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月雙塔的唯美句子匯總80句
描寫桂林的句子
導語:啊,桂林,奇山秀水是你的眷梁,迷蒙的云霧是你的輕紗,綠樹紅花是你的衣裳。你就象一位降臨人間的九天仙女,點染著祖國的壯麗河山。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描寫桂林的句子,歡迎借鑒!
到桂林,不能不去游漓江。“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象老人,象巨象,象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象翠綠的屏障,象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桂林,真美。我寫不出它的美,說不出它的美。只記得小學時的課文: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
桂林,我國的重點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她擁有得天獨厚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為世界最漂亮的城市之一輩子,是閃爍在祖國南方、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一顆璀璨名珠。市轄象山、秀峰、(高新)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及陽朔、臨桂、靈川、興安、全州、荔浦、恭城、資源、永福、龍勝、灌陽、平樂十二個縣,占地面積27809平方公里。
桂林處處是美景,任何時候觀賞都別有一番風味兒。于是夜幕降臨,我們坐上了小船,欲游著名的“兩江四湖”,“兩江”是指:漓江、桃花江;“四湖”是指:木龍湖、杉湖、桂湖、榕湖。
桂林的美景如入桃源,靜靜觀賞醉在其間,遠山攜夢牽,云霧醉連綿。最喜歡的還是漓江風光。信步漫游,思緒萬千,感慨凝心間。漓江是桂林的魂,一江水潺潺,碧綠凝幽靜,清澈婉約韻,千里逸香舟。江映水岸拂,疑為畫中游。"老人山,"“象鼻山”,還有“拇指山”、“孔雀山”等。輕靈俊秀美,景致婉詩情,清麗幽遠,優雅脫俗,古人有詩云“山如碧玉簪,水如青羅帶”,描寫的恰到好處。
桂林歸來,那云霧繚繞的青峰翠屏和碧水縈回的漓江畫面,始終在腦海里輕輕地回放著……,似乎終于明白“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含義了,也理解了古往今來,無數騷人墨客為何為之魂牽夢繞,為之謳歌頌詠了!
桂林日月雙塔座落在漂亮的杉湖中,是桂林市中心的代表。車進入市內,吃過中飯,我們首先便游杉湖,觀日月雙塔。乍一眼望見這杉湖,便感覺眼前鋪開的是一幅清新明凈的山水畫。如果說桂林的山是“鳥鳴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則是清澈透明、綠得欲滴。俯首看去,湖水泛著細細的漣漪,水色晶瑩剔透,加之青蔥般嫩綠的杉樹亭亭玉立,日月雙塔渾雄貯立于湖中與湖畔,塔影微瀾,綠樹碧水,相互影映,讓雨后的杉湖更顯得清麗而脫俗。怎么看都是一幅讓人久看不厭的山水畫,凝重中透露著靈動之氣。
桂林山水甲天下,漫步怡情抒感懷。美景若畫入廊漫,攜夢仙境醉悠然。千峰似錦熏游客,一水醇芳迎貴賓。盈月垂簾掀景致,涵巖隱秘藏幽蘭。暖陽沐春色,玉瑩度華年。樓臺云煙繞,丹桂舞雪妍。拾階水岸渺,夕陽柳含煙。輕攜山巒手,醉擁彩霞衣。
桂林山水是對桂林旅游資源的總稱,世界自然遺產。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圍很廣,項目繁多。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山水包括山、水、喀斯特巖洞、石刻等等。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經陽朔的那一段最為漂亮,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譽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她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秦始皇時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桂林之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麗壯觀;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瑯滿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
桂林是一個風景文化名城。漓江、蘆笛巖是享譽全球的名牌產品。歷代在桂林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如桂海碑林、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靖江王陵、興安靈渠、恭城文廟等。市區有文化古跡552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21處。這些文物古跡都有很高的文學、歷史、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思想國后,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我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余件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
桂林至陽朔之間,是巖溶峰林峰叢地貌,河流依山而轉,形成峽谷,景致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楊堤、興坪為勝,有浪石起奇景、九馬畫山、黃布倒影、半邊渡等美景。漓江處處是美景,隨手用相機任意捕捉,都是幅幅絕好的我國水墨畫,感嘆這雄奇瑰麗“百里畫卷”的同時,也自愧語言詞匯的貧乏,那種滌蕩心靈,棄俗絕塵的舒暢,讓人倍感清新豁達。
桂林最有名的山水畫莫過于“百里漓江,百里畫廊”。漓江是桂林風光的精華,多少騷人墨客為它綺麗的風光撒下了無盡的筆墨?唐代詩人韓俞曾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來贊美這條如詩似畫的漓江。于是次日清晨我們起了個早床,坐上了桂林至陽朔的游船。據說,欣賞漓江最佳的時節,就是現在這個時候,煙雨漓江是最美妙的畫面,嵐霧繚繞,若隱若現,若斷若續,一派空漾……
漓江風光美在天然,美在恬靜。人在畫中行,悠然千萬里,云霧罩群山,漫步拾階處,凝神觀景觀。兩岸奇山,翠竹隱在云水間,碧水悠悠漾漣漪,迂回曲折山路轉,凝神遠方,山巒攜月眠,星光接天燦。美景熏沉醉,入畫詩夢漣。靜靜的在文字中徜徉,感悟一份山青水秀,阡陌花開。輕醉凝婉露,夢幻盈芬芳!美好凝成永恒,在心間婉約。希望就在心里,默默吟唱。思緒扶搖,靜靜徜徉人生畫卷!希望朦朧著漂亮的光環,閃爍著動人的光芒。
漂亮的桂林,憑欄凝思風光美,纖手香凝舒卷芳。云霧升騰群山繞,彩霞梳妝染漓江。遠山巍峨鋪錦繡,彩霞翩舞江水流。翠竹幽深笛音傳,白云乘風千里悠。江山如畫,美景怡情。舒卷凝思,翠色凝波! 漂亮的桂林,我深深醉在你的山青水秀,醉在你的魅力光環!青峰翠屏凝畫屏,碧水蕩漾漓江岸。回味縈繞醉流連,依稀仿佛仙境漫。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深深感悟了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為何揮筆豪言,揮墨寫就佳句留到今日墨香尚醇,為之美景魂牽夢寄,醉在美景舒卷感言!
