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金風”的詩句
本文搜集整理了帶“金風”的詩句99句,包括“金風”開頭的詩句57句;“金風”結尾的詩句11句;“金風”在中間的詩句31句。其中五言詩句45句,包括金風開頭的32句,金風結尾的6句,金風在中間的7句;七言詩句54句,其中金風開頭的25句,金風結尾的5句,金風在中間的24句。
帶“金風”的五言詩句
帶“金風”的五言詩句45句,其中“金風”開頭的五言詩句32句,“金風”結尾的五言詩句6句,“金風”在中間的五言詩句7句。
“金風”開頭的五言詩句【第1句】:火云忽朝斂,金風俄夕扇。——出自唐·白居易《苦熱喜涼》
【第2句】:一雨初收霽,金風物送涼。——出自宋·汪洙《神童詩》
【第3句】:金風蕩天地,關西群木凋。——出自唐·許渾《秋日行次關西》
【第4句】:金風揚素浪,丹霞麗彩舟。——出自元·余闕《秋興亭》
【第5句】:玉露催收菊,金風促剪禾。——出自唐·徐夤《北山秋晚》
【第6句】:金風冷颼颼,玉寒露泠泠。——出自曾豐《壽周樞密四首》
【第7句】:玉笥千峰雨,金風十日秋。——出自戴復古《江村何宏甫載酒過清江》
【第8句】: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出自唐·韓熙載《感懷詩二章》
【第9句】:金風涼夜深,吹我蕭蕭發。——出自趙癰《句》
【第10句】:玉露交珠網,金風度綺錢。——出自唐·許敬宗《奉和秋日即目應制》
【第11句】:閉門秋草多,金風搖白晝。——出自晁說之《無己初除正字以詩寄之》
【第12句】: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出自唐·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枝字》
【第13句】:金風扇微涼,遠煙凝翠晶。——出自唐·李適《七月十五日題章敬寺》
【第14句】:金風透殘伏,玉樹先秋涼。——出自張耒《莎雞》
【第15句】:玉露澄天宇,金風凈月華。——出自宋·王之道《南歌子》
【第16句】:玉粒嘗新稻,金風作好秋。——出自南宋·陸游《新秋晚歸》
【第17句】:金風蕩初節,玉露凋晚林。——出自隋·李密《淮陽感秋》
【第18句】:寶墨煙云邈,金風庭戶秋。——出自武衍《別燕》
【第19句】:暑伏忽已盡,金風稍自秋。——出自孔武仲《喜雨》
【第20句】:金風吹綠梢,玉露洗紅籜。——出自唐·沈佺期《自昌樂郡溯流至白石嶺下行入郴州》
【第21句】:金風死綠蕙,玉露生寒松。——出自唐·李群玉《秋怨》
【第22句】:金風颯已起,還是招漁翁。——出自唐·張為《秋醉歌》
【第23句】:玉燭調寒暑,金風報順成。——出自唐·劉禹錫《太和戊申歲大有年詔賜百僚出城觀秋稼…盛事以俟采詩者》
【第24句】:玉律歌無射,金風下四蓂。——出自曹勛《張右相生日二首》
【第25句】:乘興自不惡,金風颯清秋。——出自王之道《和韋蘇州游靈巖山寺韻呈言上人》
【第26句】:銀渚盈盈渡,金風緩緩吹。——出自宋·范成大《南柯子》
【第27句】:南宮初開律,金風已戒涼。——出自唐·苗仲方《仲秋太常寺觀公輅車拜陵》
【第28句】:望舒圓易缺,金風換炎節。——出自清·納蘭性德《班婕妤怨歌》
【第29句】:金風吹落葉,玉露滴清秋。——出自釋智遇《偈頌二十五》
【第30句】:南呂初開律,金風已戒涼。——出自唐·嚴巨川《仲秋太常寺觀公卿輅車拜陵》
