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觀海描寫水洶涌的句子聚集50條
《游文山觀大水記》閱讀參考答案及翻譯
游文山觀大水記
文天祥
自文山門而入,道萬松下,至天圖畫,一江橫其前。行數百步,盡一嶺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盡處為障東橋,橋外數十步為道體堂。自堂之右循嶺而登為銀灣,臨江最高處也。銀灣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橋曰“兩峰之問”,而止焉。此文山濱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歲,余自禁廬①罷歸,日往來徜徉其間。五月十四日,大水,報者至。時館中有臨川杜伯揚、義山蕭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學試,群走京師,推孫子安未嘗往。輒呼馬戒車,與二客疾馳觀焉,而約子安后至。
未至天圖畫,其聲如疾風暴雷,轟豗震蕩而不可御。臨岸側目,不得往視,而隔江之秧畦菜垅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對為洲,洲故垤然隆 起,及是,僅有洲頂,而首尾俱失。老松數十本,及水者爭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狀。至障東橋,坐而面上游水從“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萬丈,直送乎吾前,異哉!至道體堂,堂前石林立,舊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負去。
酒數行,使人候“六月雪”可進與否,圍棋以待之。復命曰:水斷道。遂止。知銀灣,山勢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據委折之會,乃不知一覽東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狀無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則銀灣遂為觀瀾之絕奇矣。坐亭上,相與諳謔,賦唐律一章,縱其體狀,期盡其氣力,以庶幾其萬一。予曰:“風雨移三峽,雷霆擘兩山。”伯揚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漢莫從天上翻。”敬夫曰:“八風卷地翻雷穴,萬甲從天驟雪舉。”惟子安素不作詩,聞吾三人語,有會于其中,輒拍手將須、捧腹頓足,笑絕欲倒,蓋有淵明之琴趣焉。倚闌逾時,詭異卓絕之觀不可終極,而漸告晚矣。乃令車馬從后,四人攜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顫,手足飛動,形神不自寧者久之。
他日,子讀《蘭亭記》,見其感物興懷,一欣一戚,隨時變遷,予最愛其說。客曰:“羲之信非曠達者。夫富貴貧賤、屈伸得喪,皆有足樂,蓋于其心而境不與焉。豈以昔而樂,今而悲,而動心于俯仰之間哉?”予恍然有間。人生適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間萬物無以易此。前之所欣,所過者化,已不可追記,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則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奮筆,乘興而為之記,且諗②同游者發噱。
(有刪改)
【注】①禁廬:宮廷。②諗(shěn):勸告,告訴。
【第9句】: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止焉 止:停止,此為“到了終點”
B. 如建瓴千萬丈 建瓴:傾倒水瓶,形容水勢大
C.前是立亭以據委折之會 委折:回環,曲折
D.予恍然有間 間:機會,機遇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吾里之士以大學試 豈以昔而樂
B. 與二客疾馳觀焉 則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
C. 洲故垤然隆起 故自今而言
D. 乃不知一覽東西二三里 乃令車馬從后
11.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此文山濱江一直之大概也 這就是文山臨江一帶的概貌
B. 有偃蹇不伏之狀 呈現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樣子
C.以庶幾其萬一 能大致寫出這種奇絕景色的萬分之一
D.霄壤間萬物無以易此 俯仰間萬物都不能改變它
12.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4分)
