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又東徑西陵峽的翻譯(江水又東經西陵峽原文及翻譯)
八上《與朱元思書》比較閱讀
(一)
【甲】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
【乙】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十許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②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宜都記》節選)
【注釋】①形容:形體和狀態。②多所像類:有很多類似某種什么東西的形狀。③冬春:冬春之交。
【第11句】: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互相軒邈(高) B.鳶飛庚天者(代詞,……的人)
C.而兩岸高山重嶂(連詞,不譯) 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顏色)
【第12句】: 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統領全文,【第2句】: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描摹,脈絡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寫了長江三峽中長達百多里的西陵峽的壯觀最象。
C.【甲】【乙】兩文內容上均寫景,但兩文的文體卻不相同:一文為 “書”,一文為”記”。
D.【甲】【乙】兩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分別描摹富春江、長江兩岸的峽谷套觀,寄托了作者厭倦官場政務,縱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第13句】:把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
【第14句】:【甲】【乙】兩文都屬于寫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請從【乙】文中找出側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賞析。(2分)
答:
(二)
[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五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節選自《與朱元思書》)
[乙]仆去月謝病⑴,還覓薜蘿⑵。梅溪⑶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⑷,孤峰限日⑸,幽岫⑹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⑺,水向猿啼,英英⑻相雜,綿綿⑼成韻。既素重⑽幽居,遂葺宇⑾其上,幸富菊花,遍饒竹實⑿。山谷所資,于斯⒀已辦⒁,仁智所樂⒂,豈徒語哉? (《與顧章書》 吳均)
【注】⑴謝病:因病而自請退職。 ⑵還覓薜蘿:意思是正準備隱居。薜,蘿,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辭》:”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后以此代指隱士的服飾。⑶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內。 ⑷森壁爭霞:陰森陡峭的峭壁與天上的云霞爭高。 ⑸限日:遮擋住陽光。 ⑹幽岫:幽深的山穴。⑺ 唳:鳴叫。⑻英英:形容聲音和諧動聽。 ⑼綿綿:形容聲調悠長。⑽重: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⑾葺宇:建屋舍。葺,修建。 ⑿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幸好菊花、竹實很多。富,充裕。偏,特別。饒,豐富,竹實,又名竹米,狀如小麥。菊花、竹實,都是隱士所食之物。⒀于斯:在這兒,指石門山。⒁辦,具備。 ⒂仁智之樂:意思是,佳山秀水為仁人智士所喜愛。《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1.解釋下面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猛浪若奔 ( ) (2)猿則百叫無絕( ) (3)窺谷忘反( ) (4)豈徒語哉(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 山谷所資,于斯已辦。
3.兩文都運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文中都有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之狀寫活的句子。
甲文是
(甲文該句同時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突出了山的什么特點?);
乙文是 。(4分)
【第4句】:甲文中有一句與柳宗元《小石潭記》里”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意思相近,請寫出來,并說說這些句子在寫法上有什么妙處。(4分)
【第5句】:乙文中體現了”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一旨趣的句子是 。(2分)
【第6句】:兩文中都描寫了山中的各種聲音,有什么表達作用?(2分)
這兩篇山水小品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趣?(2分)
(三)
[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五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節選自《與朱元思書》)
[乙]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為清絕: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橋待月記》,有刪節)
注:①羅紈(wán):絲織品。②午未申:指午時、未時、申時三個時辰,相當于現在從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的這一段時間。③夕舂:夕陽。
13.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作:
③梅花為寒所勒 勒: ④山嵐設色之妙 設:
14.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譯文:
②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譯文:
15.甲、乙描寫的對象各不相同,但是兩位作者卻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請從對待風景和對待世俗社會兩個角度寫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四)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語段,完成10-13題。(14分)
【甲】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選自吳均《與朱元思書》節選)
【乙】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tiáo)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gāo),麥隴朝雊(gòu),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節選)
注釋:①青皋:青草叢生的水岸邊。 ②雊(gòu):野雞鳴叫。 ③天機清妙:思想情趣與眾不同。 ④不急之務:閑事,這里指游山玩水。
【第10句】: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負勢競上( )(2)鳶飛戾天者( )(3)白鷗矯翼( )(4)倘能從我游乎( )
【第11句】: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然 是 中 有 深 趣 矣!
