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不毀鄉校原文及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的啟示
子產不毀鄉校,作品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原文
鄭人游于鄉校⑴,以論執政⑵。然明謂子產曰⑶:“毀(20)鄉校,何如⑷?”子產曰;“何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議執政之善否⑺。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⑻,不聞作威以防怨⑼。豈不遽止⑽?然猶防川⑾: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⑿,不如吾聞而藥之也⒀。”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小人實不才⒂。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16),豈唯二三臣(17)?”
仲尼聞是語也,曰(18):“以是觀之(19),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翻譯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廢除了,怎么樣?”子產說:“為什么廢除掉?那些人利用一天工作勞動之余在鄉校彼此交游,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掉它呢?我聽說過盡力做善事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靠擺威風來防止怨恨。難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這防怨)就像防止河水潰決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聽取這些議論后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然明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 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于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后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注釋
⑴鄉校:地方上的學校,它既是學習場所,又是游樂、議政的場所。除了"鄉校"一詞,還有學府、太學、國子監、庠、私塾、書院等古代用來表示學校的詞語。
⑵執政:指掌握政權的人。
⑶然明:鄭國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何如:如何,等于說怎么樣。
⑸何為: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詰問。
⑹夫:句首語氣詞,引起議論。退而游焉:退:工作完畢后回來。游:閑逛。焉:句末語氣詞,無意義。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盡力做善事。損:減少。
⑼作威;擺出威風。防:堵住。
⑽遽(jù):立即,馬上。
⑾防:堵塞。川:河流。
⑿道:同“導”,疏通,引導。
⒀藥之:以之為藥,用它做治病的藥。藥:名詞作動詞,以...為藥,當作(治病)的良藥。之:指鄭人的議論。
⒁蔑:指鄭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今而后:從今以后。信:確實,實在。可事:可以成事。
⒂小人:自己的謙稱。不才:沒有才能。
⒃其:語氣詞。
⒄二三:泛指復數。這些,這幾位。
(18)仲尼:孔子的字。是:這。下文“以是觀之”的“是”同。
(19)是:這(是)
(20)毀:廢除
(21)克:能,能夠
啟示
對群眾的意見不能采取壓制的辦法,應擇善而從。為官者要多給人民以議政參政的渠道,以便從輿論褒貶中察得失,納群言,明決策,從而給民眾和社會帶來更多的福祉。
永遠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隨時虛心聽取群眾呼聲。
《子產不毀鄉校》的子產是怎樣的人?
子產主張保留“鄉校”、聽取“國人”意見,善于因才任使,是個仁厚慈愛、輕財重德、愛民重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