至道體堂,堂前石林立,舊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負去。
13.從全文看,“乘興而為之記”的“興”指 之興, 之興和 之興。(4分)
14.請用自己的`話回答,文中王羲之與“客”對人生的認識有何不同。你更認同誰的看法?簡要說明理由。(6分)
參考答案
【第9句】: (3分) D 10.(3分)A 11.(3分)D
12.(4分)參考答案:行至道體堂,堂前怪石林立,過去都浮出水面,現在卻像是被有力氣的人一夜間都背走了。
評分標準:詞語“舊”“負”,一個1分;語句整體通順,前兩句1分,后兩句1分。
13.(4分)參考答案:觀水 賦詩(唱和,同游) 感物
評分標準:一處1分,共3分;表達通順,即所填內容與“之興”搭配,1分。
14.(6分)參考答案:
(3分)第一問:王羲之:情感隨境遇不同而發生變化(1分)。客:任何境遇都有值得高興的地方,它發自內心,與外界無關(2分)。
(3分)第二問,答案略。 “理由”視充分程度,分為三個檔次賦分。
參考譯文:
從文山門進山,經過萬松林,來到天圖畫,一條大江橫亙在眼面。往前走幾百步,到了一座山嶺的盡頭,就是松江亭,松江亭與兩千尺的大堤相連接,堤的盡頭是障東橋,橋外幾十步遠的地方便是道體堂。從道體堂的右邊攀登上山就是銀灣,這是臨江最高的地方。銀灣往上有一亭叫“白石亭”,青翠的山峰叫“六月雪”,有一橋叫“兩峰之間”,即到了終點。這就是文山臨江一帶的概貌。
戊辰年,我從朝廷罷官歸來,每天往來徘徊于文山中。五月十四日,大水暴發,報告消信的人來了。當時學館中有臨川人杜伯揚、義山人蕭敬夫,此地的學子因為參加太學考試,全都去了京城,只有孫子安未曾去。就讓人準備馬匹、駕好車子,和兩位客人快速奔馳去觀看,約定孫子安隨后趕來。
還沒到天圖畫,就聽到水聲像狂風巨雷,轟鳴震響,顯出不可抗拒的威力。站在岸邊側目觀看,不能正視往下看。江對岸的秧田菜地已全部被洪水淹沒了。到了松江亭,亭對著的是江中的沙洲。沙洲過去像山丘一樣隆起,到現在卻只剩下洲頂,其余都不見了。老松樹有幾十株,淹在水中的枝干爭相簸蕩搖擺,顯出一副傲岸、不肯屈服的樣子。走到障東橋,坐下來面對著上游的水從“六月雪”峰頂瀉下,就像從千萬丈的高處往下傾倒,洶涌澎湃,波浪翻滾,一直送到我們眼前,真是雄偉奇異啊!行至道體堂,堂前怪石林立,過去都浮出水面,現在卻像是被有力氣的人一夜間全部背走了。
飲了幾杯酒后,派人去探察能不能上“六月雪”,下著圍棋等待消息。去的人回來說:大水截斷了道路。于是我們不再前行。轉到銀灣。山勢回旋曲折,水到這里便打著漩渦,轉折而去。當初在這里建亭,占據山水回旋曲折的交會之處,卻不知在這里可以放眼東西二三里,大水奔流的情景無不盡收眼底。因此,從今天看來,銀灣就成了觀覽大水的絕妙之處。坐在亭上,大家互相逗趣開玩笑。各賦律詩一首,盡力描寫大水的形態,希望用盡力氣能大致寫出大水聲勢的萬分之一。我說:“風雨移三峽,雷霆擘兩山。”伯揚說:“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漢莫從天上翻。”敬夫說:“八風卷地翻雷穴,萬甲從天驟雪鬃。”只有子安素來不作詩,聽了我們三人的詩句,總是拍手捋須,心中有所感悟領會,大笑不能自持,真像陶淵明不通音律,又常扶無弦琴的情趣那樣。我們倚著亭欄觀看了很長時間,奇詭怪異、超卓絕妙的景觀,變化無盡,不能徹底領略,但天色卻漸漸暗了下來。于是就叫車馬跟在后面,四個人挽著手慢慢走出山。等到了家,還耳鳴目眩,手足顫動,身體和精神很久不能平靜。
從前我讀《蘭亭記》,見到文中說,人受外物的觸動生發感情,有時高興有時悲傷,都隨著自己的遭遇變化著,我很同意這樣的觀點。客人說:“王羲之實在不是曠放達觀的人。人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失意還是得志,擁有還是喪失,都還有值得高興的地方,這是因為它發自內心而不是外界。哪能因為從前歡樂、現在悲傷,就在須臾之間改變了呢?”我一下子明白了。人生重在順遂心愿罷了,譬如我今天所經歷的,天地間萬物都不能和它交換。從前感到高興的事物,過后就沒有了,已不可追,我心想以后歡欣的事物來到,那么今天欣喜的事物又會很快就忘記,所以急忙起身奮筆疾書,乘興寫了這篇記,并告知同游者,讓他們也聊發一笑。
文天祥《游文山觀大水記》原文翻譯
原文:
自文山門而入,道萬松下,至天圖畫,一江橫其前。行數百步,盡一嶺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盡處為障東橋,橋外數十步為道體堂。自堂之右循嶺而登為銀灣,臨江最高處也。銀灣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橋曰“兩峰之問”,而止焉。此文山濱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歲,余自禁廬①罷歸,日往來徜徉其間。五月十四日,大水,報者至。時館中有臨川杜伯揚、義山蕭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學試,群走京師,推孫子安未嘗往。輒呼馬戒車,與二客疾馳觀焉,而約子安后至。
