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和菩提樹小說說精選五篇
小窗幽記全文以及譯文
引導語:《小窗幽記》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那么有關小窗幽記的全文以及譯文哪里有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集醒篇
【第1句】: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
[譯文]
飲了中山人狄希釀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于俗情世務,終日追逐聲色名利,可說沒有一日不在醉鄉。好名的人醉于庭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間財富,豪富的人則醉于妙聲、美色、高車、名馬。如何才能獲得一劑清涼的藥,使人人服下獲得清醒呢?
[評語]
飲了中山酒,要醉上千日,千日之后,還有醒時。而能使世人昏昏逐逐,一生猶不醒的,無非是以名利作曲、以聲色為水,所釀出來的欲望之酒。這種酒初飲時心已昏醉,不知身在何處。再飲之后因渴而求,求而愈渴,渴而愈求,終至一生性命與之,而不復醒。此時若問“心在何處?”心已失落在名利聲色之中;若問“身在何處?”身已追逐幻影而不止歇。中山酒只能醉人千日,千日之中不能自主;欲望之酒可以醉人一生,一生之中不能自主,但世上很多為此至死而不醒的人。
酒醉的人,只要給他喝下“醒酒湯”就能清醒,然而,在名利聲色中沉醉的人,要如何喚醒他呢?有什么樣的清涼劑能喚醒心的迷醉?也許只有清醒人留下的清醒語吧!在醉夢中做的事都是紛亂的、幻影的事,只有醒來才能做一些真實的事,因此,‘醒’是第一要務,惟有醒了,生命才可貴,天地宇宙才真實。
【第2句】:澹泊之守,鎮定之操
澹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過。
[譯文]
淡泊清靜的操守,必須在聲色富貴的場合中才試得出來。鎮靜安定的志節,要在紛紛擾擾的鬧境中考驗過,才是真工夫。
[評語]
蓮花被人視為純潔的象征,是因為它出污泥而不染。一個人心境的澹泊,亦是如此,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歷過世事的空白,而是經歷任何聲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著于心。有的人在貧窮中守得住,在富貴中卻守不??;有的人在富貴中守得住,在貧窮中卻守不住。能夠澹泊,就是不貪濃艷之境,而這澹泊之心,有的是從修養中得來,也有的是天性如此。
“定”是不動搖的意思,世間的五光十色,驚聲軟語,足以誘動心志的事物實在太多,而身處塵世能不動搖的又有幾人?大多數人在名利中動搖,在身心的利害中動搖。泰山是不動搖的,但泰山崩于前,卻不能不動搖。動搖的人是受環境的牽動,環境要他向東,他便不能向西。不動搖的人是不為環境所動的,反之,環境將以他為軸心而轉動。在紊亂的環境中能保持安定的心境,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第3句】: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
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
[譯文]
給予他人恩惠,不如報答他人的恩德來得厚道。邀取好的名聲,不如逃避名聲來得自適。故意違背常情以自鳴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來得真實。
[評語]
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悅對方稱為“市恩”,有買賣的意思,因此,“市恩”大部分是懷有目的的,或者是安撫,或者是冀望有所回報,這和買賣并無不同,恩中既無情義,也不足以令人感謝。但是,無論是市恩,或是出于誠意的恩惠,總以回報為上。一個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在少數,報之猶恐未及,豈有時間故示他人恩惠呢?所以,市恩不如報德為厚。而最大的報德在于以德報之,不在于報惠。
所謂盛名累人,人人都想獲得名聲,并以此為榮,殊不知名聲只是一種空洞的聲音,雖能滿足某些虛榮感,無形中卻會成為一種束縛人的東西。許多知名人士,言行舉止戰戰兢兢,便是最好的例子,倒不如逃名來得逍遙自在,免除心理上的負擔。
做人只要真實,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夠了,何必做些假象,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久而久之,別人也會不敢信任。所謂“真”,就是出于“誠”,做人要出于誠意,凡是不出于誠意的表現,就是矯揉造作。
【第4句】: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后之毀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后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譯文]
要他人當面贊譽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毀謗自己。令對方對自己產生初交的歡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會令對方產生厭惡感。
[評語]
人多是虛偽客套的,要讓他人當面贊美自己并不困難,而要他人背后不批評自己,卻不是容易的事。即使有不對的地方,由于礙于情面,或是利害關系,鮮有愿意撕破臉,當面指摘對方的。在背后就不同了,要他人不罵自己,除非自己不犯錯,沒有可被人評議之處才能勉強做到。因此,面前之譽并不表示自己做人成功,背后之譽才算成功。背后之譽遠不算完美,背后無毀更為難得。
人初相識總是充滿著一份好奇感和新鮮感,因彼此的契合而歡喜,然而這時的交往就個人而言,不過是冰山尖端的互望而已。人在初見面時不會把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見到的往往只是好的一面,因此,第一印象遠較平日來得完美。但是,日久見人性,一旦新鮮感消失,最初的親切感也會因為缺點的增加和距離的拉長而改變。
事實上,最初的親近和歡欣經常只是幻像,必然會遭到破滅。交往長久后的親切才是真正的親切,因為那時整個缺點都已被了解和接受,而能以完整的人格交往,此時的歡喜才是真正的歡喜。“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一方面要我們不要在初見時掩藏自己,只以好面目與人交往,這樣才不會有日后感到不實的厭惡感。
【第5句】: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譯文]
命運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來面對它。命運使我的形體勞苦,我便安樂我的心來彌補它。命運使我的際遇困窘,我便擴充我的道德使它通達。
[評語]
福分薄,是指外在的物質環境不豐厚,或者生命的外緣常有缺憾,如果內心沒有深厚的修養,往往要怨天尤人,感到不滿足。相反地,深厚的心靈修養能使人安然自適,將一切驅出腦際。有時命運會使我們的形體十分勞苦,倘若我們的心也跟著緊張,那真是要身心俱疲了。形體的疲勞并不能使心靈疲勞,如果將心放在輕松甚至快樂的境界中,那么,即使形體再勞苦,心情還是愉快的。
人的際遇無常,困厄在所難免,此時更不可灰心喪志,不如充實自己的學問,擴充自己的心胸和道德。困厄的產生,往往是自己能力不夠的緣故,若能抱如是想,必能在一種寬闊的心境下將困厄突破或解決,即使不能解決,有開闊的心胸和通達的道德,至少內心不會因此而沮喪。
【第6句】: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
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撿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譯文]
恬靜寡欲的人,必定為豪華奢侈的人所懷疑。謹慎而檢點的人,必定被行為放肆的人所嫉恨。一個人到了窮途末路,我們應看他當初的本心如何。一切功成行就的人,我們要看他以后要怎么繼續下去。
[評語]
過慣豪華奢侈生活的人,并不相信有人能過淡泊的生活,認為甘于淡泊是沽名釣譽,非出于本心。吃慣肉的人決不知菜根的香甜,所以他們不免要加以懷疑。行為放肆的人,常要忌恨那些言行謹慎的人,因為這些人使他不能自在,使得他的放肆有了對照,而令人大起反感。事實上,檢飾的人不過是在自我約束,而放肆的人則不能忍受自己的放肆,所以才要忌恨謹慎的人。
一個人會走到窮途末路,要回溯到他最初的發心,和整個過程中用心的轉變。有許多原本成功的人,后來失敗了,就是在成功之后用心有了轉變,或是最初發心時便已埋下失敗的種籽。一件事情的歷久不衰與一個人的發,無非是行其可行而不倒行逆施,加上長久的努力不懈。若是最初心意便不正確,或是成功后改變原有的精勤,那么,即使一時成功,也無法持久,終將走到事窮勢蹙的地步。一個現時十分成功的人,我們也要如此地肯他。得意不可忘形,上至峰頂還要順路下至山谷,才不至于困在山頂,跌得鼻青臉腫。
【第7句】:好丑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
好丑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丑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譯文]
分別美丑的心太過明確,則無法與事物相契合。分別賢愚的心太過清楚,則無法與人相親近。內心應該明白人事的善處與缺失,處事卻要仁厚相待,使美丑兩方都能得到平等,賢愚都能受到益處,這才是上天生育我們的德意和心量。
[評語]
美丑并無一定的標準,要看個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對事物美丑太過挑剔,則世上沒有幾件事是我們能夠接受。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鄙茞好莱笤窍鄬Φ?,如果執著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個世界的本有現象,那便是“與物不契”。相同地,賢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愚賢不肖,倘若只接受賢者,而摒棄愚者,豈不是使賢者愈賢而愚者愈愚了嗎?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成為他人眼中的賢者?尚賢棄愚,難怪要與大多數人不親了。
處世應當心中明白而外表渾厚,所謂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渾厚,則是悉數接納,使賢而驕者謙之,愚而卑者明之,各獲其利。就像陽光之化育萬物,既照園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兩者皆欣欣向榮,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第8句】: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譯文]
情愛最難保持長久,所以情感豐富的人終會變得淺薄無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為的人終不會失去他的天性。
[評語]
“情到深處情轉薄”,一方面是因為情甚苦,一方面是因為情愛難久。情是一種執著,因此不得必苦;情又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思念,因此掌握甚難,再加上生命短暫,環境多變,見人不見心,見心不見人。能由情愛之中得到短暫歡樂的人畢竟只是少數,而無常迅速,至親至愛也敵不過生死的摧殘。所以,多情之人在備嘗捉弄之后,多半要遠離情感,而變得寡情了。
任性并非放肆,而是返觀本性而順隨之。人性在未受外界誘惑之前,原是天真淳樸,自由快樂的。然而,因為種種物欲名利的牽連,知識的分割,很容易便會受到蒙蔽。但這種天性并未失去,在人擺脫物累,忘卻塵勞時,又會炯然呈現。因此,率性而為的人仍不失人的本性,而放肆于美酒聲色的人,卻戀物而迷失了本性。
【第9句】:真廉無名,大巧無術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所以為貪。大巧無術,用術者,所以為拙。
[譯文]
真正的廉潔是揚棄廉潔的名聲,凡是以廉潔自我標榜的人,無非是為了一個“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運用種種技術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評語]
為廉潔而立名,雖不貪利,卻是貪名。這和許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名字公布出來是一樣的,無非為了博取一個善字而已。其實,廉潔原是本分,由于有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廉潔成了難得的事。廉聲能為世人稱道,是因其難得,若是官官都能廉潔,廉潔成了稀松平常的事,又何必為此而立名呢?
一術對一事,此巧不可對彼事,因此,用術之人若為術所困,這個時候,巧術便成了拙術。真正的巧在來時不立,立而不滯,這樣才能應萬物而生其術,不因一術而礙萬物。所以說大巧無術,要能兵來將擋,若是滯于術之為用,一旦事出突然,便毫無辦法了。
一○、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譚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譯文]
好談山居生活之樂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樂趣。好在口頭作厭惡名利之論的人,未必真的將名利完全忘卻。
[評語]
有許多事情,表面和事實往往相差甚遠。就如好談山林之樂的人,總以久處塵囂中的人居多,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處其境而不返了。有許多樂趣,是言語所不能道盡的,世人掛在口頭以為風雅的,又豈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談的不過是耳聞目見的事罷了那些耳不聞目不見的事,就無從說起了。
好作厭名利之論的人,內心不會放下清高之名,這種人雖然較之在名利場中追逐的人高明,卻未必盡忘名利。因為這些人形雖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而心非。名利猶如賭博,是以全部身心為籌碼,去換取空無一物的東西。但名利本身并無過錯,錯在人為名利而起紛爭,錯在人為名利而忘卻生命的本質,錯在人為名利而傷情害義。就如酒,淺嘗即可,過之則醉。然而普天之下又有幾人飲下此酒而不醉?即使是反對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對名利的本身呢?還是反對人對名利的迷戀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對名利不動心,自然能夠不受名利的影響。
一【第1句】:伏久者,飛必高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譯文]
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顯露出來,必定飛黃騰達;太早開發的事物,往往也會很快的結束。
[評語]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準則,在長久的潛伏下,已將內涵歷練得充實飽滿,一旦表現出來,必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比绻麤]有這些長久的潛伏,又何能“飛必高”呢?