【第12句】: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4分)
(1)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2)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第13句】:同為書信,【甲】【乙】兩文寫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五)
【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乙】自云陽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樹叢生,涼樾低蔭。沿港而西,竹籬映水,古屋參差。時疏雨乍過,新筍解籜①,薔薇盛開,人語不傳。惟聞山鳥喚晴,草蛙鳴動而已。
村之側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鐘。壘石其上,若棋局然,俗名棋盤山。其峰蓋慶忌塔②之址也。
峰之陽不數步,下視懸崖百尺,石壁繞池,壁如玦,池如鏡,如奩③初啟然。遂徇崖而下,臨水坐。坐甫定,忽有聲自壁內出,各肖其人之聲。同游人相顧錯愕。始知陸士云所記”小語小隱,疾語疾應,嘩然呼嘯,答響滿野”,驚疑景況,語極真也。隨山東折,即港之陽。土阜隆然起者為金祝④墓。其廟在港南小屋水橋上。
嗚呼,昔年血戰之地,今日徒見山高水深,惟留此叢祠,報賽⑤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⑥之酬耶?太息而返。(選自《晚清文選—云陽洞北小港》,有刪改)
【注】①解籜(tuò):脫殼。②慶忌塔:塔名。③奩(lián):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鏡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勝、祝威的合稱。金兵攻打杭州時,兩人串軍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敵眾,英勇就義。⑤報賽:祭祀。⑥勤事:盡職。
【第1句】: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從( )流飄蕩 (2)互相軒( )邈
(3)急湍甚( )箭 (4)負( )勢競上
(5)即港之陽( ) (6)自云陽洞口北( )行四十步 (7)臨( )水坐
【第2句】:翻譯下列語句。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4)壘石其上,若棋局然。
(5)其峰蓋慶忌塔之址也。
【第3句】:【甲】【乙】兩文劃線句,描寫的角度和內容有異曲同工之處,請簡析。
【第4句】:【甲】【乙】兩文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
八上《與朱元思書》比較閱讀 參考答案
(一)答案:
【第11句】:A【解析】本題A中的”邈”在這里是”向遠處伸展”的意思。故選A。
【第12句】:D【解析】本題考查文章內容及寫法相關知識,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結合相關的語句,辨析正誤。【乙】文只是單純的寫景游記類散文,并沒有托物言志,故D表述不正確。
【第13句】:①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②猿猴鳴叫的聲音非常清厲凄婉,在山谷間回響著,清越不絕。
【答案】側面烘托的句子:用”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來烘托山之高;用”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三峽秋景的清寒幽靜。
《與朱元思書》譯文: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地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樹密而綠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宜都記》翻譯:江水又向東流去,經過西陵峽。《宜都記》里說:”從黃牛灘向東進入西陵峽,到西陵峽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兩岸山脈高峻、重重疊疊,不是日中,看不見太陽;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絕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頭是彩色的,形狀大多像一些東西。樹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顯凋零,猿啼的聲音特別凄清,在山谷中回響,清脆的聲音傳送不絕。”所說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
(二)參考答案:
1.(4分)(1)飛奔的馬 (2)停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⑷空(各占1分)
2.(4分)(1)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 (2) 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在這里都已具備。
3.甲文句子是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甲文該句同時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化靜為動,突出了山的峻峭。乙文句子是森壁爭霞,孤峰限日。
4.句子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這些句子都是從側面 寫出了水的清澈,同時也寫出了魚的可愛,讓人流連忘返。
【第5句】: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第6句】:一方面襯托山谷的幽靜,一方面奏響一支生機盎然的大自然交響曲,令人無限神往。
【第7句】:抒發了作者愛慕美好的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與顧章書》譯文:我上個月因病辭官,回到家鄉尋找隱居的地方。在梅溪山的西面,有座石門山,那陰森陡峭的崖壁,爭著沐浴朝夕的霞光,拔地而起的孤峰,遮擋住了天上的日光,山洞幽暗,銜著朵朵白云,溪水深深,呈現出翠綠的顏色。蟬兒吟唱,白鶴啼叫,水聲淙淙,猿猴哀鳴,這些聲音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諧、動聽,奏成了連續不斷的天籟音韻。我既然一向向往隱居,于是就在山上蓋了間房屋。有幸有各式各樣的的菊花,遍地長滿的竹實,都是山里隱居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在這里都已齊備。《論語》上所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難道是一句空話!