未至天圖畫,其聲如疾風暴雷,轟豗震蕩而不可御。臨岸側目,不得往視,而隔江之秧畦菜垅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對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僅有洲頂,而首尾俱失。老松數十本,及水者爭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狀。至障東橋,坐而面上游水從“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萬丈,直送乎吾前,異哉!至道體堂,堂前石林立,舊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負去。
酒數行,使人候“六月雪”可進與否,圍棋以待之。復命曰:水斷道。遂止。知銀灣,山勢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據委折之會,乃不知一覽東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狀無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則銀灣遂為觀瀾之絕奇矣。坐亭上,相與諳謔,賦唐律一章,縱其體狀,期盡其氣力,以庶幾其萬一。予曰:“風雨移三峽,雷霆擘兩山。”伯揚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漢莫從天上翻。”敬夫曰:“八風卷地翻雷穴,萬甲從天驟雪舉。”惟子安素不作詩,聞吾三人語,有會于其中,輒拍手將須、捧腹頓足,笑絕欲倒,蓋有淵明之琴趣焉。倚闌逾時,詭異卓絕之觀不可終極,而漸告晚矣。乃令車馬從后,四人攜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顫,手足飛動,形神不自寧者久之。
他日,子讀《蘭亭記》,見其感物興懷,一欣一戚,隨時變遷,予最愛其說。客曰:“羲之信非曠達者。夫富貴貧賤、屈伸得喪,皆有足樂,蓋于其心而境不與焉。豈以昔而樂,今而悲,而動心于俯仰之間哉?”予恍然有間。人生適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間萬物無以易此。前之所欣,所過者化,已不可追記,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則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奮筆,乘興而為之記,且諗②同游者發噱。
【注】①禁廬:宮廷。②諗(shěn):勸告,告訴。
譯文:
從文山門進山,經過萬松林,來到天圖畫,一條大江橫亙在眼面。往前走幾百步,到了一座山嶺的盡頭,就是松江亭,松江亭與兩千尺的大堤相連接,堤的盡頭是障東橋,橋外幾十步遠的地方便是道體堂。從道體堂的右邊攀登上山就是銀灣,這是臨江最高的地方。銀灣往上有一亭叫“白石亭”,青翠的山峰叫“六月雪”,有一橋叫“兩峰之間”,即到了終點。這就是文山臨江一帶的概貌。
戊辰年,我從朝廷罷官歸來,每天往來徘徊于文山中。五月十四日,大水暴發,報告消信的人來了。當時學館中有臨川人杜伯揚、義山人蕭敬夫,此地的學子因為參加太學考試,全都去了京城,只有孫子安未曾去。就讓人準備馬匹、駕好車子,和兩位客人快速奔馳去觀看,約定孫子安隨后趕來。
還沒到天圖畫,就聽到水聲像狂風巨雷,轟鳴震響,顯出不可抗拒的威力。站在岸邊側目觀看,不能正視往下看。江對岸的秧田菜地已全部被洪水淹沒了。到了松江亭,亭對著的是江中的沙洲。沙洲過去像山丘一樣隆起,到現在卻只剩下洲頂,其余都不見了。老松樹有幾十株,淹在水中的枝干爭相簸蕩搖擺,顯出一副傲岸、不肯屈服的樣子。走到障東橋,坐下來面對著上游的水從“六月雪”峰頂瀉下,就像從千萬丈的高處往下傾倒,洶涌澎湃,波浪翻滾,一直送到我們眼前,真是雄偉奇異啊!行至道體堂,堂前怪石林立,過去都浮出水面,現在卻像是被有力氣的人一夜間全部背走了。
飲了幾杯酒后,派人去探察能不能上“六月雪”,下著圍棋等待消息。去的人回來說:大水截斷了道路。于是我們不再前行。轉到銀灣。山勢回旋曲折,水到這里便打著漩渦,轉折而去。當初在這里建亭,占據山水回旋曲折的'交會之處,卻不知在這里可以放眼東西二三里,大水奔流的情景無不盡收眼底。因此,從今天看來,銀灣就成了觀覽大水的絕妙之處。坐在亭上,大家互相逗趣開玩笑。各賦律詩一首,盡力描寫大水的形態,希望用盡力氣能大致寫出大水聲勢的萬分之一。我說:“風雨移三峽,雷霆擘兩山。”伯揚說:“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漢莫從天上翻。”敬夫說:“八風卷地翻雷穴,萬甲從天驟雪鬃。”只有子安素來不作詩,聽了我們三人的詩句,總是拍手捋須,心中有所感悟領會,大笑不能自持,真像陶淵明不通音律,又常扶無弦琴的情趣那樣。我們倚著亭欄觀看了很長時間,奇詭怪異、超卓絕妙的景觀,變化無盡,不能徹底領略,但天色卻漸漸暗了下來。于是就叫車馬跟在后面,四個人挽著手慢慢走出山。等到了家,還耳鳴目眩,手足顫動,身體和精神很久不能平靜。