“開先者,謝獨早?!币彩呛芎侠淼?,因為太早開發,各方面無法配合,自然很快就竭盡力量而凋萎?!靶r了了,大未必佳?!本褪且驗樘玳_發,不到中年便都成了平庸的人。倒是那些年輕時沒沒無聞的人,在歲月中不斷儲備實力,而終成了晚成的大器。生命之經驗和寶藏的開發也是如此,就像一罐酒一樣,愈陳愈香,要讓它在歲月中醞釀、成熟,才會是一罐好酒。
一【第2句】: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譯文]
天要降禍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驕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禍事來使他引起警覺,主要是看他有無自救的本領。
[評語]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庇终f:“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碧斓郎星胰绱耍螞r人事。
得微福而驕慢,驕慢便是禍根,福本不厚,又以驕慢削之,可見不堪受福,惟有降禍了。驕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為人人皆厭惡驕慢之人。天寵既失,人和又無,微福必無法維持長久。福盡禍來,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禍?若得微福而不驕,即使是禍來,心也不驚。受福不驕,受禍不苦,是深明福禍之道,只有不為外物動心的人才能做到。
欲降福而先降禍,是天之善意。不明禍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禍來,又豈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禍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禍來,也能如此救助。達人處禍不憂,居福不驕,知福禍在于一己所為天意雖然不測,總之在能自救,心則常保泰然。
一【第3句】: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
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指摘處,多從愛護處見;艱難處,多從貪戀處見。
[譯文]
世人多在與人交際應酬時,在行為上有了過失。指責對方,是出于愛護的緣故。而會覺得放不下,則是貪愛留戀所造成。
[評語]
好在人情場上作周旋的人,必定在人情場上見過失。交際應酬,本難面面俱到,此處應付得了,他處必定不及應付,恁是八面玲瓏的人,也難免落得個虛假油滑之名。何況交多必假,窮于應付,難免虛與委蛇,全天下都是好友,就是圣人也難以做到。周旋到煩人處,恩多反怨,種種嫌隙生。
愛之故而責之,責備是要他好,如果不愛,任他死活,毫不相關,又何必責之。責也有道,要責其堪受,以愛語導之。若是不堪接受,那么愛中生怨,責之又有何效。
人情的艱難,往往在于留戀。貪生者畏死,戀情者畏失。大凡著于何處,何處便難;難舍何處,何處便難。惟有能舍一切難舍,不貪一切可貪的人,才能自由自在行于世間,而不為一切所縛。
一【第4句】:山棲是勝事
山棲是勝事,稍一縈戀,則亦市朝。書畫鑒賞是雅事,稍一貪癡,則亦商賈。詩酒是樂事,稍一曲人,則亦地獄。好客是豁達事,稍一為俗子所擾,則亦苦海。
[譯文]
山居本是愉快的事,如果起了貪戀,又與俗世有何不同?愛好書畫是高雅的行為,但過于無厭,跟商人并無二致。作詩飲酒原是樂事,若是屈從他人,敷衍應付,則如同地獄。好客交友是令心胸舒暢之事,一旦成了俗人喧鬧的場所,亦成了苦海。
[評語]
山居的本意是要遠離塵囂。如果對山林起了熱情,豈不是有違本意嗎?每見名山勝景,大興土木,原味盡失,加上游人缺乏公德,滿地果皮紙屑,那么山林又何異于市場。寫字繪畫,原本是風雅的事,若必以巨金購置名家之作而后甘,則淪為買賣,雅意盡失,成為炫財傲富的事。
作詩飲酒,要起之于興,發之于情,倘若既無興致,又無情趣,徒然為了應付而為之,就十分痛苦了。好客亦是如此,可以舒展胸懷,若是來者不拒,喧騰一堂,或者俚曲艷調,吆五喝六,不僅令人頭痛,避之猶恐太遲。所以,事不能貪,不能俗,一旦流于貪俗,則與世俗無異,又何來勝事、雅事、樂事和豁達事之分呢?
一【第5句】:輕財聚人,律已服人
輕財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譯文]
不看重錢財可以集聚眾人,約束自己則可以使眾人信服,放寬肚量便會得到他人的幫助,凡事率先去做則可以領導他人。
[評語]
任何事情均有其相成之道,在相處方面,則是指做人的態度。財是眾人所希求的,如果太重視錢財,而將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便會離開你。相反地,將利益與他人共沾,甚至舍棄個人的利益,他人心存感激,自然就不會背叛你,所以說“輕財足以聚人”。自我約束是使人心悅誠服最重要的方法,因為人人心中都有個平等觀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不能約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約束自己。律已甚嚴,使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聽從你了。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倍抢锊荒軗未?,早就下臺鞠躬了。肚量狹窄,必然不能容人,也無法得到他人的愛戴,而紛紛離去。大廈失去了支柱,豈有不塌之理。因此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帶頭去做,才足以領導他人。因為,事情來時,多數人都是猶疑不定,或者不信任,或者畏懼,如果領導的`人也如此的話,事情便難望辦成。反之,能洞燭先機,解除疑惑,不畏艱難地去做,那么他人便一掃疑惑,而欣然跟從了。
一【第6句】: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譯文]
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識破迷惑,那么無處不是清醒的狀態。將最難以放下心懷的事放下,那么到處都是寬廣的路。
[評語]
“迷”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道路。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會讓我們迷惑,智者在未迷失自己之前就已識破,故而不?。挥拚邊s連一些簡單的歧路也不能看出,甚至因此往而不返。倘若能識破這種虛假,就不會再浸沉其中,可惜人們往往走出這一個迷惑,又進入另一個迷惑之中。就個人而言,如果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那么就很少有能讓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處處清醒。
讓人覺得難以放下的,無非是名利、得失和憎愛。難舍名利的人,如果沒有名利便覺得呼吸困難。生命不可愛,一旦得到名利又怕失去,仍然覺得呼吸困難,生命難可愛。而心懷憎恨的人眼中看到的人可恨,心中想到的事可恨,連腳下踩的路都會令他生厭,何況是難舍的事。至于情癡愛圣們,則你愛我不愛,我愛你不愛,好不容易兩人相愛了,今天吵架,明天冷淡,后天又不得不分離。
人心牽牽纏纏,天地卻始終遼闊。眼前無路往往是心中無路,心中無路則是自己搬來石塊擋道,如果將石塊拿走,自然萬境寬廣,諸事順遂。
一【第7句】: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
逢到大事和困難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擔負責任的勇氣。遇到逆境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而逢到喜怒的事時,則可看出一個人的涵養。在與群眾同行同止時,也可看出一個人對事物的見解和認識。
[評語]
一般人遇到自己所不能解決或是無力承擔的事時,往往容易采取逃避的態度,或自我保護的措施。但若人人都采取這樣的態度,豈不是無人來擔重任了嗎?所以,逢著大事或難事時,便可看出一個人的擔當。一有胸襟氣度的人,在面臨逆境時不會怨天尤人,他能接受順境,也能接受逆境,因為他明白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
喜怒最易使人心動而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喜要能不得意忘形,怒要能明白事理,所以有涵養的人往往不易為喜怒所動,一方面是真正可以喜怒的事并不多,一方面也是怕因喜怒而判斷錯誤。一般人容易隨別人的行止,而和他們做出同樣的事,但別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對的,真正有識見的人心中自有取舍,而不會盲目地追隨。
一【第8句】: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良心在夜氣清明之候,真情在簞食豆羹之間。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譯文]
在夜晚心境平和的時候,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真心,而真實的情感在簡單的飲食生活中,最能流露出來。因此與其不斷去要求人家,不如使其自我反省。與其攻擊他人的弱點,不如使其自我坦白錯誤。
[評語]
白日喧擾,無暇靜想,人較易依一時的欲念而昧理行事。等到萬籟俱寂,一燈獨坐,細想一日言行,才覺多有不是,而生慚意。因此,夜氣清明時,最容易自我反省。
真情不在錦衣玉食,而在簞食豆羹,因為錦衣玉食味濃,人心易貪戀而忘情,簞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執著反易流露。就如以酒交友多入昏沉悔恨,以茶交友反見情意長久,道理是相近的。
為了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斷去要求他,不但自己疲累,他人也會生厭,倒不如讓他自覺其非,才是根治之道。同樣的,與其去攻擊他人的惡行,使他惱羞成怒,不如使他自慚而向人坦白,才是最好的辦法。如此既不會疲累生厭,也不會令人惱羞成怒,不是一舉兩得的事嗎?
一【第9句】: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杰
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杰。
[譯文]
寧可做一個順應世人、平庸愚笨的人,也不要做一個欺騙世人、才智高超的人。
[評語]
大好大惡之人,往往才智高人一等。多見世人死于欺世的豪杰之手,而不見世人死于庸愚之口。才智不足,固不足以為論,而才智匹配的人,如果心術不正,專圖一己之利,其才智無非是吃人的工具,如何稱得上是豪杰?如王莽、曹操之輩即是。
豪杰之為豪杰,在于能運用才智造眾人之福,否則只能稱之為梟雄寇盜,所謂欺世之豪杰,便是指這一類的人而言。
一般人不甘做庸愚,而寧愿做豪杰,無非是為了表現自己,少有發心為眾人謀福利的,這樣的發心,即使才智足夠,難保將來不欺世盜名。倒不如安守平庸,免得貽人口實。豪杰之心甚苦,不能擔其苦的不足以為豪杰。庸愚易為,守善隨世,又有幾人甘心為之?人貴自知而不自限,庸愚之徒與欺世之輩相較,卻是大大的豪杰呢!
二○、習忙可以銷福;得謗可以銷名
清福上帝所吝,而習忙可以銷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謗可以銷名。
[譯文]
清閑安逸的享受是上天所吝惜給予的,如果使自己習慣于忙碌,則可以減少這種不善的福分。美好的名聲是上天所禁忌的,如果受到他人的毀謗,則可以減輕由名聲所帶來的負擔。
[評語]
清閑安逸的日子并非人人都能過的,不僅上天不容許如此,人們也不容許太過清閑的人。人在清閑中容易懶散,逐漸失去生命的活力,甚至生出悲觀的思想,這是因為身體閑了,腦子卻不得閑。每見一生辛苦的人,一旦退休下來,卻不懂得如何排遣生活,過不了幾年,就衰老而死這是上天吝福呢?還是人不堪無聊么?倘若能夠利用這難得的空閑,做些有意義的事,就不至于如此了,所以說“習忙可以銷福!”
