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面描寫雪景的句子合集5篇
湖心亭看雪知識重點
【第1句】:重點字詞
【第1句】: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毳cuì衣霧凇sōng沆碭hàngdàng
【第2句】: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更定。定:完了,結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撐,劃。
(3)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
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5)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6)及下船。及:等到。
【第2句】: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第1句】:用原文填空。
(1)描寫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點撥:第l句是正面描寫,第2句是側面烘托。
(2)含蓄地表達作者對故國懷念的句子是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達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第2句】: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我劃著一條小船,穿著細毛的`皮衣,守在火爐邊,獨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點撥:重點理解“拿”“毳衣”等詞語。
(2)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寒氣彌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與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點撥:重點理解“霧凇”“沆碭”“一白”等詞語。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還會有這樣的人!
點撥:重點理解“焉得”“更”等詞語。
【第3句】: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作者是張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初二語文湖心亭看雪重點知識點
【第1句】: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毳cuì衣霧凇sōng沆碭hàngdàng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更定。定:完了,結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撐,劃。
(3)霧凇沆碭。霧?。核畾饽傻谋?。
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5)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6)及下船。及:等到。
【第2句】: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描寫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點撥:第l句是正面描寫,第2句是側面烘托。
(2)含蓄地表達作者對故國懷念的句子是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達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我劃著一條小船,穿著細毛的皮衣,守在火爐邊,獨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點撥:重點理解"拿""毳衣"等詞語。
(2)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寒氣彌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與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點撥:重點理解"霧凇""沆碭""一白"等詞語。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還會有這樣的人!
點撥:重點理解"焉得""更"等詞語。
【第3句】: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作者是張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第1句】:大雪三日 大雪:名詞活用作動詞,下大雪。
【第2句】: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詞活用作動詞,客居。
【第3句】:擁毳衣爐火 爐火:名詞活用作動詞,帶著爐火。
【第4句】:與余舟一芥 芥:小草,這里名詞活用作狀語,像小草一樣的微小。
古今異義
【第1句】: 余住西湖 余:古義:我。(例:余住西湖)今義:剩下。
【第2句】: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白:古義:名詞,古代罰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強飲三大白而別)今義:白色。
【第3句】:是日更定矣。 是:古義:這。今義:判斷詞(與“非”相對)
一詞多義
是:
【第1句】:是日更定:這
【第2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斷動詞,是
更:
【第1句】: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音gēng
【第2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音gèng
白:
【第1句】:上下一白:白色
【第2句】: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古時罰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
【第1句】:見余大喜:非常
【第2句】: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大
余:
【第1句】: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第2句】:江干上下十余里間:多
通假字
挐:通“橈”,撐(船)、劃
《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識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選自《陶庵夢憶》卷三。張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張岱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第1句】:大雪三日 大雪:名詞活用作動詞,下大雪。
【第2句】: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詞活用作動詞,客居。
【第3句】:擁毳衣爐火 爐火:名詞活用作動詞,帶著爐火。
【第4句】:與余舟一芥 芥:小草,這里名詞活用作狀語,像小草一樣的微小。
古今異義
【第1句】: 余住西湖 余:古義:我。(例:余住西湖)今義:剩下。
【第2句】: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白:古義:名詞,古代罰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強飲三大白而別)今義:白色。
【第3句】:是日更定矣。 是:古義:這。今義:判斷詞(與“非”相對)
一詞多義
是:【第1句】:是日更定:這
【第2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斷動詞,是
更:【第1句】: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音gēng
【第2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音gèng
白:【第1句】:上下一白:白色
【第2句】: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古時罰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第1句】:見余大喜:非常
【第2句】: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大
余:【第1句】: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第2句】:江干上下十余里間:多
通假字
挐:通“橈”,撐(船)、劃
【主旨】
文章是張岱(dài)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寫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點,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后,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癡,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永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還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賞雪的驚喜,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無雕琢之感,給人以愉悅的感受。“癡”字(以漁者的身份)表達出作者不隨流俗,遺世孤立的閑情雅致,也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備地寫出了賞雪人的情態,將賞雪人融入了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癡迷之狀描繪的生動逼真。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寧靜清絕的景象,表現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讀來覺得這簡直不是文章,而純粹是孤獨者與孤獨者的感通,孤獨者與天地的感通,因為作者把很多會于心的東西流于言外,用曠達和幽靜共同釀制了一種近乎純美的意境。
【相關習題】
【第1句】:“獨往湖心亭看雪”中 “獨”字如何理解?
答:“獨”字充分體現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現他孤高自賞、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與俗人為伍的孤獨。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的心情。
【第2句】:作者寫及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禎的年號,有何意義?
答: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故國之思。
【第3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答: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第4句】:結尾用舟子的話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答:舟子說作者“癡”,體現了俗人之見,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