從前我讀《蘭亭記》,見到文中說,人受外物的觸動生發感情,有時高興有時悲傷,都隨著自己的遭遇變化著,我很同意這樣的觀點。客人說:“王羲之實在不是曠放達觀的人。人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失意還是得志,擁有還是喪失,都還有值得高興的地方,這是因為它發自內心而不是外界。哪能因為從前歡樂、現在悲傷,就在須臾之間改變了呢?”我一下子明白了。人生重在順遂心愿罷了,譬如我今天所經歷的,天地間萬物都不能和它交換。從前感到高興的事物,過后就沒有了,已不可追,我心想以后歡欣的事物來到,那么今天欣喜的事物又會很快就忘記,所以急忙起身奮筆疾書,乘興寫了這篇記,并告知同游者,讓他們也聊發一笑。
《狼山觀海》閱讀答案
《狼山觀海》 王安石 萬里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 曉寒云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 閬苑①仙人何處覓?靈槎②使者幾時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覺今朝眼界開。【注釋】①閬苑: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②靈槎:古代神話中往來天上的木筏。
【第6句】:首聯描繪了景物氣勢磅礴的'特點,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4分)
答:
【第7句】:尾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第6句】:首聯使用想象、夸張等手法,用“鑿破”“拍”等頗具表現力的詞語描繪景物氣勢磅礴的特點。 解析:此題考查詩句語言的賞析。完成時,要注意“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等概念,賞析時,可從修辭和表現手法等角度進行分析。“首聯”中前半句用了想象的表現手法,后半句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第7句】:抒發了詩人面對浩瀚水面時眼界開闊、心胸豁然開朗的欣喜、贊嘆之情。 解析:此題考查對詩句蘊含情感的把握。此句中,作者面對大海發出了感慨。自己面對的大多是江湖,現在面對大海才感覺眼界大開,所以抒發了作者內心的豁然開朗的情感。
浙游文言文閱讀答案
就閱讀教學而言,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探究性閱讀的意義,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從而提高文言文閱讀效果。下面是關于浙游文言文閱讀答案的內容,歡迎閱讀!
浙游
徐霞客
二十四日,五鼓行。二十里至綠葭浜,天始明。午過青浦。下午抵余山北,因與靜聞登陸,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先過一壞圃,則八年前中秋歌舞之地,所謂施子野之別墅也。是年,子野繡圃征歌甫②就,眉公同余過訪,極其妖艷。不三年,余同長卿過,復尋其勝,則人亡琴在,已有易主之感。而今則斷榭零垣,三頓停頓而三改其觀,滄桑之變如此。越塔凹,則寺已無門,惟大鐘猶懸樹間,而山南徐氏別墅亦已轉屬。因急趨眉公頑仙廬。眉公遠望客至,先趨避;詢知余,復出,挽手入林,飲至深夜。余欲別,眉公欲為余作一書寄雞足③二僧。強為少留,遂不發舟。
【注釋】①浙:浙江。②甫:剛剛。③雞足:雞足山。
8.對下面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二十里至/綠葭浜。 B.子野/繡圃征歌甫就。
C.三頓停頓/而三改其觀。 D.滄桑/之變如此。
9.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越 ( ) (2)趨( )
【第10句】:翻譯文中畫線句子。(4分)
(1)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
(2)余欲別,眉公欲為余作一書寄雞足二僧。
【第11句】:本文是一篇游記,但重點不在寫景抒情,而在借事說理。試概括本文所蘊含的人生哲理。(2分)
【第12句】:眉公為何先“趨避”后“復出”?文中哪一語句能體現這種情意?(2分)
參考答案
8.C(2分)
【第9句】:(2分)(1)越過、翻過 (2)快走、趕往
【第10句】:(4分)(1)取道山中的塔凹向南走。(2)我打算告別時,眉公說要為我寫一封信給雞足
山的兩位僧人。
【第11句】:歲月滄桑;(1分)世事易變。(1分)
【第12句】:(2分)不愿他人打擾,但對知己卻異乎熱情;(1分)挽手入林,飲至深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