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說說詩中春天的美景聚集三篇
描寫春天的古詩之《村居》
《村居》是由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描寫春天的古詩之《村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來臨的喜悅而寫下此詩。
原文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
首聯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
頷聯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著堤岸。春日的大地艷陽高照,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頸聯和尾聯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得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村居》這一首詩寫的是詩人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詩人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繽紛的“樂春圖”。全詩充滿了生活情趣,詩情畫意。詩人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將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展露無遺。本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描寫春天的古詩之《春游曲》
《春游曲》為唐太宗之妻長孫皇后創作的一首七言詩。此詩描寫的是詩人在上林苑中游春時所見到的桃紅柳綠、鶯歌蝶舞的美麗春景。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描寫春天的古詩之《春游曲》,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
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
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
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
出眾風流舊有名。
譯文
園林里的桃花向著太陽開的很明艷,深閨里美麗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綻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紅潤,那屋檐邊新發的柳枝仿佛是學她輕盈的身姿。
她在花間徘徊看那款款飛舞的蝴蝶,聽取枝頭黃鶯的歌唱。
何必遠遠地打聽她的林下風致,她的風流出眾早已聞名于世。
賞析
桃紅柳綠,鶯歌蝶舞是詩人筆下常狀之景,這首詩不同流俗的是寫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紅,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鮮艷,也點出了陽光的明媚。宋代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許也借鑒了此詩吧。“蘭閨艷妾動春情”,身居“蘭閨”的“艷妾”,是詩人自稱,“艷”既說她姿色的美麗,又示她盛裝的打扮,或許可以理解為她賞花前特意梳妝,心情極佳的狀態,也映證了萌動的“春情”,又或許她潛意識里刻意盛裝打扮,艷壓滿苑春色。可以想見,春和日麗,上林苑中桃花明艷,滿苑飛花澹蕩,喚起了端莊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顆爛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剛剛綻放的桃花灼艷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驕傲的皇后認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飛檐邊剛剛發芽的御柳纖細漫脫,自負的皇后認為那必是學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呂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侖之井”,高誘則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臨水開放的含露嬌態,嫻靜而美好。“偷”與“學”采用了擬人手法,也對照了上句的“艷”。與“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紅,而“偷面色”則是說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艷麗,人比花紅,這是何等的自信!“檐”, 房頂伸出墻壁的部分,當處于高處,“嫩柳”,始發新芽的柳枝,少了柳葉的累贅,更顯纖瘦,可見檐邊垂掛的柳枝不僅纖細而且修長,同時“檐”的呆板襯托了“柳”的靈動,靜中有動。這兩句不禁令人想起《紅樓夢》中關于黛玉的`容貌描寫——“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可見這位大唐皇后不僅艷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更為新穎的是以她的紅潤臉色喻桃花顏色,以她的輕盈腰身喻柳樹的纖細,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寫法,新鮮活潑,生動形象。既頌了桃柳之美,更贊了人之美。構思巧妙,一舉兩得。中唐詩人李賀的“小紅長白越女腮”《南園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許就是受了此詩的啟迪吧。
滿苑桃花競綻,萬枝紅雪繁極,迷蝶流連翩躚,悠然自得;御樓細柳依依,千條軟絲無力,流鶯繞樹清啼,閑散自在。“來去”二字形容她花間穿行如蝶,“長短”明寫柳枝繁多,暗指啼鶯和鳴,清亮的鶯啼,猶言她歡笑如鶯。“看”、“聽”二字,讓讀者時時感到游春之人充滿感情地欣賞美景的情形。詩歌就這樣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襯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見,大唐皇后流連于桃樹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發乎內心的吟吟笑語如林間宛轉的鶯啼般動聽。其悠然肆情之狀,無不彰顯她身為上苑女主之尊。
“不必向遠處打聽這林下之人是誰,她出眾的風韻情致早已聞名”。結句含而不露,耐人尋味,須細參“林下”、“風流”二詞,意即林下之風。《世說新語·賢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王夫人指謝道韞,東晉王凝之妻,被時人譽為“有林下風氣”, 后因稱婦女態度閑雅、舉止大方為林下之風。魏晉人物神情散朗的風采,為唐人所推許,這當是初唐貴婦的一種追求與考評。結尾以問答形式夸耀了這里的出眾風流,而這“風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語雙關,贊美這里的景好人美,點出題旨。
這首詩名為“春游”,實際是借春游寫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詩中明寫春色,卻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學身輕,隱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樹上啼鶯,猶言她歡笑如鶯。前兩句是景的人化,后兩句則是人的景化,從而將景美、人美、情美合二為一。結句長孫皇后以“林下”、“風流”自許,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脫及與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態。加之正值韶華芳齡,一時忘情,一時收斂,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就連唐太宗也覺著妻子的描寫很是貼切、生動,“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描寫春天的古詩之《晚春》
《晚春》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這是一首寫暮春景物的七絕。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描寫春天的古詩之《晚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譯文
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是爭奇斗艷,人間萬紫千紅。
可憐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漫天飛舞,好似片片雪花。
賞析
這是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是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
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林黛玉《葬花吟》),這勇氣非常可愛。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此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這首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于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
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如果說此詩真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
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夠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里。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可能有不同的領悟。
村居古詩
《村居》是由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下面是關于村居古詩的內容,歡迎閱讀!
《村居》
朝代:清代
作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村居》賞析:
這首詩入選了小學語文課本四年級上冊(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村居》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讀了這首詩,讀者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美麗春景,一起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第【第1句】:二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寫活了,人們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氣氛,人們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拂堤楊柳醉春煙”,村的原野上的.楊柳,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著堤岸。春日的大地艷陽高照,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第【第3句】:四句寫的是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他們的歡聲笑語,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上兩句的物而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與醉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