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原文及翻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賞析
原文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②?”
孟子對曰:“于傳③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④!”
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⑤往焉,雉兔者⑥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⑦乎?臣始至于境⑧,問國之大禁⑨,然后敢入。臣聞郊關⑩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翻譯
齊宣王問道:“(我聽說)周文王的捕獵場方圓七十里,有這回事嗎?”
孟子回答:“在文字記載上有這件事。”
(齊宣王)問:“像這樣恐怕太大了吧?” [2]
(孟子)說:“百姓還認為它小了”
(齊宣王)說:“我的捕獵場,方圓四十里,但百姓還覺得大,是為什么?”
(孟子)說:“周文王的捕獵場,方圓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捕禽獵獸的人也可以去那里,和人民百姓共同擁有它。百姓認為它小,不也是應該的嗎?我剛到達(齊國的)國境時,詢問國家的重要的禁令,這樣以后才敢入境。我聽說在四郊的門里面有方圓四十里的捕獵場,殺死場地里的麋鹿的人,(判處)如同殺人一樣的罪刑,那么這方圓四十里的捕獵場是在國中設置陷阱。百姓覺得它大,不也應該的嗎?”
注釋
②【有諸】有這事嗎?諸,相當于“之于”。
③【傳zhuàn】記載史實的古書。
④【若是其大乎】像這樣恐怕太大了吧!是,如此,這樣。其,表推測語氣。
⑤【芻蕘(chú ráo)者】割草砍柴的人。 [2]
⑥【雉兔者】獵取野雞和兔子的人。雉,野雞。
⑦【宜】應該。
⑧【境】國境,邊境。這里指齊國的國境。
⑨【大禁】重大的禁令。
⑩【郊關】四郊的門。指古代城邑四郊起拱衛防御作用的關門。
?【麋(mí)】鹿的一種,也叫“四不像”。
?【為阱(jǐng)于國中】在國中設置陷阱。
賞析
從國君之樂與百姓之樂的關系來看,如果國君與民同樂,君之樂與民之樂利益保持一致,甚至百姓同樣可以享受應有的快樂,那么,國君的享樂之地再大,百姓也不會以之為大,反而會以為太小;假如國君之樂與百姓之樂完全背離,甚至完全把百姓應有的權益置入法令禁止的條文之中,那么,君樂之地再小,百姓都會覺得太大。
與民同甘共苦,再寬的獵場也不過分。獨享再小也過分。體現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文王之囿有體現孟子"仁政"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