名聲是不容易維持的,而且也是累人的事。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完美的名聲有時也會帶來禍害。因此,如果遭到他人毀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名聲既然受損,就不易遭人嫉妒,而可以擺脫盛名之累,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二【第1句】:人之嗜節,當以德消之
人之嗜節,嗜文章,嗜游俠,如好酒然,易動客氣,當以德消之。
[譯文]
人們愛好聲名氣節,愛好文章辭藻,愛好行俠仗義的人,就像喜好喝酒一般,容易一時興起,應該要有道德修養來改變它。
[評語]
嗜名節的人可以為名節拼命,嗜文章的人可以為一句辭藻反目成仇,而以游俠自任的人卻又打架有余,仗義不足。這些大都是“客氣”,也就是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喜歡。追根究底,不過是好面子罷了,于自己毫無裨益。更說不上什么有利他人。凡此種種,無非是缺乏道德修養所造成的結果。嗜名節、嗜文章、嗜游俠原非壞事,知識名節為的是節操,文章為的是雅意,游俠為的是義氣,若沒有清楚的認識,往往行之非真,而虛有其名。如果因為一時興起而去接受它,等到厭倦了,又棄之如敝屣,就完全失去原意了,帶來的害處可能比益處還大。
二【第2句】:一念之善,吉神隨之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譯文]
一個善的念頭,可以獲得降福的吉神呵護,而一個惡的念頭,就會招來為禍作災的惡鬼,明白這一點便可以差使鬼神了。
[評語]
我們內心的每一個念頭,雖不具備吉神惡鬼的形象,由于心念與之相通,心懷善念的人,自蒙吉神呵護,心懷惡念的人,自與惡鬼同途。任何善惡的念頭,未發諸行為之前,在心中已然自己承受。心中充滿恨意的人,心已在地獄;心中充滿善意的人,由于善意帶來的歡喜,便如同身在天堂。
善惡而付諸行為的,在佛家又有三種承受的方式,一是今生承受其果,作奸犯科而遭制裁的便是此類。另外兩種是下一生或是來生再承受。所謂吉神與厲鬼,其實完全在于我們自己。鬼神不能禍人,福禍惟人自取。為善的人心胸舒坦,本身就是自己的吉神。為惡的人心中充滿蒺藜,本身形同惡鬼,還會有惡鬼不認他為同類,而黏著他嗎?
二【第3句】:夢里不能張主;泉下安得分明
眉睫線交,夢里便不能張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譯文]
雙眼閉上,在夢里便不能自作主張。眼光落到地下,想到夢中都不能自主,死后又怎能了了分明呢?
[評語]
人在白日凡事諸多主張,追逐聲名美色,爭強斗勝。但是夜來,眉睫才一交合,或為虎狼所追逐,或為惡人所包圍,或與所愛而分離。即使最親愛的人,夢中也仿佛對面不識。這與白日的意氣風發,事事必以自己為中心大異其趣。然而,白日的自己又何嘗是自己的主人,夢中以為真實的,白日不也一樣以為真實嗎?反倒是夢中的自己,說明了自己的渺小。好夢固然留不得,惡夢也避不去,較之受到種種環境牽制與命運擺布的白日,夢又何嘗不是更真實的一面呢?
佛家說生命有六道輪回,又說死后有四大分離的種種可怕現象,稱我們這個色身為幻身,都是不無道理的。我們所追逐的一切在永恒的時空看來只是渺小的幻影,因此,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許多事情都可以釋懷了。
二【第4句】: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
佛只是個了仙,也是個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譯文]
佛只是個善于了卻執情的神仙,也是個善于了卻煩惱的圣人。人們雖然耳聰目明,卻不知該了卻一切煩惱,不知凡事放下便已無事,若心中還有放下的念頭,便是還未完全放下。
[評語]
人自以為很聰明,卻不知整日活在煩惱欲望的束縛中而不能自己。很多事情未來時起渴望妄執,已來時生非分追逐,去后復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樂,而不斷地以欲望自我煩惱束縛。
也有人明了到這一點,便躲到山中將心放去,認為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這種以為自知的了了,其實是不了,因為心中還有對放的執著,這個“放”字成了無形的枷鎖,使他動彈不得,不敢接觸任何事物。這在佛家看來是小承不究竟的做法,是為佛所呵責的。蓮花居水而不沾水,若為了怕水而種在旱地,它就會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將煩惱根本放下,連放下的念頭也除去,生于世間而不著于世,那就是真的“了了”,也是個人間的了仙。
二【第5句】: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剖去胸中荊棘以便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譯文]
將心中自傷傷人的棘刺去除,開放平易的心胸和人交往,是天下最令人舒暢歡喜的事了。
[評語]
一個人的心中一旦存有不平之氣,在與人交往時就容易傷人,即使是閉門獨處也會傷害自己。什么是妨礙我們與人交往的荊棘呢?無非是埋藏在人心的不信任、嫉妒和自私,這些造成我們拒絕將心胸坦誠開放,即使在形體上與他人握手,心卻背道而馳。
人是需要友誼的,友誼使我們歡笑、歌唱,更使我們患難與共。友誼就像一扇門,需要自己去挖掘,你不去扣門,他人如何會為你開啟?你不打開,別人又如何進來?同樣地,不把屋內的荊棘除掉,不但自己不能安居,別人又怎肯進來呢?
有一首極可愛的詩歌:“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如果能剖去胸中荊棘,獲得這樣的友情,豈不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事?整個世界在我們眼中不是顯得更完美嗎?
二【第6句】:居不必無惡鄰
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
[譯文]
選擇住家不一定要避開壞鄰居,聚會也不一定要除去有害的朋友。如果自己能夠把持,那么即使是惡鄰和損友,對自己也是有益的。
[評語]
要找一個全是好人的地方住下,是不可能的事。所謂惡鄰,有時是品德惡劣,有時是行為惡劣。譬如你要睡覺他練鼓,你要讀書他唱歌。因為相處在接近的空間里,必定會有趣味相沖突的時候。但若將垃圾丟在他人門口,或是任由貓狗隨地便溺,就令人無法忍受了。
眾人相聚,難免有一些逢迎拍馬,或是言談粗鄙的人。這些在我們進入社會后,都不難見到。這時到底是與他們同聲相應?還是他飲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呢?
其實,無論是惡鄰或是損友,換一個角度來看,無非是考驗我們的涵養和定力。倘若我們與鄰居吵架,也丟垃圾在他家門,放狗在他家拉屎,我們不也成了毫無涵養的惡鄰了嗎?很多事情稍加忍耐也就過了,即使交涉也要依理而行。至于損友,那完全就看自己的把持了,如果定力足夠,絕不會被人影響。能善自把持的人,無論是什么樣的惡鄰或損友,不過是他的試金石罷了。
二【第7句】:君子小人,五更撿點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須五更頭檢點,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譯文]
要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君子,還是沒有品德的小人,只要在天將明時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所思所想到底是什么,就十分明白了。
[評語]
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在于君子以大我為出發點,小人則以小我為出發點;君子不以利而害義,小人卻因利而傷義。
五更頭是夜將盡、天將明,也就是一天的活動將要開始的時候。人們追逐了一天后,大部分人在一二更時只求趕快入眠,明天好更有精力重新追逐。到了五更多已睡飽,便會開始盤算一天所要做的事情。這時君子和小人之間所想的就大大地不同了。君子想到的是如何竭盡一己之力,去幫助他人,將份內的工作完成。小人想到的則是如何逢迎達官貴人,如何占人便宜,如何推托偷懶,吃喝玩樂。
所以,在這一天將要開始的時候,只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心中盤算的是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就十分清楚了。
二【第8句】:以道窒欲,則心自清
以理聽言,則中有主;以道窒欲,則心自清。
[譯文]
以理智來判斷所聽到的言語,則心中自有主張。以品德修養來摒絕私欲,則心境自然清明。
[評語]
如果不以理智判斷言語,而逕以感情接受言語,往往會使我們犯下錯誤。因為感情是主觀的,許多語言的發生只是基于一時的情緒發泄,這種話和客觀的事實就有很大的差距。無論是喜是怒,是哀是樂,經常在事后發現言過其實。如果我們在聽話時不能分辨這一點,那么就會做下錯誤的決定或行為。所以一句話聽到耳中,一定要以我們的理智來判斷,說話的人是出于理智還是情緒,與事實有無出入,這樣才不會被夸大的消息所誤。
我們的心之所以不能清靜,是因被私欲混濁,同時心胸也因欲望的逼迫而感到喘不過氣來,沒有一刻得到安寧。倘若我們能在道德修養上多下工夫,便可以知道有許多欲望是不應該,也是不必要的,這樣便可減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而使我們的心趨于平靜。既然不會逼緊自己去滿足私欲,自然能暢通胸懷去呼吸清爽的空氣。
二【第9句】:先達后近,交友道也
先淡后濃,先疏后親,先達后近,交友道也。
[譯文]
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濃郁,由疏遠而親近,由接觸而相知,這是交朋友的方法。
[評語]
所謂“先擇而后交,則寡尤;先交而后擇,故多怨?!苯慌笥巡⒉皇侨菀椎氖拢@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難。剛開始交往時,看到的常是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又有多少虛偽的成分,并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在這時侯推心置腹,就好像喜歡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液體就喝下去,結果到了嘴里才發現是顏料,不僅自己不愉快,別人還要怪你浪費。
經過仔細的觀察和選擇,由表面而內在,并對對方的人格有了相當的認識,才談得上朋友二字。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決定對方是否值得自己更進一步的交往,這便是先達后近,先疏后親的道理。否則連長相都沒看清楚,就登堂入室,翻箱掀柜,豈不是莫名其妙,哪會不招來怨尤呢?
三○、形骸非親,大地亦幻
形骸非親,何況形骸外之長物;大地亦幻,何況大地內之微塵。
[譯文]
身體軀殼不值得親近,何況是身體之外帶不走的東西?山河大地不過是個幻影,何況在大地上如同塵埃的我們呢?
[評語]
佛家說肉身是一個幻而不實的東西,又說“諸法無我”,這對那些愛惜身體猶如至寶的人,不啻是當頭棒喝。事實上,在未生之前,身體是不存在的,死后的尸體也不再是自己,而在中間活著的這個自己,到底幼年的身體才是自己,還是年老的身體才是自己?依照醫學的說法,人體分解起來不過是一些元素罷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與三年后的元素早已全部換過,也就是說三年前的那個身體,三年后已經過代謝的作用排出體外。
身體既然可以像衣服一樣不斷換新,又有什么可親的呢?身體都不可親,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何嘗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呢?整個山河大地乃至于世界,都要在宇宙歲月中有如幻影一般地消失??倲U說來,都不過是幻像,何況是在這大地上如同塵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們呢?又何必不斷地互相傷害,執著不放呢?
