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欲徙越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魯人欲徙越的道理
【文言文】
魯人身善織履,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 。”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翻譯】
魯國有個人自身善于做鞋,他的妻子善于織縞,然而(他們)卻想要遷徙到越國。于是有人對他說:“你一定會受窮的。”魯國人就問:“為什么?”那人說:“鞋子是用來穿的,但越國人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戴的,但越國人披頭散發的。你們雖然有專長,但遷徙到毫無自己用武之地的國度,想要不受窮,這可能嗎?”
【注釋】
1.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屨(jù):句。古時用麻葛等制成的草鞋。
3. 縞:白色的絹。
4. 越:春秋時期越國,在今浙江。
5. 履:鞋,此處作穿鞋解。
6. 跣(xiǎn):赤腳。
7. 被(pī):同“披”。
【解讀】
《魯人欲徙越》這則寓言以魯人身懷絕技卻要去無用武之地的越地的故事,表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考慮客觀的要求,只憑主觀臆斷,結果必定是失敗的。
《魯人欲徙越》這則寓言構思巧妙,以“善織屨”,與“跣行”相對,以“善織縞”與“被發”相對。這樣“欲使無窮,其可得乎”的結論便水到渠成了,使讀者在啞然失笑之余,對其所述之力心悅誠服。
【道理】
1、凡做一事,制定行動計劃,必須先做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萬不可純憑主觀,莽撞從事。
2、凡事應從實際出發,忽視客觀情況,盲目行動不會有好結果。
3、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考慮客觀的要求,只憑主觀臆斷,盲目行動,結果必定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