千百年來,桂林一直是人們旅游觀光的寶地。現在,一個以桂林市為中心,包含周圍12個縣的風景區已經形成。這里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峰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壯、瑤、苗、侗、仫佬、毛難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中外游客以及國家元首紛至踏來,流連忘返。
世外桃源、圖騰古道、漓江。世外桃源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啊?難道,真有陶淵明筆下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良田美池桑竹,如在仙境?難道那里的人們真過著男耕女織怡然自樂的桃源仙境的生活?在導游阿妹的帶領下,我們乘坐一艘小船,聽阿妹娓娓解說,船在燕子湖里蒎起圈圈漣漪,湖畔垂柳依依,輕風薄浪,細煙相繞,在這個安靜的湖里,心中的煩惱和塵俗傾刻間便被滌蕩得干干凈凈。水上阡陌,桃花繽紛,歌樓阿妹甜美清亮的歌聲,裙裾婆娑,載歌載舞;古老的水車緩緩地轉動,吱吱呀呀的聲音,搖轉了古老的`歲月,掬一捧水,清涼,再掬一捧水,感覺自己也成了那安祥而悠然的水車。
說到桂林,不由地會讓人想起這里的“城標”——象鼻山,這座象征桂林的巍峨大山此刻正真實地屹立在我們眼前,忽然有種夢境的感覺,不知道是“天氣預報”里那個桂林畫面走下了熒屏,還是我們躍然在電視畫面里,不敢相信這是大自然的原生態杰作,如此生動形象,仿佛一頭真的大象正在靜靜地啜飲著清清漓江水。
素聞“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佳話,便懷著對漂亮的桂林長久的傾慕和心儀,終于踏上了前往桂林的旅途。五個小時的車程,也不算遠。一路上下著小雨,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的興致。恰恰相反,車只進入桂林地帶,便先領略了桂林山的奇異與秀美。在江南雨絲的薄霧里,桂林的山顯得神奇而美妙,猶如羞澀的少女,披一件半透明的輕紗,半露著臉龐,盡顯一種南方美女的嫵媚。心中便已經生出了無以名狀的感嘆!一座座山,婷婷玉立,石崖篷里,長出青蔥翠綠的花草樹木,每座山都有不同的形狀,奇異變幻,形態萬千。這究竟是誰制造了如此神奇的美景啊?
這桂林之美,讓我無數次的在夢中重現,在我心里永遠屹立著那挺秀的山,永遠流淌著那清澈的水。素聞“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佳話,便懷著對漂亮的桂林長久的傾慕和心儀,終于踏上了前往桂林的旅途。
描寫桂林的水的散文
導語:桂林的水,清澈而迷人,令人神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描寫桂林的水的散文,供各位閱讀和借鑒。
桂林的水
漓江
漓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巖溶山水游覽區,千百年來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漓江一水相連。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絕聞名中外。桂林漓江風景區游覽勝地繁多,在短期內只能擇其主要景點進行游覽,其中一江(漓江)、兩洞(蘆笛巖、七星巖)、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具有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漓江發源于興安縣貓兒山,從桂林到陽朔83公里水程,漓江像蜿蜒的玉帶,纏繞在蒼翠的奇峰中,造化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景色最為優美的巖溶景區。乘舟泛游漓江,可觀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漁翁閑吊、古樸的田園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么詩情畫意。
目前經批準開放的漓江游覽有三段:市區水上游覽、漓江精華游、陽朔漓江水上游,下面將通過“漓江精華游”行程為閣下介紹漓江這一副氣勢磅礴畫卷中最為精彩的點睛之處。
遇龍河
是漓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第43句】:5公里,流域面積1【第58句】: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漓江”,不是漓江勝似漓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第15句】: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余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筑,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樸、純凈,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閨秀”,那么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仿佛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都在遇龍河景區;而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就在遇龍河畔;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不過,最刺激、浪漫、瀟灑的還是漂游遇龍河,竹排過壩,驚險刺激;蕩舟平湖,輕松愉悅,被人們視為擋不住的誘惑,酷煞人的時尚。人們只用一個字來形容漫游遇龍河的感覺:那就是:“爽”!