三【第1句】: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
[譯文]
在寂靜的狀態當中,要常保持醒覺,但以不擾亂寂靜的心境為優先。在覺醒的狀態當中,也要常保持寂靜,使得心念不致于奔馳而收束不住。
[評語]
“寂靜”就是讓心中的種種煩惱止息。常人的妄念就像污濁的溝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將溝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后還要水澄清,使其變為不動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并不是教我們像木頭一樣,所以還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了的,有靜有定,而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凹偶拧睂儆凇扒澳畈簧保靶市省睂儆凇昂竽畈粶纭?,“寂寂”里不許有無記,“惺惺”里不許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會有什么煩惱,而隨時隨地都在禪定當中。
“寂寂”是不動的,“惺惺”是動的。“寂寂”所以自心不受干擾,“惺惺”所以不落在空定當中。若能做到“寂寂惺惺”,則能夠在紛亂的世事中盡一己之力,常保自己心境的安祥寧和。
三【第2句】:童子智少,少而愈完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譯文]
孩童的智識并不多,但是其知識愈少,智慧卻愈完整;成人的智識多,但智慧卻分散而不完整。
[評語]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敝R和學問固然是由累積而來,然而,一旦累積多了,便成為一種負擔,形成注意力和生命的分散。心力一時在東,一時在西,全著于外界而沒有一個內在的統一。所以老子主張這時要“為道日損”,一天一天地減去妄見,而達到一種“絕學無憂”的境界。
孩童可以在一朵花中得到無上的樂趣,成人卻無法長久地把精神專注在一朵花上。如果說智慧是指使生命活得更美好而言,那么,孩童確實比成人更易品嘗生命的滋味。因為孩童單純,成人不單純;孩童完整,成人不完整。所以,許多智者主張活到最后要回到嬰兒的純真狀態,這時候的心態和未成長時的心態,在感受上并無多大的差別,主要的分別在于一個會失去,而復歸的狀態則不會再失去了。
三【第3句】: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譯文]
沒有事情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雜亂的念頭出現,忙碌的時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氣燥,得意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驕慢,失意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能時時這樣細查自己的身心,使不良的習氣由多而少,最后漸漸地完全革除,這才算是真正了解了學問的真諦。
[評語]
人在無事的時候往往會因為無聊而生出種種雜念,所以在閑居的時候最要將心收住。而忙碌的時候又會變得脾氣暴躁,不能冷靜思考事情,這時若能覺察到自己情緒的浮動,便不會將事情做錯或得罪他人。
大凡人在得意時,容易高估自己,而將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真正有學問修養的人,愈是在得意的時候,愈是言行謹慎,絕不容許心中生出驕慢的念頭,因為他明白驕慢對人、對己都無益處,反易招禍。同樣地,在失意時,他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為失意的原因無非是自己不努力,或者客觀的條件不佳。如果是自己的不努力,有何可怨?如果是客觀環境不允許,怨又何益?
學問在于使我們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圓滿,凡是閑而妄想,忙而氣躁,得意驕矜,失意怨尤的人,往往不能從學問中改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會有那些淺薄的表現。
三【第4句】:貧賤之人,一無所有
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終時,脫一厭字。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終時,帶一戀字。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
[譯文]
貧窮低賤的人,什么都沒有,到將要死去時,因為對貧賤的厭倦而得到一種解脫感;富有高貴的人,什么都不缺少,到將要死去時,卻因對名利的迷惑而牽連不舍。因厭倦而解脫的人,死亡對他們而言好象放下重擔般的輕松;因眷戀而不舍的人,死亡對他們而言就如同戴上了刑具般沉重。
[評語]
死亡是公平的,它既降臨貧苦之家,也降臨富貴之人,古來多少皇帝夢想著長生不死,結果還是像升斗小民一般,任地下的蛆蟲啃噬。
對于貧賤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種解脫。由于他們沒有什么難舍的身外之物,因此,也沒有什么可以留戀的。所以,活得苦的人,死時常帶著微笑。反之,過慣榮華富貴生活的人,對死亡卻充滿了恐怖,因為,他們在世上所憑借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帶得去。死亡對他們而言,不僅是失去一切,還要面對一個未知的世界。因此,他們死時往往絕望恐懼。
真正通達的人,無論富貴貧賤,對生死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即使貧賤,也不厭生,因為生命在貧賤之外另有樂趣。即使富貴,也不厭死,因為生命在富貴之中也有疲憊??鬃铀f:“未知生,焉知死?!倍戎?,又何畏死呢?
三【第5句】: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
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關,方是大休歇。
[譯文]
看得透名利這一關,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的界限,才是大休息。
[評語]
古今多少豪杰志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盡了。眼前的眾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升斗小民看不破“利”字,正如英雄豪杰放不下“名”字一般。因此,營營逐逐,競志斗才,卻不知名利自己到底可保留多久?
名加于身,滿足的是什么?利入于囊,受用的又有多少?名如好聽之歌,聽過便無;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見,而求取時,卻殫智竭慮,不得喘息??鞓凡⒉辉诿?,以名利所得的快樂求之甚苦,短暫易失。所以,智者看透了這一點,寧愿求取心靈的自由祥和,而不愿成為名利的奴隸。
面對生死關頭,沒有人不心懷恐懼的,但是,仔細思量,未生之前何曾恐懼?死后與生前又有何不同?佛家論生死,在于心的生滅,心中如果無生滅,自然便無生死可言?!翱吹猛干狸P”,實在是指“房得下生滅心”,若能對萬念都以一個不滅的心去相應,那么便是永恒的休歇了。
三【第6句】: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
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譯文]
心地浮躁的人,對事情一定無法有深刻的見地。膽怯的人,一定無法有超越一般的見解。嗜欲太重的人,必然不能有意氣激昂的志節。多話的人,必定沒有切實去做的心。勇力過盛的人,往往無法兼有文學的風雅。
[評語]
浮躁的人,心沒有一個專注和固定之處,自然對事情無法有深入的觀察和見解。而遇事畏怯的人,只會隨著人后去做,避免犯錯,當然不會有超越眾人的見解。嗜欲太重的人,臨到大難來時,什么都不肯舍棄,能不為自保而變節已是不錯,又怎肯去慷慨赴義氣,舍棄所愛和生命呢?
好在口頭上論事的人,必定無法切實地篤行,因為他做的速度遠不及講的速度,怎么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呢?而那些勇力過盛的人,凡事都喜歡以力氣去解決。文學需要細膩的心思,他們的心氣較粗,所以很少能體察文學中那種細微的雅意。
由此可見,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良好的現象,惟有沉潛、卓越、慷慨、篤實,才會有文學之雅,而成為一個完美的圣人。
三【第7句】:佳思忽來,書能下酒
佳思忽來,書能下酒;俠情一往,云可贈人。
[譯文]
美好的情思突然來時,無需佳肴,有書便能佐酒。不羈的情意一發,即使手中無物,亦可以云贈人。
[評語]
飲酒重在情趣,若無情趣,再好的酒也是澀的。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边@就是得其情趣。佳肴是肉體的美食,一本好書卻是心靈的美食,茍得其趣,一本好書用以下酒,更見美味。
俠情是不拘束的,世情贈人以物,俠情贈人以意。贈人以物有盡也有失,贈人以意無盡亦無失。以云贈人,千里隨君而往,抬頭便見,豈不更見情意的深致。其實,心中一旦不拘泥形式,情意又何在箋箋之物?彼贈人以云,我贈人以江月,又有何不可呢?
三【第8句】:生死老病四字關,誰能透過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關,誰能透過?獨美人名將,老病之狀,尤為可憐。
[譯文]
人若對生命不能大徹大悟,生、老、病、死這四個生命的關卡,又有誰能看得破?尤其是傾國傾城的美人和叱咤一時的名將,他們的老病情狀,更使人感到生命的無奈和可憐。
[評語]
佛陀在年少時,曾隨父王出宮,游于四野,見到農人犁田,十分辛苦,疲憊的牛,受到鞭打,翻起的蟲被鳥雀爭食,他內心十分悲傷,感到眾生互相吞食的痛苦。后來又見到拄杖贏弱的老人,萎黃不能起舉的病人,以及家室送葬的情景,更覺得生命的無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以解決生命的痛苦,終于在菩提樹下成正覺,廣度眾生。
佛家看破了生死老病的關頭,而將人的身體當作虛幻不實的東西。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而且心理的痛苦往往比生理的痛苦來得多,如果在心理上能夠看破,就能夠受苦而不苦了。
由于色身虛幻,所以,“我”是不實的,肉體之我不斷遷滅固不待言,而心理之我也是剎那不住。過去心已過,現在心不留,未來心未到,這是將心理的我也否定了?!拔摇奔炔淮嬖冢钟姓l在受苦呢?佛家講把種種假象看破,便可以明了本來面目,也就是每一個人本來的佛性,這是所謂的得道。得道后的心態是一種絕對的喜樂和悲憫,不僅克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還要教導所有人克服這種痛苦。美人遲暮,名將病老,更說明了生命本身的不圓滿,所以需要我們去領悟。
三【第9句】:真放肆不在飲酒高歌
真放肆不在飲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聽賣弄??疵魇朗峦福匀徊恢毓γ?;認得當下真,是以常尋樂地。
[譯文]
真正地不拘于規矩禮數,并不一定要飲酒狂歌,虛假的莊重在大庭廣眾間看來既做作又不自然。能將世事看得透徹,自然不會過于重視功名,只要即時明白什么是最真實的,就能尋到讓心性感到怡悅的天地。
[評語]
禮數和規矩是用來與人相待的,倘若彼此都有真性情,又何必用禮數來綁手綁腳,加以限制,但是,一般人總以為惟有飲酒高歌,才能見出真性情,事實上真性情又豈在飲酒高歌?有真性情方有真放肆,沒有真性情徒見其越禮而已。莊重自持固然不錯,但若失卻了本意,只圖做給他人觀看,那便是不真了,只會讓人覺得忸怩作態,令人不舒服。世事看得透徹,功名也不過是百年一戲。人若活得實在,必不會太過于執著功名,即使是志士仁人,所求者無非是為眾人謀福的大事,而不計較一己的私名。真懂得生命情趣的人,絕不會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虛幻不實在的事情上,也不為無意義的事束縛自己的身心,隨時都能保持身心最怡悅的狀態,而不為人情世故所擾。
四○、人生待足何時足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閑始是閑。
[譯文]
人生活在世上若是一定要得到滿足,到底何時才能真正滿足呢?在還未老的時候,能得到清閑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閑。
[評語]
人自懂事以來,便識得世間的種種需求和期待,以致街上熙熙攘攘,難得一見滿足的表情。“人生待足何時足”,許多人懷有出世的想法,卻以“待得如何如何”來搪塞自己,總希望有個滿足的時候,到那時再尋身心的清閑,目前則只圖一時的滿足。
事實上,欲望就像與眾人同行,見到他人背著眾多的財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負更多的財物走在更前面,結果最后在路的盡頭累倒,財物也未能盡用。倒不如陋巷中的顏子,簞食瓢飲便能歡天喜地的生活。若能及早明白心靈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也就不會為物欲所趨使,過著表面愉快,內心卻緊張的生活。若到老時才因無力追逐而住手,心中感到的只是痛苦。在未老時就能明了這一點,必能嘗到真正安閑的滋味。而不再像眾人一樣,如同瞎眼的騾子,背上滿負著糖,仍為掛在嘴前的那塊糖而奔波至死。
四【第1句】:云煙影里見真身
云煙影里見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禽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譯文]
在云影煙霧中領悟到真正的自己,始明白肉身原來是拘束人東西。在鳥鳴聲中聽見了自己的本性,才知道感情和妄見原來是攻擊人的戈矛。
[評語]
心性原來是不受任何拘束的,然而,我們卻背負著肉身,時時要為這個肉身所牽絆,要做種種營謀來養活它。倘若對肉身起了憐惜之念,更要為它披衣帶錦,供給山珍海味,直將生命做了它的奴隸,豈不是桎梏?佛家說色身是幻,就如夢、幻、泡、影一般??吹皆朴盁熿F,悟見肉身也如云煙一般易逝,方能明了生命實不應為肉身所縛,而應如云影般不羈,煙霧般無束,自由自在,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意。
禽鳥之聲本于自然,吾人卻因種種感情識見,對天地萬物有所取舍,欣愛厭憎,以至所見天地均為情識所分割,心性也日趨狹窄閉塞,終至所見所聞,失去天真本趣。若能本于心之無妄,終能見無云之晴空,而不為情見的烏云遮去天地的本色。
四【第2句】:明霞可愛,瞬眼而輒空
明霞可愛,瞬眼而輒空;流水堪聽,過耳而不戀。人能以明霞視美色,則業障自輕;人能以流水聽弦歌,則性靈何害。
[譯文]
明麗的云霞十分可愛,但是轉眼之間就消失了。流水之音十分好聽,但是聽過也就不再留戀。人如果能以觀賞明霞的心來欣賞美人的姿色,那么因色而起的障礙自然就會減輕。如果能以聽流水的心情來聽弦音歌唱,那么弦歌又何害于我們的性靈呢?