【第31句】:玉露滴初泣,金風吹更愁。——出自唐·杜牧《秋?a href='.com/baike/224/2955【第92句】:html' target='_blank' >張繼狻?/p>
【第32句】:玉露沾庭砌,金風動琯灰。——出自宋·秦觀《南歌子》
“金風”結尾的五言詩句【第1句】:明朝交白露,此夜起金風。——出自仇遠《秋感》
【第2句】:酒清欺玉露,菊盛愧金風。——出自唐·裴夷直《奉和大梁相公同張員外重九日宴集》
【第3句】:爽氣薦金風,新涼入衣袂。——出自清·劉道著《湘江秋曉》
【第4句】:赤體露金風,清波無透路。——出自釋智遇《云門大師贊》
【第5句】:山鄉仍水國,玉露更金風。——出自曾豐《韓尚書南澗公之從弟德文為東廣常平上幕丙寅八月上旬護印迎新使長》
【第6句】:裊裊來金風,秋意浩以盈。——出自吳泳《壽范潔齋二首》
“金風”在中間的五言詩句【第1句】:當君相思夜,火落金風高。——出自唐·李白《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
【第2句】:漏盡金風冷,堂虛玉露清。——出自宋·汪洙《神童詩》
【第3句】:兩夜金風生,吹清幾山桂。——出自張埴《答彭以直》
【第4句】:菊散金風起,荷疏玉露圓。——出自唐·李世民《秋日二首》
【第5句】:裊裊金風軟,漙漙玉露光。——出自王之道《菊有黃花為彥逢弟壽》
【第6句】:陣陣金風細,家家玉粒香。——出自楊萬里《羅溪道中》
【第7句】: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出自唐·李白《贈張相鎬二首》
帶“金風”的七言詩句
帶“金風”的七言詩句54句,其中“金風”開頭的七言詩句25句,“金風”結尾的七言詩句5句,“金風”在中間的七言詩句24句。
“金風”開頭的七言詩句【第1句】:秋欲中分暑更袢,金風崛起成寒動。——出自李昴英《八月驟寒》
【第2句】:白帝幻成紅玉蘥,金風吹綻碧枝頭。——出自喻良能《亦好園海棠秋開紅英滿樹》
【第3句】:銀浦無聲云路渺,金風有信玉機閑。——出自宋·高觀國《攤破浣溪沙》
【第4句】:酒市茶寮總看場,金風亭子入春涼。——出自清·朱彝尊《鴛鴦湖棹歌之四十七》
【第5句】:金風入樹千門夜,銀漢橫空萬象秋。——出自唐·溫庭筠《七夕》
【第6句】:皓露滴人珠滿袖,金風吹月鑒開奩。——出自孔武仲《秋夕感懷》
【第7句】:玉露尚添荷溫藉,金風不惜柳飄飄。——出自馬廷鸞《七月八夜宿東平精舍》
【第8句】:團扇多情手尚攜,金風庭砌拒霜開。——出自周端臣《古斷腸曲三十首》
【第9句】:金風幾日老庭莎,經下窗欞換碧紗。——出自周端臣《古斷腸曲三十首》
【第10句】:兔管鸞箋松字日,金風玉露菊花天。——出自項安世《大人生日》
【第11句】:金風吹徹玉簫寒,志士悲秋思萬端。——出自馬廷鸞《后中秋》
【第12句】:金風萬里思何盡,玉樹一窗秋影寒。——出自唐·杜牧《秋感》
【第13句】:敦厚牙長兼腳大,金風才動不堪聞。——出自賈似道《齊膂翅》
【第14句】:瑤草紅泉供挹酌,金風白露送躋攀。——出自北宋·晁補之《登廬山》
【第15句】:金風不解相抬舉,露壓煙欺直到秋。——出自唐·李山甫《柳十首》
【第16句】:玉節朝天行日促,金風驅雨暮云收。——出自陳謹《游玉巖》
【第17句】:皎皎虛堂帶月清,金風入律露華明。——出自傅察《又次申教授直宿三首》
【第18句】:砧杵誰家夜搗衣,金風淅淅露微微。——出自唐·李中《旅次聞砧》
【第19句】:塵海茫茫濃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出自近代·魯迅《辛亥殘秋偶作》