遇龍河的歷史
遇龍河遇龍河的歷史悠久,表現在一處遺址之上,這遺址,便是歸義縣遺址。據《陽朔縣志》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從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歸義縣入陽朔。
至于歸義縣的含義,社會上有多種傳說,并無定論。但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正規的,那就是“統歸大義,誠服皇道”。可見歸義縣從陽朔分置,并不是很正統的,也許是因為割據,也許是因為造反。
遺址現占地約4萬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個不小的縣城。當然,今天任何一個鄉鎮都比它強多了。如今整個“縣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兩戶人家。歸義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卻給遇龍河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那古井邊的石欄上刻有“尋舊”二字,但今天的遇龍河已經全新了。
出了歸義縣舊址,便到了遇龍河上又一名橋——仙桂橋。仙桂橋規模雖然不如前面兩橋,卻有些歷史。因為離歸義縣舊址不遠,因此,人們叫它“舊縣橋”。可見當年也是交通要沖之處。
這仙桂橋為廣西區內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橋雖不大,但風景宜人,也是遇龍河的一處勝景。到遇龍河,這三座橋是不可不看的。
景點特色:和桂林山水最親密的接觸,有大竹筏和小竹筏,時間充足的話建議坐小竹筏,享受沖壩樂趣。
游覽時間:約40分鐘~90分鐘
資江
資江,是資源縣境內最大的一條河,發源于華南第一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北去,流入湖南省境內,最后注入洞庭湖,屬長江水系。資江漂流河段自縣城下游5公里至梅溪鄉胡家田,全程【第22句】:5公里,下45個灘,拐31道灣,既有自己別具一格的雄偉險峻,又有桂林漓江的清純秀麗。著名詩人賀敬之盛贊“資江漂流,華南第一”。資江兩岸植被保護良好,流量、流速相對穩定,似一條玉帶穿梭于奇山峻嶺之間。
漂流風光旖旎的資江,猶如步入一條長長的山水畫廊。兩岸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云煙縹緲,竹木蔥籠,山花爛漫,水鳥低飛,鶯啼婉轉。江面魚鷹竹筏穿梭于清澈江面;江畔竹籬茅舍,掩映于翠綠叢中,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倒影映水底,彩石鋪河床。江流水急,清澈見底,魚游水中,歷歷可見,白浪撲面,清風徐來。乘舟或漂流而下,山隨水轉,舞伴舟行,三彎九折,舟移景換。遠望,“山重水復疑無路”;近前,“柳暗花明又一村”,浪拍衣衫,亦驚亦喜,船在江上行,人在畫中游,令人心曠神怡,愜意莫名。沿岸景物琳瑯滿目,奇觀迭出,“風帆石”、“玉屏山”、“三娘石”、“神象飲水”、“萬馬飲江”、“美猴王醉臥沉香寨”、“大將軍騎馬鎮天門”……千姿百態,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妙趣橫生,令游人擊掌叫絕,嘆為觀止,頓生“資江歸來不游江”之感。
行舟漂流資江河段,船泊兩岸,移步進入資江天門景區。駐足抬眼,但見奇峰聳峙,竹木蔥籠,綠樹紅樓,交相輝映,自然景色、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各具特色。往北,可攀援懸崖峭壁,拾人工鑿出的1098級石級而上,登上海拔627米,四面刀劈斧削、亙古人跡絕至的神仙寨頂。既可飽覽山上原始森林真跡,又可俯瞰遠眺東、北、南面資江景觀。往西,沿山崖石腳而上,驀然抬首,頓見巨大石峰從頂至底被攔腰截斷,形成一道184米、寬不足2米、高50余米的石隙,這就是莫不令游人稱奇的“西面一線天”。往東,進入“天下第一藥谷”——百萬谷。沿群峰對峙間的一條山澗幽徑盤旋而上,可聞萬千奇藥異草靈氣,可撫交織古藤老蔓之干,可掬汩汩流出,丁咚有韻仙泉,可靜聽幽林百鳥啁啾之樂,穿越“東面一線天”,上“天脊”,下“天梯”,盡覽水光山色,飽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氣,灑下一路歡聲笑語,戀戀不舍地向資江許諾:“再見”。
資江除具有原始、古樸、幽野的特色外,更富有一種靈動、秀麗之美。沿江分布的60多處景點,古怪稀奇,美不勝收,其中“風帆石”、“神象飲水”、“火炬山”、“將軍騎馬鎮天門”、“資江大佛”等景點形神畢俏,堪稱絕景,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五排河
五排河位于華南第一峰貓兒西南麓,發源于海拔1883米的金紫山,是資源縣境內第二大河,流經車田、兩水、河口三個民族鄉后,滔滔西去,匯入柳江,最后流入珠江,屬珠江水系。一縣之內的兩條大河,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資源旅游的一大顯著特點。
經有關部門和專家多次考察后認定,五排河最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河段,是自車田鄉政府所在地的車田至河口鄉政府所在地的河口這一30余公里的河段。峽深谷幽,灘險流急,山高石奇,兩岸風光優美,民俗風情濃郁,給來五排河漂流探險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乘竹筏或橡皮船漂流五排河,簡直就是置身于幽谷探秘。彎多,山陡、林深、谷幽,一切塵世間的喧囂頓然銷聲匿跡,江流把人帶進了一個古樸、原始的純自然境界。