[評語]
彩霞固然美麗,但轉眼就會消失,人間的一切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太過執著,便是痛苦的開始。傾國傾城的美人,如同彩霞一般易逝,然而,貪戀彩霞而致苦的人不多,貪戀美色而致苦的人卻很多。因為彩霞不易使人心生執著,美色卻易使人牽縈掛懷,蒙昧思求。
佛家說人的業障在起心動念之間,貪戀之念就如蟲之吐絲自縛,一旦除去這種惡念,又有何物可束縛我們身心?若能以觀賞明霞的心來欣賞美人,而不以必得的心來看美人,美色又何足以苦惱我們?正如溪聲雖美,過而不留,以此心情聆聽美妙的弦歌和一切令人易生貪愛的事物,也是過而不留,又有何事真能蒙蔽我們的心靈呢?
四【第3句】:此言宜深玩味
寒山詩云: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
[譯文]
寒山子的詩說:“有人跑來辱罵我,我雖然聽得十分清楚,卻沒有任何反應,因為我了解自己已經得了很大的好處?!边@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深地品味。
[評語]
世人最難以忍受他人對自己的侮辱,許多紛爭和不快皆由此而起。憤怒第一個傷害的便是自己,每見有人氣得雙手顫抖,眼淚直流,或是咬牙切齒,身心都不得舒坦,若是還不能自止,便會操刀持棍,去傷害來侮辱自己的人。
倘若遭到他人的辱罵,首先要反省是什么原因,若是自己有錯,便加以改過,這樣便能從辱罵中得到很大的好處。如果自己并沒有錯,那么便是對方錯了,犯錯的人我們應當可憐他,自己又有什么好生氣呢?
“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笨梢杂蟹N種好處,首先是戰勝了自己,不因他人的辱罵而自我擾亂。其次是戰勝了他人,他人若無理取鬧,罵得口干口干舌燥,心跳眼凸,卻毫無效果,結果自討沒趣。所以,當有人辱罵自己時,一定要把持住,不要為對方的言辭而動搖了自己,自我擾亂,為他人所戰勝。
四【第4句】:有譽于前,不若無毀于后
有譽于前,不若無毀于后;有樂于身,不若無憂于心。
[譯文]
在面前有贊美的言詞,倒不如在背后沒有毀謗的言論。在身體上感到舒適快樂,倒不如在心中無憂無慮。
[評語]
有善方有譽,有惡必有毀,與其有為善之名,不如無為惡之論,纖毫之惡足以掩大德,為人不可不小心。譽有真情,也有假意,對人當本于真心,當譽則譽,而勿虛偽矯情,阿諛假譽,當面譽之,背后毀之,是小人作為而非君子作為。
心憂若不得解,食不甘味,寢不安枕,身在樂中卻無法享用。心中若是快樂,菜根味美,棉衣適體,眼中所見無不是樂。由此可見,樂實以心樂大于身樂,憂也是心苦多于身苦。心中無憂便是樂,但卻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這點。大多數人心中牽纏,難解難舍,因此,不能體會輕松的快樂。而究其憂慮之因,無非就是名利二字,總以為要得到物質的享受,才能獲得快樂,這都是不明白身樂不如心樂,心中無憂便是樂的緣故。
四【第5句】: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會心之語,當以不解解之;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譯文]
能夠互相心領神會的言語,應當是不從言語上來了解它。未經查證的話,應當任它由耳邊流過,而不要相信它。
[評語]
言語所能表達者有限,有些心境,惟有能解之人方能解之。會心的人舉一指即知,不能會心的人,言語道盡也不得其門而入。然而,人情未必如此高超,多半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未盡之意,就賴那會心的人以不解解之了。
大凡言語未必即是言語,不相親相知的人,多由言語上去了解對方,而相親相知的人,舉手投足無不明。所謂“眼波才動被人猜,惟有心上人兒知。”此心上人兒不僅是指情人而言。
至于無稽之談,作為茶酒笑談即可,若是有心,難免徒生煩惱。既為無稽之談,必定言者無心,言所無事,原本是一無所有,所以要不聽聽之。若是不明白這一點,無論是以耳聽心聽,都要發生毛病,鬧出笑話。會心人便作無稽談也能會心,不會心人便作有心論也成無稽。
四【第6句】:風狂雨急立得定,方見腳根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立得定,方見腳根。
[譯文]
在繁花似錦,柳密如織的美好境遇中,若能不受束縛,來去自如,才是有辦法的人。在狂風急雨,挫折潦倒的時候站穩腳根,而不被吹倒,才是真正有原則的人。
[評語]
繁花似錦,柳密如織,只是造化一時幻化的美景,轉眼即蝶殘鶯老,花謝柳飄,可見好景不常在。惟有智者能識得時空的幻像,在最美好的境地里,不為繁花沾心,密柳纏身,依然來去自如。不似一些癡者,因好景不留而傷心得;了無生趣、
人在順境中保有自己的原則是容易的事,就像在平坦的大路上要不跌交是很簡單的事。但是,生命中并非全是順境,往往逆境更多,這時能堅守自己的良心,而不做出違背原則的事,是許多人做不到的??鬃釉陉惤^糧,弟子都餓得起不來,子路很生氣地去見孔子,質問說:“君子也有貧困的時候嗎?”孔子泰然地回答:“君子固然免不了有窮困的時候,但是,小人到了窮困的時候,就會胡作非為了?!蹦芟窨鬃涌谥械木幽前?,遇到窮困的時候也不改其志,可以說是立得住,站得穩了,雖風狂雨急又豈奈何得了他。
四【第7句】:議事者宜悉利害之情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譯文]
議論事情的人并不直接參與其事,所以要能掌握事情的利害得失,以免無法實行。辦理事情的人本身就在負責此事,應當忘去利害的顧慮,否則就無法將事情辦好。
[評語]
議事者通常并不參與事情,因此不能了解處理上的困難和弊病,以致議論的事不能切合實際需要。或是建議的事項根本無法實行,而令辦理的人無所適從。因此,有資格議論的人,最好是參與其事的人,能夠知道事情的利害得失,如此才能提出有利的建議而不至于白費工夫。若是無法參與其事,對事情的發展和變化,也須多加考察,不可墨守成規,死抱著老掉牙的方法而不肯改善。
至于親身參與此事的人,應該忘卻個人的利害,勇往直前,倘若臨事縮手,那么,再好的建議也無法付諸實現。就好比在前線作戰的軍人,如果臨陣畏怯,那么,這場仗如何能打贏呢?既以擔負這個責任,就應當處處以事情的利益為重,若是人人只顧及自己,勢必生出許多不同的意見來,如何能協同一致將事情完成呢?
四【第8句】:談空反被空迷
談空反被空迷,耽靜多為靜縛。
[譯文]
喜好談論空寂之道的人,往往反被空寂所迷惑。耽溺在靜境的人,反為靜寂所束縛。
[評語]
佛法原本是十分活潑的,說萬法本空,原是要使我們了解萬事本無其永恒的體性,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后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奔凑f明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但此處的色并不是指女色而言,而是指一切能見、能聽、能嗅、能嘗、能觸、能想的事物,這點必須辨明。
至于“耽靜反為靜縛”也是同樣的道理。靜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靜的地方,不聽不想,那樣等于用一個靜字將自己束縛住,動彈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靜是心靜而非形靜,是在最忙碌的時候,仍能保持一種靜的心境,不被外物牽動得心煩氣躁。在塵囂之中保持著心的靜境,豈不比那些在寂靜中虛度時日,或是身在寂靜心不寂靜的人更高明些嗎?
四【第9句】:貧不足羞,賤不作惡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作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補。
[譯文]
貧窮并不是值得羞愧的事,貧窮而沒有志向才是地位卑賤還不知充實自己的能力。年老并不值得嘆息,值得嘆息的是年老而一無所成。死也不值得悲傷,令人悲傷的是死去而對世人毫無貢獻。
[評語]
一個人值得尊敬的是他的品德操守,而不是外在的貧富錢財。有富而可羞的人,也有貧而可貴的人。貪官污吏,奸商盜匪,富則富矣,卻十分可恥。貧如顏淵,居陋巷而簞食瓢飲,卻很可貴,連孔子都要稱贊他。地位的低賤有時是出身的關系,但是,俗話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庇终f:“英雄不怕出身低?!倍颊f明了愈是出身卑微,愈要有志氣去改善現況,這就要從充實自己的能力做起。倘若出身低又不肯改善現況,去加強自己的能力,就難怪他人要永遠瞧不起自己了。
年老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原不值得嘆息,有的人活到老,該做的都做了,想達到的理想也差不多完成了,人生了無遺憾,自然沒什么可嘆的。相反地,只因年輕時不努力,活到老卻一事無成,這種人生的終點才令人惋惜。而生命若是過得有價值,死亡只是一種休息,是可喜的事,倘若生命過得毫無代價,死亡才是一種可悲的事,因為浪費了一生而沒有一點意義。
五○、彼無望德,此無示恩
彼無望德,此無示恩,窮交所以能長。望不勝奢,欲不勝魘,利交所以必傷。
[譯文]
對方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利益,我也不會故示恩惠,這是窮朋友能長久交往的原因。老是想有所獲得,欲望又永遠無法滿足,這是以利益來結交朋友必然會反目的理由。
[評語]
窮朋友并沒有物質上的條件,只是憑心來交往。對方既不會奢望從我這里得到什么好處,我也沒有這個能力去向他故示恩惠。因此,便成了心靈之交而不是物質之交。既然不是物質之交,他日也不會因你貧我富,或是我貧你富而改變,所以,這種朋友才能長久。
相反地,倘若是以利來交友,最初的著眼點便在交這個朋友會有什么好處,然而,人的欲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好處卻不能源源不絕。一旦利益沒有了,友情也完了,甚至還會因此而反目。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和人的交往,而不是物和物的交往,是以情交而不是以利交,物是無情的,人才是有情的。
集情篇
【第1句】:當為情死,不當為情怨
情語云:當為情死,不當為情怨。關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雖然既云情矣,此身已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終不透徹耳。君平之柳,崔護之花,漢宮之流葉,蜀女之飄梧,令后世有情之人咨嗟想慕,托之語言,寄之歌詠。而奴無昆侖,客無黃衫,知己無押衙,同志無虞侯,則雖盟在海棠,終是陌路蕭郎耳。
[譯文]
有人說:“應當為情而死,卻不當因情而生怨。有關于感情的事,原本就是可為對方而死,不當生怨心的。雖然這么說,但既然身在情中,又怎么忍心去死呢?然而,不死總不見情愛的深刻。韓君平的章之柳,崔護的人面桃花,發生在宮廷御溝的紅葉題詩,以及因梧頁夫妻再見的故事,都使后世有情的人歡息羨慕。這種羨慕小兒情景,或者寫成文字記載下來,或者表現在歌曲詠嘆當中。然而,既無能飛檐走壁的昆侖奴,又無身著黃衫的豪客,沒有如古押衙一般的知己,又無像虞侯一般的同志,那么,即使以海棠作為誓約,終免不了要分離的命運。
[評語]
情之為物,知者難言,不知者默然。自古言情愛事,或見于詩歌傳奇,或見于小說戲曲,而不及錄者不知凡幾。
有情而有眾生,無情則不復為眾生矣。佛以箭喻愛,而以為眾生堪悲憫者,實屬確然?!冻鲫捉浀谖鍚燮贰吩疲骸胺洳槐M根,雖伐猶復生;伐愛不盡本,數數復生苦。猶如自造箭,還自傷其身;內箭亦如是,愛箭傷眾生?!?/p>
世上能以慈悲筏出相思海者又有幾人?人人都愿有情人執恩愛梯,棄離恨天。然而,情因雖重,情緣難遇,終不免含恨而別。
但思情至怨,不如無情,情而至死,更當逐之,不知情人以為然否?料此語不免遭天下有情人同聲反對吧!
