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鴨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罵鴨文言文道理
【文言文】
邑[1]西白家莊居民某,盜鄰鴨烹之。至夜,覺膚癢。天明視之,葺生鴨毛[2],觸之則痛。大懼,無術可醫[3]。夜夢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罰。須得失者罵,毛乃可落。”而鄰翁[4]素[5]雅量[6],生平失物,未嘗征于聲色[7]。 某詭[8]告翁曰:“鴨乃某甲[9]所盜。彼甚畏罵焉,罵之亦可警[10]將來。”翁笑曰:“誰有閑氣罵惡人。”卒[11]不罵。某益窘[12],因[13]實告鄰翁。翁乃[14]罵,其病良已[15]。
異史氏曰:“甚矣,攘[16]者之可懼也:一攘而鴨毛生!甚矣,罵音之宜戒也: 一罵而盜罪減!然為善有術,彼鄰翁者,是以[17]罵行其慈者也。”
【翻譯】
淄川城西白家莊的某人,偷鄰居的一只鴨子煮著吃了。夜里,覺得全身發癢;天亮后一看,身上長滿了一層細細的鴨茸毛,一碰就疼,非常害怕,可又沒有辦法醫治。夜里,他夢見一個人告訴他說:“你的病是上天對你的懲罰,必須得到失鴨主人的一頓痛罵,這鴨毛才能脫落。”而鄰居老人向來心慈仁善,心胸寬闊,生平丟東西,從來不喜怒于色,大發脾氣。偷鴨人很奸滑,便撒謊告訴老翁說:“鴨子是鄰居某某所偷,他非常害怕別人罵,罵他可以警示他將來(再來偷鴨子)。”老翁笑道:“誰有那么多工夫生閑氣,去罵這種品行惡劣的人。”一直不肯罵。偷鴨人很難為情,只好把實情告訴了鄰居老翁;老翁這才肯罵,那人身上的鴨毛果然退去。
寫怪異故事的人(即作者清·蒲松齡)說:“太厲害啦,偷盜的人一定很害怕:一偷盜居然渾身長出鴨毛!太厲害啦,罵人的人真的應該小心啊:一聲罵竟然會把盜賊的罪孽減輕!但是,行善也是有方法的,那鄰居老人,是在用罵的方法行善事。”
【注釋】
[1]邑:縣。作者蒲松齡家鄉淄川縣(今山東省淄博市)。
[2]茸(rong 絨)生:細毛叢生。葺:重重疊疊。
[3]醫:醫治。
[4]翁:稱老年人,老頭兒。
[5]素:向來。
[6]雅量:度量寬宏。《晉書·李壽載記》:“(壽)敏而好學,雅量豁 然。”
[7]征:表露,表現。
[8]詭:欺騙。
[9]某甲:舊時書面語中稱“某個人”,沒有姓名,就說“某甲”。
[10]警:警告。
[11]卒:終于,到底,最后。
[12]益:更加。窘:尷尬。
[13]因:于是,就。
[14]乃:才。
[15]良已:完全痊愈。良:真的,果然。已:止,這里指病好了。
[16]攘:竊取。
[17]是以:因此。
【道理啟示】
《罵鴨》這個寓言故事告誡我們,不要做違背良心的惡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總會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也同時勸誡受害者,對待惡人惡事要絕不姑息、縱容,零容忍,一定要檢舉揭發,讓惡事在此處斷裂,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打擊惡人的惡習,讓他不再危害社會、禍害人間。
只有恰當的懲罰,才能讓這些人醒悟、棄惡從善。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