五排河河面寬5~30米,上下游落差近300米,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又一條,幾乎連成一體的急流險灘,漂流探險,橡舟飛流直下,排空的白浪迎面擊來,橡舟上下翻飛,左沖右突,入灘前一身干爽爽的,出灘后即成了濕漉漉的。洶涌澎湃的五排河,猶如一頭脫韁的烈馬,在深山幽谷中騰挪馳騁。只要不畏險阻,一往無前,游人最終就能馴服這匹桀驁不羈的烈馬,成為駕馭這匹烈馬的騎士。
到五排河探險覓勝,那古莽蒼源,那驚險刺激,足以讓凡人變作英雄,讓懦夫變成勇士,更使人享受到征服自然的無窮樂趣。
五排河漂流其間,身猶云卷,虛幻迷離,驚險刺激,充滿回歸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無窮樂趣,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專家確認為目前國內最為理想的、唯一能夠滿足世界急流回漩運動所有6個級別訓練的比賽要求的河段,被體育總局定為“國家水上運動訓練基地”,2001年成功舉辦了五排河全國漂流邀請賽,2005年舉辦了全國首屆自然水域漂流大賽,2006年舉辦了第一屆大眾漂流節。
寶鼎瀑布
寶鼎瀑布發源于華南第二高峰真寶鼎,似一條銀色巨龍穿破云天,氣勢磅礴,聲籟清絕。瀑布水流量大,落差近700米,從瀑頂到瀑底,幾經周折,形成九級直落寶鼎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贊之:“懸崖飛瀑,長如布、轉如傾、勻成簾”。寶鼎湖面積為705畝,最深處50米,平均深度35米,猶如一面大明鏡鑲嵌在群山之中,泛舟其上,湖光山色,盡入眼簾,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相關文章:桂林山水
方紀
到了桂林,每日面對著這勝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看著它在朝霧夕輝、陰晴風雨中的變化,實在是一種很大的享受。于是眾心里,羨慕起住在桂林的人們來了。雖然早在二十三年前,抗日戰爭時期,我在桂林的八路軍辦事處工作過半年多;但那時候,一來年青,二來也沒有看風景的心情,除了覺得這些山水果真奇展品,七星巖里還可以躲躲空襲之外,于它的勝美之處,實在是很少領略的。一九五九年夏天——剛好過了二十年,李可染同志由桂林寫生回到北京,寄了一幅畫給我看,標題是《桂林畫山側影》。一下子,我就被畫幅吸引了,畫面把我帶了一種可以說是幸福的回憶中——不僅是桂林的山水,連同和這相關聯的那一段生活,都在我記憶里復活起來。那些先前不曾領會的,如今領會了;先前不曾認識的,如今認識了。桂林山水,是這樣逼真地又出現在我面前。這時,我驚嘆于藝術的力量之大,感人之深。并且驚嘆之余,還謅了這樣四句不成樣子的舊詩寄他:
皴法似此并世無,墨猶剝漆筆猶斧;
畫山九峰兀然立,語意新出是功夫。
這次重到桂林,置身桂林山水之間,使我又想到了可染同志的這幅畫。于是就記憶,印證了畫與山的關系,藝術與真實的關系;明白了它們怎樣地從自然存在,經過畫家的勞動,變為有生命的、可以打動人心靈的藝術作品。
桂林山水的宜于入畫,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宋代詩人黃庭堅就寫道:“桂嶺環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嵯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千峰百嶂何。”詩人的意思,恐怕不止是說當時畫家畫桂林山水的少,還在說,即使李成、郭熙在,也還沒有畫出如桂林山水的這般秀麗來吧?后來元明人多畫黃山,到清初的石濤,由于他的出生桂林,才把他幼年的印象,帶入山水畫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到了近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便以能“遍寫桂林山水”為生平得意,齊白石更說“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了。所以看起來,桂林山水的入畫,對于豐富中國山水畫的技法,該是不無關系的。
至于在文學上,為桂林山水塑造出一種形象,為人所公認,并能傳之千古,恐怕至今還要推韓愈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兩句。他把桂林山水擬人化,比喻為一個素樸而秀美的女子,確是有獨到的觀察。雖然這種形象,在我們時代的生活里已桂林山水的面貌和性格來的。這次到桂林,登疊踩山,攀明月峰,凌空一望,果然,漓江澄碧,自西北方向款款而來,直逼明月峰下,然后向東一轉,穿桂林市,繞伏波山、象鼻山,向東南而去。正象一條青絲羅帶,隨風飄動。而周圍的山峰,在陽光和霧靄的照映中,綠的碧綠,藍的翠藍,灰的銀灰,各各濃淡有致,層次分明;正象美人頭上的裝飾,清秀淡雅。
概括一帶自然面貌,塑造出鮮明的形象來,在文字上是不容易的,往往不是過分刻畫,就是失之抽象。難怪后來的詩人,包括那些知名的如黃庭堅、范成大、劉后村等等,雖都到了桂林,寫了詩,但卻沒有一個形象如韓愈的這般概括而生動。范成大寫《桂海虞衡志》,極力狀寫桂林山水的奇異,結果是人家不相信,只好畫了圖附去。可見用語言文字,表現一些人所不經見的東西,是需要一點藝術手段的。
古人于描寫山水中創造意境,不獨描寫自然的面貌,是早有體會的。所以山水畫、風景詩,才成為作者思想與人格的表現。柳宗元的遭貶柳州為“摎人”,終日“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結果是寫出了尋些意境清新、韻味雋永的散文來。試讀眾《桂州訾家洲亭記》以下,至《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的十來篇,在描寫桂林一帶的山水上,真是精美無匹。這些散文雖只記述一次出游,或描寫一丘一壑,一水一石,長不逾千,短的不到二百字,但那觀察之細微,體會之深入,描繪之精確,文字之簡潔,在古代描寫風景的散文里,可以說是少見的。柳宗無在這些文章里創造了一系列前人所無的境界,到最后,卻自己寫道:“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他對這樣的山水得出一個“清”字的境界來,這于他那個時代的桂林的自然面貌,并自身遭遇的感受,是非常確切的。但當他概括地寫到桂林的山,便也只有“發地峭豎,林立四野”八個字了。