【第2句】:縮不盡相思地,補不完離恨天
費長房縮不盡相思地,女媧氏補不完離恨天。
[譯文]
費長房的縮地術,無法將相思的距離縮盡;女媧的五色石,也無法將離人破碎的情天補全。
[評語]
世上難解者,惟相思二字。胡適先生有詩云:“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愿相思苦。”相思之為病,豈是不想便能治得?正是“不想相思亦相思,若想相思思更苦。”費長房縱有縮地之術,有豈能為天下男女盡縮其地?有男女處便有相思,若欲盡縮相思地,直須將天下人共納一枕方得,至如幽冥異路,天人永隔,又豈能奈何?
女媧能補天,卻難補離恨天,天以石補,情豈能為之?天本無恨,離人心自有恨。天本無缺,離人心自有缺。寶玉雖為頑石,難補絳珠魂歸之恨,石本無情,竟而為人,卻又牽扯出許多幽情纏綿,傷心恨事。這情天到底是補得還是補不得?女媧補天到底是補竟還是未補竟?也惟有情人知道了。
【第3句】:枕邊夢去心亦去
枕邊夢去心亦去,醒后夢還心不還。
[譯文]
一入夢中,心便隨著夢境到達他的身邊,醒來之時,心卻沒有隨著夢而回來。
[評語]
相思之人,經常茶飯不思,魂牽夢繞,失魂落魄,形容枯槁。既然身不能相隨,只有魂夢相隨,夢中雖能相隨,醒來畢竟是夢。魂夢雖然歸來,心卻留在對方身邊。
唐人陳玄佑寫《離魂記》,大意是衡州張鎰之女倩娘,自幼與表兄王宙情深意濃,鎰竟不察而許之他人,宙乃悲慟情別。臨別上船,才行數里,卻見倩娘跣足而至,宙驚喜若狂,乃攜之入蜀,五年而生二子。后因倩娘思家,乃回衡州,卻見家中有一倩娘久病閨中。方駭怪間,兩倩娘合而為一,方知共處五年,竟是魂魄來依。事雖玄異,作者卻是解情,若真能如此,怕天下有情人不皆要分身兩處,形如病而魂相隨了。
然而“倩女離魂”,畢竟是幻想,是小說家慰藉情人的說辭,就因為它是幻想,所以有情之人終要備受相思煎熬,失魂落魄猶不得解。
【第4句】:我幸在不癡不慧中
阮籍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常詣飲,醉便臥其側。隔簾聞墜釵聲,而不動念者,此人不癡則慧,我幸在不癡不慧中。
[譯文]
阮籍鄰家有個十分美貌的少婦,當壚賣酒,阮籍常去飲酒,醉了便睡在她的身旁。遇到這種情形,若是隔著簾子聽到玉釵落地的聲音,而心中不起邪念的,這個人不是癡人便是絕頂聰明的人,我幸虧是不癡也不慧的人。
[評語]
阮嗣宗生當魏晉不平之世,每以青白眼待人,其性至真,雖言行任誕,實是絕頂聰明的人,途窮而哭,只為有心,終日沉醉,乃是無奈。他的沉醉,實是不愿見此世間種種丑態,醉翁之意,但圖一醉,又何關乎美人?
至若玉釵墜地,醉人固不關情,癡人亦不解情,解情者惟不癡不醉者。佛家說慧劍斬情絲,沒有慧劍的人,只有任情絲纏繞,無止無盡了。所以非阮籍等絕慧的人,必不敢臥于婦側,若換了個不癡不慧的人,不要說玉釵落地,僅睹背影,怕就要惹出萬種情念。彼時彼刻,能言“幸在不癡不慧中”的,怕也只有亦癡亦慧的人吧!
【第5句】:慈悲筏濟人出相思海
慈悲筏濟人出相思海,恩愛梯接人下離恨天。
[譯文]
以慈悲作筏,渡人出這相思形成的大海;以恩愛為梯子,接人走下這滿布離恨的天空。
[評語]
相思而成海,其深廣遼闊可知。既能成海,必無涸時,情淚所成,其味必苦,凡俗之軀,怎堪消磨,不如出之。
愛者與所愛,本是膿血聚,百年成白骨,到底何可愛?愛者與所愛,本是夢中影,夢過幻影空,到底誰可愛?愛者與所愛,如泡暫戀影,泡滅影散后,能愛又是誰?若能解此,相思海竭,離恨天盡,愛所愛空,無量悲現。若不解此,終不能出離恨天,慈悲出不得的,只有恩愛能下得了。恩愛梯不在離恨天下,卻在有情人手中,有情人若不來,癡情人只好永遠苦惱了。
【第6句】:花柳深藏淑女居
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夢,空憶十二巫山。
[譯文]
幽靜而美好的女子,她的深閨鎖在花叢柳蔭的深處,就好像蓬萊之外三千里的弱水。有誰能渡?行云行雨的神女,不來襄王的夢里,就算空想巫山十二峰,又有什么用呢?
[評語]
弱水三千,非飛仙女不可渡,古代女子幽居深閨,對有情人而言,又何異于蓬萊仙居?花柳重重,圍墻高鎖,也只有魂夢可達了。若能入夢,倒也罷了,偏偏“云雨不入襄王夢”,便是夢也不得時,情何以堪?
蓬萊弱水,云雨巫山,畢竟是神話的產物。而今論情,又豈在圍墻高鎖?所謂弱水三千,無非是伊人胸懷,渡得渡不得,飛仙也難以逆料。情之為字,畢竟難以捉摸,即使神女入夢,終有醒時,醒來又能如何?
【第7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黃葉無風自落,秋云不雨長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譯文]
黃葉會在無風時獨自飄零,秋日雖不下雨,卻總為云所覆蓋而顯得陰沉。天如果有感情,也會因情愁而日漸衰老,這種在心中無所附著的幽怨真是難以承受??!回想舊日的歡樂,仿佛在夢中一般,更添人無限的愁緒,夢醒來后又要到何處找回往日的歡樂呢?
[評語]
天本無情,所以不老,人為情苦,如何不老?情愁便似黃葉無風自落,飄掃之不盡。去之不絕,更哪堪秋風頻催,斷人弦腸。夢里哪知身是客,恣情貪歡,哪曉得,無限歡情,翻作無窮苦因。
不能追尋,偏要追眾,人情矛盾至此。往日歡樂,恰似一夢,而今才知,歡樂是苦。覺來卻似未覺,午醉醒來,愁還未醒。未醒之際,輾轉留連,如絲之未盡,如藕之未斷,卻是更深的夢了。天何不老?天本無夢。
【第8句】:吳妖小玉飛作煙
吳妖小玉飛作煙,越艷西施化為土。
[譯文]
吳宮妖冶的小玉已經化作飛煙,就是越國美艷的西施也已成為塵土。
[評語]
為情而死,化作飛煙,韓重得心,終究不能得人;美艷傾國,終為塵土,夫差得人,到底不得其心,得人得心,于今看來,無非是飛煙塵土。
情愛的真相原是飛煙與塵土,一時風起,煙塵纏繞,一時風止,煙散塵落。但在煙塵彌漫中,卻總要尋他千百度,任自己五指不辨,仍然緊抓伊人不放,如煙之逐塵,入塵之追煙。
韓童不為煙,必為塵,夫差不為塵。必為煙。如今在情愛中的,他日又哪能不為煙塵呢?情愛原是煙塵中事??!
【第9句】:幾條楊柳,沾來多少啼痕
幾條楊柳,沾來多少啼痕;三疊陽關,唱徹古今離恨。
[譯文]
幾條柳枝,沾上了多少離人的淚水;反復的陽關曲,唱盡了古今分離時的幽怨。
[評語]
楊柳無情,離人自有情,楊柳無淚,離人自有淚。別情依依,更那堪春深,折柳送別,分不清是淚是雨?!对姟沸⊙挪赊保骸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但不知今日折柳送別,來日還能見否,怕只怕雨雪覆地,故人再不見,若問昔日楊柳,除非再尋送別時。
陽光三疊,教人休尋煩惱,舉杯歌來,雖是強顏笑,不忍見干!《陽春白雪》中以“大石調”唱之:“渭城朝雨,一霎裹輕塵。更灑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縷柳色新;更灑遍客舍青青,千縷柳色新。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人生會少,自古功名富貴有定分,莫譴容儀瘦損。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西出陽關,舊游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彪m說莫譴容儀瘦損,卻已容儀瘦損,歡會之少,待到覺時,卻只有勸余杯,含淚強歡。
一○、弄柳拈花,盡是銷魂之處
弄綠綺之琴,焉得文君之聽;濡彩毫之筆,難描京兆之眉;瞻云望月,無非凄愴之聲;弄柳拈花,盡是銷魂之處。
[譯文]
撥弄著訴愛的琴,如何能得到像文君一般解音的女子來聆聽?濡濕了畫眉的彩筆,卻難得到像張敞那般溫柔恩愛的人兒,來為她畫眉。抬頭望見浮云明月,耳中所聞的無非是悲傷的聲音,攀柳摘花,處處是魂夢無依的地方。
[評語]
琴名“綠綺”,所彈無非求凰之曲,惟有情人能解?!坝▲Q琴彈,恨無知音賞。”知音難遇,情人難求,情人又是知音,豈非難上加難?情人若非知音,彈來又與誰聽,不如沒有的好。
為人畫眉,所畫是情非眉,若無情郎如張敞,畫眉深淺誰與看?《子夜歌》云:“自從別歡來,奩器了不開;頭亂不敢理,粉拂生黃衣?!敝慌旅麋R照來容顏損,眉黛不肯解情愁。
何況明月偏照孤單影,又被浮云來遮掩,柳枝堪攀花堪折,芳華無人與共,卻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怎不令人心神凄惋,魂魄傍徨。
一【第1句】:豆蔻不消心上恨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
[譯文]
少女心中的幽恨難解,為的是那丁香花在雨中徒然愁怨地開著。
[評語]
李伯玉《浣溪沙》云:“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為結,已是不該輕負,更何況正是“娉娉弱弱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夢樣年華。這般年齡,本是不該空解愁滋味,卻為初春的氣息所染,而對雨中空結的丁香生起氣來。若是那人得知,怎忍輕負信約,辜負這無限春光?若是那人不知,則不知該怎么辦才好?雨中的丁香還是空自館著同心結,這初來的戀情滋味,卻是苦澀而難當??!
