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國頌文言文翻譯及賞析
《國頌》是古籍《管子》里記載的一篇文言文,是《牧民篇》的第一節,為全篇的綱領。以下是管子國頌文言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
管子國頌文言文
凡有地牧[1]民者,務在四時[2],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3],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4]則六親固,四維[5]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6];守國之度,在飾[7]四維;順[8]民之經,在明[9]鬼神、祇[10]山川、敬宗廟、恭祖舊。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野蕪曠則民乃荒[11],上無量[12]則民乃妄,文巧不禁則民乃淫,不障兩原[13]則刑乃繁。不明鬼神陋民不悟,不祇山川則威令不聞,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14],不恭祖舊則孝悌不備。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子國頌文言文翻譯
凡是一個國家的君主,必須致力于四時農事,確保糧食貯備。國家財力充足,遠方的人們就能自動遷來,荒地開發得好,本國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糧食富裕,人們就知道禮節;衣食豐足,人們就懂得榮辱。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親就可以相安無事;四維發揚,君令就可以貫徹推行。因此,減少刑罰的關鍵,在于禁止奢侈;鞏固國家的準則,在于整飾四維;教訓人民的根本辦法,則在于: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和宗親故舊。不注意天時,財富就不能增長;不注意地利,糧食就不會充足。田野荒蕪廢棄,人民也將由此而惰怠;君主揮霍無度,則人民胡作妄為;不注意禁止奢侈,則人民放縱淫蕩;不堵塞這兩個根源;犯罪者就會大量增多。不尊鬼神,小民就不能感悟;不祭山川,威令就不能遠播;不敬祖宗,老百姓就會犯上;不尊重宗親故舊,孝悌就不完備。四維不發揚,國家就會滅亡。
管子國頌文言文注釋
[1]牧:治理。
[2]四時,本意四季,這里指春耕夏種等農事。
[3]舉:全也。
[4]服度:衣食用度符合法度。
[5]四維即禮義廉恥。
[6]文巧:奇技淫巧,這里指奢侈品的生產。
[7]飾:通“飭”,整理的意思。
[8]順:通“訓”,訓導教化。
[9]尊敬的意思。
[10]同為尊敬的意思。
[11]怠惰的意思。原文為“菅”,據豬飼彥博等人校改。
[12]無量:指揮霍無度。
[13]兩原即上面的“民乃妄”“民乃淫”兩句。
[14]校:讀“較”,抗拒的意思。
管子國頌文言文賞析
《牧民篇》為《 管子 》的開篇,系統的闡述了管子的治國理政思想。而《國頌》則是《牧民篇》的第一節,為全篇的綱領。“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一句更是千古名句,后經太史公采擷而傳至今天。這兩句話闡明了物質生產和倫理教化的辯證關系,實際上也是《管子》一書整個治國理政方略的邏輯起點。
《國頌》中闡明了物質生產和倫理教化的辯證關系、農業與工商業的結構關系、過度消費的危害以及倫理教化的作用等問題。
“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管子》一書強調了財富對于治國的作用。而獲取財富的最基礎的手段,則為“務在四時”,也就是農業生產。這種認識無疑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的。《管子》一書內容駁雜,在后續的篇章中(《輕重》)有系統論述的工商業管理思想,故有人會認為管子更重商業。誠然,不論是從管仲相齊的實踐還是《管子》書中的內容都能看出管子對商業對治國理政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但《牧民篇》作為全書的總綱,清楚地表明了管子對當時社會中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農業與工商業的結構關系,實際上也是《管子》全書的重要內容。
“省刑之要,在禁文巧”,體現了管子對奢侈品的看法。《管子》一書中有《侈 靡》一篇,談到了消費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這一認識在當時世界上都是非常先進的。但如果據此認為管子主張無限制的高消費,那又失之偏頗了。“禁文巧”說明了管子對過度的奢侈消費帶來的危害是有著清楚的認識的:“上服度則六親固”,關鍵在“度”,也就是適當消費。
在“倉廩實”的基礎上,管子也強調了倫理教化對構建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即“四維”之說。但這“飾四維”的方式方法,即:“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廟、恭祖舊”,則明顯地收到了齊地陰陽家和儒家的影響。這種思想的融合,實際上也體現了管子的治國理政思想中“功利主義”的傾向。這里的“功利主義”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只要是能夠實現治國目的的理論學說都可以兼收并蓄,這正是為政者必須要有的眼界和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