在散文里面,描寫桂林山水的的真實性、具體性上,倒要推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他的散文很少概括和比擬,但卻忠實而詳盡。讀起來你不免要為他的游興所動,為他的辛勤所感,為他的具體而生動的記游所心向往之。不過你要想從他的記述里去想象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樣子,卻也不易。他自己就說:“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種種似也。”他是另一種游法,另一種寫法的。他記述自然面貌,道路里程,水之所出,出之所向。人的游記,不獨是好的文學作品,而且留下許多有用的科學資料。所以看起來,徐宏祖倒是古今第一個最會游歷的人。他的不辭辛苦地游,傾家蕩產地游,走遍天下,所到之處,如實記載,即興發抒,不拘一格,不做規擬,倒成了他的散文的最能引人入勝的特色。
所以從古以來,山水怎么看,恐怕是各人各有心胸的。但一切既反映了自然真實面貌,又創造了崇高意境的,則無論是繪畫、詩、散文,都成為了我國人民的精神財富,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富麗山河,賦予了種種美好的形象和性格,啟示了和發展著人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桂林山水,畢竟是美的。早晨起來,打開窗子,便有一片灰得發藍的色撲進房子里來,照得房間里的墻壁、書桌,連同桌上的稿紙,都仿佛有一層透明的嵐的照耀,綠得更深,紅得更艷了。
當然,這是太陽的作用。太陽這時還在山那面,云里邊。由于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層層云霧的回環照耀,陽光在遠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層上,涂上濃淡不等的光彩。這時,桂林的山最是豐富多彩了:近處的藍得透明;遠一點的灰得發黑;再過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淺灰,而至于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但是,還不止于此。有時候,在這層分明、重疊掩映的峰巒里,忽然現出一座樹蔥蘢、巖石堎增的山峰來。在那涂著各種美麗色彩的山峰中間,它象一是一個不禮貌的漢子,赤條條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為太陽穿過云層,直接照在了它身上。
接著,便可以看到,漓江在遠處慢慢地泛著微光,一閃一閃地亮起來了。太陽把漓江染成了一條透明的青絲羅帶,輕輕地拋落在桂林周圍的山峰中間。
這時,你可以出去了。無論走到什么地方,有時是轉過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時是坐在樹下,透過茂密的枝葉,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園的亭子里,你剛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張掛在亭子的飛檐上。如果站在湖邊,它那粼粼波動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陣的遐思。
這樣,桂林山水,總是無時無處不在你的身邊,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維中留下它的影響。
但是,如果住在陽朔,那感覺不知會是怎樣的?就去過一次印象說,只好用“仙境”二字來形容。那山比起桂林來,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靜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從地面上直拔了起來,陡升上去卻又互相接連,互相掩映,互相襯托著。由于陽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動,霧靄的聚散和升降,不斷變換著深淺濃淡的顏色。而且,陽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樣裸露著巖石,而是長滿了茂密的叢林,把它遮蓋得象穿上了綠色天鵝絨的裙子。這還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綠的叢林中,漫山遍野開滿了血紅的杜鵑。就象在綠色天鵝絨的裙子上,繡滿了鮮艷的花朵。這使得人在一片幽靜的氣氛中,能生發出一種熱烈的情感。
到陽朔去,最是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去。單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別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為清晰;而且因為水的流動,山也仿佛流動起來。山的姿態,也隨著船的位置,不斷變化。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沒有一條河流的水能有這樣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紋,沙的閃光,沙上小蟲爬過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長長的、象蒲草一樣的葉子,閃著碧綠的光,順著水的方向向前流動。