一【第2句】:截住巫山不放云
填平湘岸都栽竹,截住巫山不放云。
[譯文]
應將湘水的兩岸填平,種滿了斑竹,更應把巫山的云截下,永遠都不放走。
[評語]
情語自是癡話,癡話聽來會見情意真切。湘妃淚灑斑竹,有情人竟至于此。二妃之淚,實為天下有情人共流之淚,一死蒼梧,一沉湘水,又豈舜與二妃如此?故天下有情人處,無竹不斑,便湘岸都栽下竹林,仍然揮灑不盡。
云豈可截?又是癡話。留云不如留夢,留夢實為留人,而人呢?不管留不留,總是不放,不放人,不放夢,連云也不放。不放又能奈何?截云留夢,只截得千絲雨,萬絲愁。
一【第3句】:那忍重看娃鬢綠
那忍重看娃鬢綠終期一過客衫黃。
[譯文]
哪忍在鏡前反復地賞玩這青春的美貌和烏黑光亮的秀發,只希望能像小玉一般遇到黃衫的毫士,將那負情的人帶回。
[評語]
在李十郎與霍小玉的傳奇中,若非黃衫客強抱十郎至小玉寓所,小玉至死終不能再見負心郎一面,十郎的負情便成為當然的事。
然而相見爭如不見。小玉含淚執手謂李生曰:“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我死之后,必為魔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情而至此,夫復何言?然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黃衫客為小玉所伸者,是恨而不是情。娃鬢豈堪玩味,韶顏稚齒,無非是怨恨。
晏同叔《木蘭花》云:“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時盡,只有相思無盡處?!弊R得此中苦,苦情人兒怎能不休?客衫雖黃,終非負心之人。
一【第4句】:千古空閨之感,頓令薄幸驚魂
幽情化而石立,怨風結而冢青;千古空閨之感,頓令薄幸驚魂。
[譯文]
深情化為望夫石,幽風凝成墳上草,千古以來獨守空閨的怨恨,真令負心的男子為之心驚。
[評語]
因情化石,雖令人驚,然而,便是雙眼望出血淚,良人終不得歸。陳陶《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庇秩缑辖掼搅海L城崩而白骨出,若此猶有尋處。至于薄幸如李十郎、陳世美者,就是望到天衰地毀,又有何益?便化作石,也會心碎為粉,隨風吹去。
昭君自恃貌美,獨不與韓延壽,遂不得見元帝。后匈奴來朝,上以昭君行,貌為后宮第一。帝悔之,窮按其事,韓延壽因而棄市。其實韓延壽棄市是多余的,怎知后宮就沒有其他無怨的昭君呢?昭君出使匈奴,方為帝所省識,至于未和番的佳麗,難道就沒有終生未見帝面者嗎?由此看來,古來冢青何止箋箋少數。
一【第5句】:良緣易合,知己難投
良緣易合,紅葉亦可為媒;知己難投,白壁未能獲主。
[譯文]
美滿的姻緣容易結合時,即使是紅葉都可以成為媒人;然而逢到知己難以投合時,即使抱著美玉,也難得到賞識的人。
[評語]
人世一切無非因緣而聚,緣盡而散,何況紅葉為媒,流水相通。一顰一笑,莫非前定,一憎一惱,無非夙因。“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棄?!摈煊裰€寶玉以一生之眼淚,情緣真是難償,能明好了之理,紅樓到底是夢。
抱壁而哭,豈只卞和?不刖足而刖心者,自古多矣!情之如璞玉,有誰能識?有情雖石亦為玉,無情雖玉亦為石,所以,荊山之哭,我不為也。
一【第6句】:蝶憩香風,尚多芳夢
蝶憩香風,尚多芳夢;鳥沾紅雨,不任嬌啼。
[譯文]
當蝴蝶還能在春日的香風中憩息時,青春的夢境還是芬芳而美好的;一旦鳥的羽毛沾上吹落花瓣時,那時的啼聲便凄切而不忍卒聽了。
[評語]
蝶憩香風,青春無限,繁花似錦,心神已醉。然而,莊生夢蝶,何其短也,待得“雨橫風狂三月暮”,耳際惟聞杜鵑泣血,回思初春景,真是芳夢,繁花與粉蝶,俱是造化欺。此時的心境只有“當時惘然”而已。
春光難留,卻每為人所負,芳夢易尋,總是纏綿難盡。杜鵑不忍聞,掩耳不改春殘景象,花落不堪看,遮不去萬千情愁。畢竟要嘆:“既知如今,何必當初?!?/p>
一【第7句】:無端飲卻相思水
無端飲卻相思水,不信相思想殺人。
[譯文]
無緣無故地飲下了相思之水,不相信真會教人想念至死。
[評語]
多少事無理可說,無端識得那人,無端心系那人,無端飲下相思,無端自苦不已,一切都是無端的。有端之事尚有道理可循,尚有結尾可待,無端之事既無道理,又無結尾,豈不令人愁腸寸斷。
偏偏當初不信,如今遍嘗苦果。這種相思之水似酒非酒,飲之無解,才飲一滴,便要糾纏一生。而年少好奇,只當玩笑,一口飲盡,還稱豪氣。如今識得,淚眼婆娑,惟有說此水不好喝。
一【第8句】:多情成戀,薄命何嗟
陌上繁華,兩岸春風輕柳絮;閨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歸遲,青駒別易;多情成戀,薄命何嗟。要亦人各有心,非關女德善怨。
[譯文]
路旁的花都已開遍,河畔的春風吹起柳絮,深閨中的寂寞,就如一夜風雨的梨花,使人迅速消瘦。騎著馬兒分別是何等容易的事,但望斷芳草路途,人兒卻遲遲不歸。就因為多情而致依依不舍,命運乖違嗟嘆又有何用?因為人的心中各自懷有情意,并不是女人天生就善于怨恨??!
[評語]
馮延已《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然而行云本是無心,卻是人兒有意。無心則青駒易別,芳草歸遲,有意則多情成戀,薄命何嗟!奈何以有意對無心,有情付無情,命薄又能奈何?
春愁如絮,不因風起,卻因雨。情之為物,既是如此,女德又何必善怨?男德也未必不卒,要在有心無意耳!
一【第9句】:虛窗夜朗,明月不減故人
幽堂晝深,清風忽來好伴;虛窗夜朗,明月不減故人。
[譯文]
幽靜的廳堂,白晝顯得特別深長,忽然吹來一陣清風,仿佛是我的友伴一般親切。打開的窗子,顯出夜色的清朗,明月的容顏,如同故人的情意一般絲毫不減。
[評語]
情之所寄,天地有情,風雅意發,清風亦為良伴。人間情意難盡,良朋益友終不能長久相隨,此意惟有轉托于清風,天涯與我相伴。
明月何其多情,夜夜來照窗前,仿佛故人容貌,一樣對我開顏。明月照我也照他,天涯兩人共一鏡,夜夜當開床前窗,夢到廣寒看看他。
二○、初彈如珠后如縷
初彈如珠后如縷,一聲兩聲落花雨;訴盡平生云水心,盡是春花秋月語。
[譯文]
落花時節所下的雨,初打在花瓣上聽來仿佛珠落玉盤,再聽卻是細絲不墜,似乎在傾訴一生如云似水的心情,聽來無非都是良辰美時的情話。
[評語]
要能聽得春花秋月語,必先識得如云似水心。云水心是落花雨,落花雨便是春花秋月語,但有幾人識會得其中的含義呢?
曼殊大師《寄調筍人》詩:“禪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嗔。其中“佛說原來怨是親”一句,我不愛其悟,而憐其不悟。李義山《北菁蘿》詩:“獨敲初夜磐,閑倚一枝藤;時節微塵里,吾寧愛與憎!”此中已有云水之微悟。豈知義山為春蠶無題之語后猶復能為此語。
集峭篇
【第1句】:封疆縮地,中庭歌舞猶喧
峭今天下皆婦人矣。封疆縮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猶喧;戰血枯其人,而滿座貂嬋之自若。我輩書生,既無誅亂討賊之柄,而一片報國之忱,惟于楮尺字間見之。使天下之須眉面婦人者,亦聳然有起色。
[譯文]
今日天下還有哪個男兒可稱得上是大丈夫呢?無非都是一些婦人罷了,眼看著國土逐漸為敵人侵吞,然而廳堂中仍是一片笙歌,戰士的血都因流盡而枯干了,朝廷中的官員卻仿佛無事一般。我們讀書人,既沒有誅平亂事討伐賊人的權柄,只有報效國家的赤忱,在文字上加以表現,使天下枉為男子漢的人,因驚動而有所改進。
[評語]
天下皆婦人,是一句極沉痛的話。古時的婦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通常沒受什么教育,是無能力和無知識的代表。天下皆婦人,實已是天下男人連婦人都不如了,因為男人至少力氣比婦人大,受教育的機會也比婦人多。若到了像花蕊夫人詩中所形容的“十四萬人齊解甲”的地步那不僅是可恥,而是可悲到了極點。
疆土是我們生長的地方,子孫延續的所在,一旦失去,就如無根的浮萍一般,處處容身,卻無處可以安身。封疆縮地,戰血枯人,而歌舞猶喧,貂嬋自若,這是亡國時才會出現的情景。凡是有眼睛、有人性的人都不會如此。更何況朝廷中的文武官員,身負興亡的重任,豈能終日沉淪于溫柔鄉中,不知死期將至,那真的是連婦人都不如了!
