱無為子,生卒年不詳,北宋嘉祐(1056—1063)進士。他的詩,平易處近白居易,奇崛處近盧仝。
這首詩借有情之芳草被除以喻世態的炎涼,世情之險惡,是一首充滿理趣的詩。
開篇三句直陳此詩主旨。詩人認為,人們不該除去芳草,芳草對人并無壞處,若將芳草跟世俗相比,世俗顯得多么浮薄。比喻總是跛足的,詩人運用時往往取其一點而舍棄其余。有時為了創新,還常常故意避開其通常的含義, 而出人意外地運用其偏僻的含義。一般來講,除草是為了環境的整潔,是無可非議的;但現在詩人并不從這個意義上去用喻,而是另取新意,從芳草對人有情無情這方面來著眼。
詩歌接著用“君不見”“又不見”具體地將人的勢利無情和芳草的纏綿多情對比:當公卿勢盛時,賓客盈門,多如亂麻,而公卿勢衰時,則門無車馬,十分冷落;唯有芳草不趨炎附勢,在公卿勢衰后更加茂盛。當失意之人遭到貶謫或為了謀生而奔走江湖的時候,旁無故人,觸目凄涼,“唯有芳草隨車輪”。詩人充滿熱情地贊譽芳草多情,正是為了突出世俗的勢利寡情。
可是,盡管如此,芳草的遭遇卻十分惡劣:“一日還舊居,門前草先除?!庇谑牵娙朔浅<拥刎焼栔魅耍悍疾莶]有辜負你,你為什么如此對待芳草。至此,詩人再一次重復開頭三句,鄭重地告誡人們不能除去芳草。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是封建社會司空見慣的現象,要批判它,常易落入老套。此詩用芳草被除作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因此便充滿了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