從桂林到陽朔,有人比喻為一幅天然的畫卷。但比起畫卷來,那山光水色的變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黃錯,卻是各有面目,變化萬千,要生動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動著一層輕紗般的白蒙蒙的雨絲,遠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這時只有細細的雨聲,打著船篷,打著江面,打著岸邊的草和樹。于是,一種令人感覺不到的輕微的聲響,把整個漓江襯托靜極了。這時忽然一欸乃,一只小小的漁舟,從岸邊溪流里駛入江來。順著溪流望去在細雨之中,一片煙霞般的桃花,沿小溪兩岸一直伸向峽谷深處,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霧,遮斷了。
這時,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是,接著,“畫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邊,由于千百萬年風雨的剝蝕,巖石輪廓分明地現出許多層次,就象無數山峰重疊起來壓在一起。這些輪廓的線條,層次的明暗,色彩的變化,使人們把它想象成為九匹駿馬,所以畫山又稱“畫山九馬圖”。九匹駿馬,矗立在漓江岸邊的石壁上,或立或臥,或仰或俯,或奔騰跳躍,或臨江漫飲,看上去確是極為生動的。但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畫山側影》,同時在我記憶里復活起來,而且是更為生動地在我面前出現了。
畫的篇幅不大,而且是全不著色的白描。整個畫面,幾乎全被兀立的山巖占滿了,只在畫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樹木蔥蘢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個牽牛的人走來。但這些都不是畫的主體,也不引起觀者的特別的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觀者的,正是那滿紙兀立的山巖。山巖象挨次騰起的海上驚濤,一浪高過一浪,層層疊豎,前呼后擁,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頂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畫山九峰的峰巒來,而山巖石壁,直如斧劈斬一樣,棱嶒峻峭,粗澀的石灰巖質,仿佛伸手就能觸到。于是整個畫山,現出一種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氣勢。這時,在我面前,畫山仿佛脫離開周圍的山而凸現出來,活動起來,變成了一個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 和情感的物體。自然存在的山,和藝術創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為一體。
但是,這只是一剎那間事。等到畫山過去,印象消逝,在我記憶里,便只剩下一種雄奇的意境,奮發的情思了。……
坐在船頭,我木然地沉思著,并且象是有所領悟地想到:人的勞動,人的精神的創造,是這樣神奇!它象是在人和自然之間,搭起了一座神話中的橋梁;又象是一門神話中的金鑰匙,打開了神仙洞府的門。人們通過這橋梁,走進這洞門,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蘊,自然的靈魂。
桂林山水,從地質學的觀點看來,不過是一種“喀斯特”現象:石灰巖的炭酸鈣質,長期為水溶解,而形成“溶洞”地區。除桂林外,云南的石林,也是地質上所謂的“喀斯特最發育”的地區。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們本身原無所謂美丑。它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夠美,原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長期觀察和比較的結果。而這美丑的觀念,正是人對自然界施加勞動和意識作用的產物。人對自然的這種勞動和意識作用,已經是歷史形成了,自然美也就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客觀存在。并且,在不同的時代和階級,不斷地改變著人對自然美的觀點,而使得人對自然的認識,日益深刻和豐富起來。
山水畫作為一種藝術,從古以來就成為了幫助人們認識自然,欣賞自然美,進而幫助人們“按照美的法則”,改造自然的一種手段。和所有的藝術一樣,它的力量是建筑的對自然的深刻觀察深刻,而且描寫具體;因而看起來真實而且有力。結果,就使你從對山水的具體感受中,不知不覺進入了畫家所創造的精神境界。無論是雄偉,無論是壯麗,無論是種種可以使你對祖國山河油然而生的愛戀情緒。這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有力量的,是飽和著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在內的激昂奮發的情緒。于是,畫家的勞動,也就在這時得到了報償。
可染同志近年來畫了不少寫生作品,他把自己這種創作方法叫做“對景創傷”。在這些作品中,當然沒有憑空虛構,但也沒有臨摹自然。他總是描寫一個具體對象,并且把所描寫的對象放在一個具體刻畫中,去表現對象的精神世界。這樣,就在這些叫做“寫生”的作品中,產生了那種人人可以看得見,感覺到的祖國河山具體而又普遍的典型性格。
也許正是在這一點土吧,《桂林畫山側影》成功了。它透過對桂林的石炭巖質的真實而大膽的刻畫,表現了桂林山水的精神面貌。因而對觀眾,對我,產生一種能以根據自身經驗去進一步認識生活的藝術的力量。