歷史的殷鑒總是血淚斑斑,人性的善忘卻是千載如一,需要時時去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轍。因此,嚴厲的文字是必要的,因為,它能刺激人們的心靈使它常保清醒而不致睡去。書生的貢獻雖然并不僅止于此,但這卻是他表達一片赤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第2句】: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
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
[譯文]
人如果不知通達古今的道理,就如同穿著衣服的牛馬一般;讀書人如果不明白廉恥,就像穿衣戴帽的豬狗一樣。
[評語]
所謂通達古今的道理,無非是指做人的道理而言。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要做人的道理,先圣先賢留下來的格言,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做人,才不致失去了人的正道。即使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教訓,也是教我們如何做千古的人。所謂千古的人并不是指流芳萬世,而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如何為自己定位,如何對生命有個交代。如果這些道理都不明白,一生只知吃飯、工作、睡覺,那么與牛馬又有什么分別呢?人生并不僅止于此,然而,大部分人卻如此過了。并不是要做些轟轟烈烈的事才算懂得做人,大事也并非每個人都做得來的,但至少要不違背做人的本意,心眼不要如馬牛一般,只看眼前的一把糧草,而看不到天的遼闊,世界的無涯。當你認為自己是馬牛的時候,你就是馬牛,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人,你做的便該是人做的事。
至于知識分子,更應該懂得做人的道理,偏偏歷史上,乃至于現今的社會中,有許多讀書人做的卻是不知廉恥的事,這便是穿著衣做畜牲的事,這種人外表的形象是人,其實內在已經豬狗不如了。
【第3句】: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蒼蠅附驥,捷則捷矣,難辭處后之羞。蔦蘿依松,高則高矣,未免仰扳之恥。所以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譯文]
蒼蠅依附在馬的尾巴上,速度固然快極了,但卻洗不去黏在馬屁股后面的羞愧;蔦蘿繞著松樹生長,固然可以爬得很高,但也免不了攀附依賴的恥辱。所以,君子寧愿挾風霜以自勵,也不要像缸中魚、籠中鳥一般,涎著臉親附于人。
[評語]
蠅附驥尾,一去千里,不過是個逐臭之夫,馬尾一揮,性命尚且難保,又有何益?蔦蘿依松,爬得再高,到底是個軟骨頭,雖能低頭看人,心卻低賤,眾人嘴里雖然不說,心中卻十分明白。
君子立身處世,不在地位的高低,不在富貴榮華,而在自立與否。即使身處風霜之中,也不可成為缸魚籠鳥,避于人下,因為那已完全失去做為一個人的真性情,連最基本的一點人格也化為逐臭和低賤的奴性了。
【第4句】:仕夫貪財好貨,乃有爵之乞丐
平民種德施惠,是無位之公卿;仕夫貪財好貨,乃有爵之乞丐。
[譯文]
一般的百姓若能多做善事,施惠與人,雖然并無官位,其心卻可比公卿。在朝的官員若貪污圖利,雖有地位,其心卻如同乞丐一般。
[評語]
人性的高貴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生命的價值也不在官位的有無。為官而行可恥的事,不如為民而行可敬的事。富是能將多余的給人,貴是站在上面幫助別人。有的人雖然擁有了全世界,卻拿不出一塊石子給人,這種人便是最窮的人;有的人雖已站在最高處,卻不肯伸出一只手來扶助跌倒的人,這種人便是最賤的人。
什么叫做乞丐?乞丐是永遠不足的人。人心如果貪婪無盡,永不知足,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人在吃飽之后很少會想到別人還餓著,這便是在富貴中的人缺乏同情心的原因。人在聲色和欲望的追逐中往往不能滿足,因此,便像夸父逐日一般愈逐愈渴,雖長江大海猶不能解其渴,所以,富人之心常如乞丐。
【第5句】:一失腳為千古恨
一失腳為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譯文]
一時不慎而犯下的錯誤會造成終身的遺憾,等到發覺而后悔時,已是事過年衰,無可挽回了。
[評語]
人生有多少錯誤可犯?又有多少時光可以蹉跎?有多少錯誤是可以挽救的?又有多少錯誤是無法挽救的?童年時跌交算不得什么,父母師長總是要你爬起來,拍一拍就好了,以后走路要小心。成年后跌交有誰跟你講呢?講了你又肯聽嗎?
會跑跳的人不相信自己不會走路,而成年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會錯誤,在我們眼中所看到的成年人,有多少是愚昧無知的呢?小孩子只會在平地跌倒,成年人卻因為腳力強健,常由高山懸崖摔下。小孩子摔傷了,不過是皮肉之傷,很快就會痊愈。成年人的失足,卻傷及筋骨性命,要爬起來不知要耗費多少時間與精力。有形的跌倒,會感覺到疼,知道自己犯了錯誤才會如此。無形的深淵,孩童不敢走,成年人卻因自信而不知不覺地走下去,等到發現到達的是一個暗無天日的地方,想要再走回去,卻已發白體衰,生命已不再給他機會了。
生命雖短,歧路卻多,失足有時不僅帶來肉體的疼痛,還會帶來心靈上的悲傷。因此,年輕時要多看看自己的腳下,不要盡顧著瞻望遠方,更要先看看自己的心,有時腳走的方向并不是心想的方向,而心卻是會欺騙人的。
【第6句】:圣賢不白之衷,托之日月
圣賢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氣,托之風雷。
[譯文]
圣賢所不曾表明的心意,已托付日月。天地間因不平而生的怒氣,卻表現在風雷上。
[評語]
日月亙古不變,總予人間光明。圣賢的心境也是如此,要人們都能棄黑暗而行于光明,使人間常歡喜而無悲愁。言語有辭窮處,心意有難表時,然而,此心卻昭昭如日月,經行不殆,永遠為人們的幸福著想。
人間有不平的事,天地有不平的氣。不平則鳴,因此產生革命,革命是人間的風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俠客不平之氣;生靈涂炭,志士起義,為圣賢不平之氣。高下相傾,天地猶生怒氣,何況是人,因此,歷史上的暴君鮮有善終的。因為,不僅百姓不擁戴他,天地也要誅殺他,才能保有天地的祥和之氣。每見狂風驟雨后的天地,仿佛被洗滌過一遍,清爽明亮,便是這個道理。
【第7句】: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親兄弟折著,璧合翻作瓜分;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譯文]
親如手足的兄弟如果不團結,即使原本如同美玉一般有價值,分開也如瓜果一般不值錢。讀書人太過于愛財,書中的道理也會化為金錢的臭味。
[評語]
人們喻兄弟之情如手足,似骨肉,合在一起恰如美玉。有一個故事是說有個老人臨終時,兒子想分家產,老人要他們每人折一枝筷子,并讓他們明白一枝筷子容易折斷,多枝合在一起卻不容易折斷的道理。
兄弟之間不僅有友情,更有親情,照理說較朋友的關系更為深刻,但兄弟之間若失去了這份情感,卻連朋友都不如。朋友以利而害,兄弟也往往因利相傷,原為璧合而后瓜分,實在令人傷感,更莫說有煮豆燃箕的那種無情了?;⒈星也粋肿?,何況是人呢?
讀書人當以明理為務,期能一展胸中的理想和抱負,如果太過于愛財,而墮落喪志,書中所學的道理也會因此忘得一干二凈。書并沒有香氣,書中的道理使讀書人的心志馨香;錢并沒有臭味,錢使人忘卻了做人的道理而變得庸俗丑陋,這才是其臭味的所在。
【第8句】:心為形役,塵世馬牛
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騖。
[譯文]
人心如果成為形體的奴隸,那么就如同牛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為聲名所束縛,那么就如同關在籠中的雞鴨一樣了。
[評語]
心是人的主宰,人與禽獸最大的不同處,便是人有心,會思想。馬牛是不會思想的,它們奔波勞碌,方才換得一把糧草,終其一生,都是為了糧草而活。人如果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自己去做不樂意的事,豈不是同馬牛一樣了嗎?然而,世上有許多衣食無慮的人,卻心甘情愿地做為馬牛,僅為了口體之養而放棄自己的思想,踐踏自己的心靈,這豈不較沒有思想的馬牛更為可悲嗎?
名是一種空洞的聲音,人卻是有形的物體,偏偏許多有形體的人卻被一些空洞的聲音所束縛,豈不是很可笑。名聲能滿足的只是虛榮感,虛榮感就像沒有實體的花朵一般,得了再多又有何用?而為了這些虛榮所付出的代價卻往往十分可觀。名聲是一種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聲,以免為名聲所累。
【第9句】:待人留不盡之恩,維系無厭人心
待人而留有余不盡之恩,可以維系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盡之智,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譯文]
對待他人要留一些多余而不竭盡的恩惠,這樣才可以維系永遠不會滿足的人心。處理事情要保留多余而不會竭盡的智慧,這樣才可以預防無法預測的變故。
[評語]
恩惠對于君子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般人的交往中卻很受重視。因為并非每個人都能以心相交,以義留之,既然非親非故,又非要不可,只好以恩惠留之了。人心是不能滿足的,因此,恩惠也不可斷絕,方足以維系無厭的人心。至于知心相交,則要留有余不盡的情義,方足以論交。
處事的時候,智不可以盡使,若有不足的地方,要盡快充實起來,惟有以游刃有余的心來處理事情,方有余力應不測的變化。否則,力以使盡,智已用光,一旦事情發生變化,就再也沒有心力加以應付了,而導致前功盡棄,豈不是可惜!
有關花木蘭詩全文以及譯文
導語:以下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花木蘭詩全文以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花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話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關于木蘭詩的全文以及譯文
導語:《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以下是小編整理關于木蘭詩的全文以及譯文,以供參考。
作品原文
唧唧復唧唧1,木蘭當戶織2。不聞機杼聲3,惟聞女嘆息4。問女何所思5,問女何所憶6。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7,可汗大點兵8。軍書十二卷9,卷卷有爺名10。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11,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12,南市買轡頭13,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14,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15。旦辭黃河去16,暮至黑山頭17。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18。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19。朔氣傳金柝20,寒光照鐵衣21。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22,天子坐明堂23。策勛十二轉24,賞賜百千強25。可汗問所欲26,木蘭不用尚書郎27,愿馳千里足28,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29;阿姊聞妹來30,當戶理紅妝31;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3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33。當窗理云鬢34,對鏡帖花黃35。出門看火伴36,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37;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唧(jī )唧:紡織機的聲音。一說為嘆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嘆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當(dāng)戶:對著門或在門旁,泛指在家中。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的梭子。
惟:只。
何:什么。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大點兵:大規模征兵。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當時北方呼父為“阿爺”。
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指代父從軍)。市,買。鞍馬:馬匹和乘馬用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jiān)濺: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暮:夜晚。黑山:今呼和浩特市東南。公元429年,《北史·蠕蠕傳》:“車駕出東道,向黑山”。
但聞:只聽見。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啾(jiū)啾:馬叫的聲音。公元429年,《北史·蠕蠕傳》:“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軍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一說金為刁斗,柝為木柝。李善注:“金,謂刁斗也。衞宏《漢舊儀》曰:晝漏盡,夜漏起,城門擊刁斗,周廬擊木柝?!?/p>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鐵衣:古代戰士穿的帶有鐵片的戰衣。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明堂:皇帝用來祭祀、接見諸侯、選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不用:不為,不做。尚書郎:官名,魏晉以后在尚書臺(?。┫路衷O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務的官通稱尚書郎。
千里足:可馳千里的腳力,指好馬。一作“愿借明駝千里足”,均指愿得良騎速回故鄉。
郭:外城。扶:扶持。將:助詞,不譯。以上二句是說父母互相攙扶著到城外來迎接木蘭。
姊(zǐ):姐姐。
理:梳理。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huò)霍:磨刀迅速時發出的聲音。一說,刀光閃動疾速貌。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帖(tiē)花黃:當時流行的一種化妝款飾,把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或在額上涂一點黃的顏色。帖,同“貼”?;S,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火伴:古時兵制,十人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
“雄兔”二句: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形容雄兔腳上的毛蓬松的樣子。迷離: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樣子。
“雙兔”二句:當兩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時便區別不出它們的雌雄。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以上四句通過雄兔雌兔在跑動時不能區別的比喻,對木蘭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贊揚和肯定,傳達了一種“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觀念。
白話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