【第20句】:金風露浥菊花秋,杞棘當途何處游。——出自釋智愚《清禪者游方》
【第21句】:金風聲盡熏風發,冷泛虛堂韻難歇。——出自唐·齊己《風琴引》
【第22句】:月滿西園夜未央,金風不動鄴天涼。——出自唐·胡曾《詠史詩·西園》
【第23句】:寒鬮韻咽草木黃,金風惻惻奏清商。——出自洪皓《中秋》
【第24句】:金風浦上吹黃葉,一夜紛紛滿客舟。——出自唐·戎昱《宿湘江》
【第25句】:金風漸利露珠團,廣陌長堤黛色殘。——出自唐·吳仁璧《衰柳》
“金風”結尾的七言詩句【第1句】:玉露洗面曦金風,黃云迎下月姨宮。——出自楊萬里《題王晉輔桂堂》
【第2句】:空色本無權立號,無名全體露金風。——出自釋印肅《頌十玄談·祖意》
【第3句】:焰摩宮裹混金風,兜率殿中明皎皎。——出自釋印肅《頌十玄談·一色》
【第4句】:相月今朝日氣旭,梧桐一葉落金風。——出自釋慧暉《偈頌四十一首》
【第5句】:宋玉高吟思萬重,澄澄寰宇振金風。——出自唐·翁洮《秋》
“金風”在中間的七言詩句【第1句】: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出自宋·歐陽修《玉樓春》
【第2句】:缽龍靜聽金風細,幢鶴驚聞唳月哀。——出自陳著《筠溪八景詩·設僧龍湫》
【第3句】:樹凋葉落聊伸問,體露金風錯指蹤。——出自釋文禮《頌古五十三首》
【第4句】:石潭誰得知深淺,盡日金風鼓怒濤。——出自釋法薰《和戒首座韻》
【第5句】:吹來一圳報秋知,玉露金風正及時。——出自俞桂《偶成》
【第6句】:樓上金風聲漸緊,月中銀字韻初調。——出自唐·白居易《秋夜聽高調涼州》
【第7句】:人在西南分楚越,天轉金風更凄切。——出自胡宏《中秋對月憶伯仲》
【第8句】:千巖萬壑幽深處,玉露金風爛漫開。——出自虞儔《枕上同志賦》
【第9句】:檻邊幾笑東籬菊,冷折金風待降霜。——出自唐·徐夤《追和白舍人詠白牡丹》
【第10句】:晚涼開院近中秋,香染金風倚桂樓。——出自張樞《宮詞十首》
【第11句】:幸當玉輦經過處,不怕金風浩蕩時。——出自唐·韓偓《宮柳》
【第12句】:古人曾墮龍山帽,為愛金風兩腋清。——出自鄭洪《九日次應侍郎仁韻》
【第13句】:瀟瀟落葉滿江城,冽地金風變世情。——出自上官藻《寄友人張孝忠》
【第14句】:何當一夕金風發,為我掃卻天下熱。——出自唐·王轂《苦熱行》
【第15句】:空庭散逐金風起,亂葉爭投玉露垂。——出自唐·齊己《螢》
【第16句】:簾搖翡翠金風晚,瓦濕鴛鴦玉露天。——出自王珪《宮詞》
【第17句】:誰道金風能肅物,因何厚薄不相侔。——出自唐·劉兼《木芙蓉》
【第18句】: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出自明·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第19句】:少皞開宮行帝業,無刃金風剪紅葉。——出自唐·李咸用《送人》
【第20句】:安得金風起天末,大驅涼雨滌炎蒸。——出自趙友直《長短句四時問四首》
【第21句】:琪花過雨金風澹,玉樹籠煙璧月沉。——出自陳允平《宿大慈山悟真觀》
【第22句】: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出自唐·李商隱《辛未七夕》
【第23句】:園中只鶴知人意,已作金風警露聲。——出自張栻《題城南書院三十四詠》
【第24句】:壓叢秋色萬黃英,多少金風染得成。——出自黃庚《黃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