描寫桂林山水的古詩名句
【第1句】: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
【第2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
【第3句】: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棹。山為兩鄉別,月帶千里貌。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
【第4句】:步輦出披香,清歌臨太液。曉樹流鶯滿,春堤芳草積。風光翻露文,雪華上空碧。花蝶來未已,山光暖將夕。
【第5句】: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東堂樹,年年待一枝。
【第6句】: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實大華亦榮。王官不可闕,未宜后諸生。嗟我擯南海,無由助飛鳴。
【第7句】: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復皆愁萬里程。爾解分飛卻回去,我方從此向南行。
【第8句】: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
【第9句】:金鋪照春色,玉律動年華。朱樓云似蓋,丹桂雪如花。水岸銜階轉,風條出柳斜。輕輿臨太液,湛露酌流霞。
【第10句】: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
【第11句】:陽朔風景甲天下,天下風景數興坪。
【第12句】: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
【第13句】:漓江春水綠悠悠,細雨昊天結伴游。
【第14句】:水如羅帶山如屏,奇秀蓮峰古有名。
【第15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第16句】:桂林淺復碧,潺湲半露石。將乘觸物舟,暫駐飛空錫。蜀鄉異青眼,蓬戶高朱戟。風度杳難尋,云飄詎留跡。舊戶閑花草,馴鴿傍檐隙。揮手共忘懷,日墮千山夕。
【第17句】:地暖無秋色,江晴有暮暉。空馀蟬嘒嘒,猶向客依依。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
【第18句】:渡遠千峰外,輕舟八桂臨。象山浮水月,蘆笛逸清音。九馬丹青畫,一江煙雨琴。秋風邀夜月,夜月作詩吟。
【第19句】:留君夜飲對瀟湘,從此歸舟客夢長。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
【第20句】:客心仍在楚,江館復臨湘。別意猿鳥外,天寒桂水長。
【第21句】:峰倒碧波盈,漓江暮靄青。興坪山似畫,陽朔水如晶。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聽。金秋漁火夜,百里盡蟬鳴。
【第22句】:標心之梵宇,運想入仙洲。嬰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葉落乍難聚,情離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詳觀演法流。
【第23句】:桂州南去與誰同,處處山連水自通。兩岸曉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風。瘴雨欲來楓樹黑,火云初起荔枝紅。愁君路遠銷年月,莫滯三湘五嶺中。
【第24句】:英英桂林伯,實惟文武特。遠勞從事賢,來吊逐臣色。南裔多山海,道里屢紆直。風波無程期,所憂動不測。子行誠艱難,我去未窮極。臨別且何言,有淚不可拭。
描寫桂林山水的古詩詞精選
桂林山水有四大特點為:山青、詩名:水秀、詩名:洞奇、詩名:石美,那么漓江除此之外還有瀑布、詩名:流泉、詩名: 險灘、詩名:竹林四絕。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描寫桂林山水的古詩詞精選,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人說為:漓江不僅僅有這睦,而且還有怪、詩名:迷、詩名:奇、詩名:絕四大特點,那就是 古榕之怪,畫山之奇。從古至今,贊美桂林漓江山水的詩詞就比較多,在這里整理一些供大家參考。
【第1句】:詩名:《漓江雜詠》清·康有為
錦石奇峰次第開,清江碧溜萬千回。 問余半月行何事,日讀天然畫本來。
【第2句】:詩名:《漓江畫山九馬》清·林克武
漓江飲馬欲何之,不盡芒山煙雨迷。 曾逐秦兵臨桂海,也隨漢戟過邊陲。 雄風鞭策行千里,壯志凌云勝昔時。 仰首崖頭觀宇宙,一聲長嘯九天披。
【第3句】:詩名:《送譚八之桂林》
客心仍在楚,江館復臨湘。別意猿鳥外,天寒桂水長。(詩人為:王昌齡)
【第4句】:詩名:《漓江》明·唐暄
桂陽江上石凌空,誰作丹青畫本工。澗樹參差清磴影,巖花磊落碧云叢。神仙洞府無凡近,城市山林自郁蔥。倚棹中流更回望,居然海上看瀛蓬。
【第5句】:詩名:《贈桂林友人》
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東堂樹,年年待一枝。(詩人為:李頻)
【第6句】:詩名:《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飲對瀟湘,從此歸舟客夢長。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詩人為: 王昌齡 )
【第7句】:詩名:《桂林嘆雁》
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復皆愁萬里程。爾解分飛卻回去,我方從此向南行。(詩人為: 李渤 )
【第8句】:詩名:《早春桂林殿應詔》
金鋪照春色,玉律動年華。朱樓云似蓋,丹桂雪如花。水岸銜階轉,風條出柳斜。輕輿臨太液,湛露酌流霞。(詩人為: 陳叔達 )
