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里面描寫景色的句子50條
從軍行的名句王昌齡
王昌齡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
從軍行的名句王昌齡
【第1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第2句】: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其四)》王昌齡唐詩鑒賞
從軍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⑿,孤城遙望玉門關⒀。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⒁。
【注釋】
⑴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云。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門關。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⒁破:一作“斬”。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qū)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白話譯文】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云霧,遮暗了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黃沙萬里,頻繁的戰(zhàn)斗磨穿了戰(zhàn)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第四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門關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
【第1句】: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之所以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3句】: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從軍行王昌齡名句
王昌齡所寫的《從軍行》是非常出色的邊塞詩,那么,在《從軍行》中,有著非常經(jīng)典的詩句廣泛流傳著。
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注釋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連山,常年積雪.
玉門關:在今甘肅玉門,是唐代的邊疆重鎮(zhèn).
破:擊敗.
樓蘭:漢代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鄯善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勾結(jié)匈奴,多次殺害漢朝使臣.這里借指侵擾唐朝西北地區(qū)的敵人.
古詩今譯
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名句賞析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兩句描寫了青海的陰云滾滾,遮天蔽日,連綿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無光了.這里用了一個“暗”字十分準確地表現(xiàn)了云塊的廣大、云層的厚重,從而隱喻著邊疆生活的艱苦和戰(zhàn)場拼殺的兇險.守衛(wèi)邊疆的將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遙望著四周.一個“孤”字襯托出形勢的嚴峻和將士的英勇.后兩句具體地寫出戰(zhàn)士們的險惡處境,僅僅戰(zhàn)場的風沙已經(jīng)足以穿透將士的鎧甲,而無數(shù)次戰(zhàn)斗中,敵人刀劍不是更嚴重地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嗎?但是,為了國寶,他們早已奮不顧身,實踐著不破頑敵、決不回師的誓言.詩中從西部邊疆的自然風光寫起,以守邊將士的豪邁氣概結(jié)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達到了十分動人的藝術境界.
充滿蓬勃高昂氣勢的戰(zhàn)爭題材的詩歌,要數(shù)唐朝前期的邊塞詩了.這些詩氣勢宏偉,樂觀激昂.以上兩首是這些詩中的名作,而尤以后一首為高,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顯示出戰(zhàn)士們誓掃樓蘭的決心,至今讀來,猶有黃沙撲面之感.后一首起筆不凡,引起人們對秦漢以來邊塞征戰(zhàn)年年,無數(shù)將士戰(zhàn)死沙場的無限沉思;因有前兩句,所以后兩句所表達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復尋味.
賞析
【第1句】: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之所以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3句】: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
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王昌齡從軍行其二名句賞析
王昌齡在三十歲之前一直是個農(nóng)民,從事農(nóng)耕,三十歲之后考中進士,才做官入仕。在詩詞一途上,王昌齡好邊塞詩,一生之中寫眾多著名邊塞詩,被后世譽為‘七圣絕手’。下面是王昌齡從軍行其二名句賞析,歡迎參考閱讀!
【原文】
從軍行七首⑴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⑸,總是關山舊別情⑹。
撩亂邊愁聽不盡⑺,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釋】
⑴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
⑸新聲:新歌曲。
⑹關山:邊塞。舊別:一作“離別”。
⑺撩亂:心里煩亂。邊愁:久住邊疆愁苦。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白話譯文】
軍中起舞,伴奏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聽到《關山月》曲調(diào)時,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xiāng)憂傷之情。紛雜樂舞與思鄉(xiāng)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
【賞析】
第二首詩截取邊塞軍旅生活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xiàn)征戍者深沉、復雜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變換,琵琶又翻出新調(diào),詩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于邊地風味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胡琴琵琶與羌笛?!边@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diào),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應該能給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但是,“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nèi)容,可以一言以蔽,“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沒有一個不是離鄉(xiāng)背井乃至別婦拋雛?!皠e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創(chuàng)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diào),卻換不歌詞包含情感內(nèi)容。《樂府古題要解》云:“《關山月》,傷離也?!本渲小瓣P山”在字面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diào),含意更深。
此句“舊”對應上句“新”,成為詩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zhuǎn)接,效果尤顯。次句強調(diào)別情之“舊”,但這樂曲也并不是太乏味?!傲脕y邊愁聽不盡”,那曲調(diào)無論什么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曲調(diào),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抑揚?!奥牪槐M”三字,或是怨,或是嘆,或是贊,意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嘆。然“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贊美。所以這句提到“邊愁”既是久戍思歸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調(diào)酸楚”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聽不盡”三字,那末結(jié)句如何以有限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里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jié)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個月照長城莽莽蒼蒼景象:古老雄偉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可以有多種理解:無限鄉(xiāng)愁,立功邊塞雄心和對于現(xiàn)實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深沉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fā)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后,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湖水,蕩漾回旋?!案吒咔镌抡臻L城”,這里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思想感情,征戍者內(nèi)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于七絕上乘之境,除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一筆也是不容輕忽。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手法細膩。
從軍行的名句王昌齡
王昌齡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
從軍行的名句王昌齡
【第1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第2句】: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其四)》王昌齡唐詩鑒賞
從軍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⑿,孤城遙望玉門關⒀。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⒁。
【注釋】
⑴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云。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門關。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⒁破:一作“斬”。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qū)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白話譯文】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云霧,遮暗了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黃沙萬里,頻繁的戰(zhàn)斗磨穿了戰(zhàn)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第四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門關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
【第1句】: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之所以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3句】: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