【第9句】:詩名:《早春桂林殿應詔》上官儀
步輦出披香,清歌臨太液。曉樹流鶯滿,春堤芳草積。風光翻露文,雪華上空碧。花蝶來未已,山光暖將夕。(詩人為:李頻)
【第10句】:詩名:《送任五之桂林》王昌齡
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棹。山為兩鄉別,月帶千里貌。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詩人為:李頻)
【第11句】:詩名:《桂林》李商隱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詩人為:李頻)
【第12句】:詩名:《桂林路中作》李商隱
地暖無秋色,江晴有暮暉。空馀蟬嘒嘒,猶向客依依。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詩人為:李頻)
【第13句】:詩名:《玄逵律師言離廣府還望桂林去留愴然自述贈懷》義凈
標心之梵宇,運想入仙洲。嬰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葉落乍難聚,情離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詳觀演法流。
【第14句】:詩名:《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韓愈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實大華亦榮。王官不可闕,未宜后諸生。嗟我擯南海,無由助飛鳴。
【第15句】:詩名: 《 送杜秀才歸桂林 》 許渾
桂州南去與誰同,處處山連水自通。兩岸曉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風。瘴雨欲來楓樹黑,火云初起荔枝紅。愁君路遠銷年月,莫滯三湘五嶺中。
【第16句】:詩名:《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韓愈
勢要情所重,排斥則埃塵。骨肉未免然,又況四海人。嶷嶷桂林伯,矯矯義勇身。生平所未識,待我逾交親。遺我數幅書,繼以藥物珍。藥物防瘴癘,書勸養形神。不知四罪地,豈有再起辰。窮途致感激,肝膽還輪囷。
【第17句】:詩名:《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韓愈
英英桂林伯,實惟文武特。遠勞從事賢,來吊逐臣色。南裔多山海,道里屢紆直。風波無程期,所憂動不測。子行誠艱難,我去未窮極。臨別且何言,有淚不可拭。
【第18句】:詩名:《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韓愈
吾友柳子厚,其人藝且賢。吾未識子時,已覽贈子篇。寤寐想風采,于今已三年。不意流竄路,旬日同食眠。所聞昔已多,所得今過前。如何又須別,使我抱悁悁。
【第19句】:詩名:《 送公孫器自桂林歸蜀 》 楊衡
桂林淺復碧,潺湲半露石。將乘觸物舟,暫駐飛空錫。蜀鄉異青眼,蓬戶高朱戟。風度杳難尋,云飄詎留跡。舊戶閑花草,馴鴿傍檐隙。揮手共忘懷,日墮千山夕。
【第20句】:詩名:《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韓愈
寄書龍城守,君驥何時秣。峽山逢颶風,雷電助撞捽。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發。兩巖雖云牢,水石互飛發。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浪沒。余罪不足惜,子生未宜忽。胡為不忍別,感謝情至骨。
【第21句】:詩名:《謝往桂林至彤庭竊詠》李商隱
辰象森羅正,句陳翊衛寬。魚龍排百戲,劍佩儼千官。城禁將開晚,宮深欲曙難。月輪移枍詣,仙路下欄干。共賀高禖應,將陳壽酒歡。金星壓芒角,銀漢轉波瀾。王母來空闊,羲和上屈盤。鳳凰傳詔旨,獬廌冠朝端。造化中臺座,威風上將壇。甘泉猶望幸,早晚冠呼韓。
【第22句】:詩名:《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韓愈
知識久去眼,吾行其既遠。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寢飯。子兮何為者,冠佩立憲憲。何氏之從學,蘭蕙已滿畹。于何玩其光,以至歲向晚。治惟尚和同,無俟于謇謇。或師絕學賢,不以藝自挽。子兮獨如何,能自媚婉娩。金石出聲音,宮室發關楗。何人識章甫,而知駿蹄踠。惜乎吾無居,不得留息偃。臨當背面時,裁詩示繾綣。
【第23句】:詩名:《漓江九馬畫山》鐘家佐
漓江水碧萬山青,忽見云崖奔馬驚。剛烈無韁誰可馭,騰空破壁欲飛升。天生神物半模糊,舟客爭猜九駿圖。振鬣長嘶飛過處,催人奮發上征途。
【第24句】:詩名:《風雨行舟》陽太陽
蕭蕭風雨滿漓江,寂寞孤舟霧里航。 四面青山皆不見,沙沙激浪打寒艙。
【第25句】:詩名:《漓江九馬畫山》陳長風
韋郎淡墨繪神騅, 隱約嘶風勢欲飛。 八駿摶齊遺一駿, 遙疑西極失龍媒。 注為:龍媒,古西域名馬。
【第26句】:詩名:《漓江行》林煥平
分明看倒影,船卻巔上行。水轉疑無路,峰回路更新。
詩人簡介為:林煥平(1911.--),廣東臺山人、詩名:作家、詩名:評論家。早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并主編過刊物。歷任大學教授、詩名:系主任,為中國作協廣西分會及廣西文聯副主席,有詩集《新的太陽》和文藝評論、詩名:翻譯等多種著作。
【第27句】:詩名:《漓江奇景》周谷城
陽朔風光別樣新,七星巖洞應天星。漓江兩岸多奇景,難得天然石乳成。
【第28句】:詩名:《漓江泛舟》翦伯贊
陽朔溪山春已深,煙波江上雨沉沉。 奇峰夾岸千千萬,一路看山到桂林。
【第29句】:詩名:《漓江春》王元明
桂林四季駐春風,漓水一江似酒濃。 兩岸千山皆酩酊,紛紛醉倒櫓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