(三)參考答案:
【第13句】:(4分)①奔:飛奔的馬。②作:發出。③勒:約束,阻止。④設:著,涂。
【第14句】:(4分)①(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②這種快樂(只能)留下來給山中的僧人和游覽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夠對那些庸俗的人說呢?
【第15句】:(4分)寄情山水、熱愛山水,欣賞大自然之美,洗掉內心的塵垢,保持一份內心的清凈和獨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種避世、避俗的心態。
《與朱元思書》譯文: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地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樹密而綠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晚游六橋待月記》譯文:西湖景色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煙霧,是傍晚的山嵐。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開放,景觀更是奇特。石簣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張功甫玉照堂中的舊物,應該趕快去觀賞。”我當時迷戀著桃花,竟舍不得離開湖上。 從斷橋到蘇堤一帶,綠草成煙,紅花似霧,彌漫二十多里。歌吹的聲音,如風陣陣傳來;仕女的粉汗,如雨紛紛落下;羅衫紈褲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艷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覽西湖,卻僅在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五時之間;其實湖光翠綠之美,山嵐顏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時才最濃艷。 月景的美,更是難以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柔情,山的顏色,水的意味,更是別有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和尚與識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說呢!
(四)答案:
【第10句】:(1)憑借(依靠,依仗)(2)至(到) (3)舉起(抬起,展開)(4)跟隨(隨從,跟著,隨著)(每空1分)
【第11句】:然∕ 是 中∕有深 趣 矣! (2分)
【第12句】:(1)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2分)
(2)如果你天性不是與眾不同的話,難道我能把邀請你當作閑事嗎? (或如果不是你情趣與眾不同,我怎么會以這游山玩水的閑事來邀請你呢?)(2分)
【第13句】:【甲】文借景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向往和自己不熱 衷功名利祿,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2分)【乙】文邀請裴迪共賞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熱衷功名、留戀仕途。(希望他在仕隱的抉擇上保持清醒的認識和超脫的態度。)(2分)
《山中與裴迪秀才書》翻譯: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長,春天的山景更可觀賞,輕捷的鰷魚躍出水面,白色的鷗鳥張開翅膀,晨露打濕了青 草地,麥田里雉鳥在清晨嗚叫,這些景色離現在不遠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嗎?如果你天性不是與眾不同的話,難道我能把邀請你當作閑事嗎?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五)答案
【第1句】:(1)跟、隨 (2)向高處伸展 (3)超過 (4)憑借 (5)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6)向北 (7)靠近
【第2句】:(1)(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地向東或向西漂流。(2)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3)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4)石頭堆砌在上面,像棋局一樣。(5)這座山峰大概是慶忌塔所在的地方。
【第3句】: 【甲】【乙】兩文劃線句都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對景物進行描寫。【甲】文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描寫,突出山的高峻、雄奇、翠綠、幽靜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山水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乙】文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描寫,突出了山險、水清、境幽的特點。
【第4句】: 【甲】文抒發了作者對富春江優美景色的贊美與喜愛之情,以及向往自然,淡泊名利厭棄塵俗的心態。
【乙】文抒發了作者對云陽洞一帶的山水之景的贊美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古代戰爭的感嘆,對像慶忌、金祝等英雄的贊頌,同時也表達了對百姓們對英雄或英雄精神漠不關心的憤慨。
《與朱元思書》譯文: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地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樹密而綠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晚清文選—云陽洞北小港》譯文:
從洞口向北走四十步,有一個小港。港灣邊上花木叢生,樹蔭清涼,蔭蔽低處。沿著港灣向西行,竹籬笆倒映在水中,古老的房屋參差不齊。這時稀疏的小雨剛下過,新生的竹筍破皮而出,薔薇花盛開,沒有人的說話聲傳出。只聽見山中的鳥兒在晴天歌唱,草地的青蛙鳴叫活動而已。 村的旁邊有山,其中有一座石頭山峰像倒扣的大鐘。 石頭堆砌在上面,像棋局一樣,俗名。這座山峰大概是塔所在的地方。 山峰之南沒有幾步,向下看有百尺懸崖,石壁環繞著水池,石塊像玉玦,水池如鏡子,就像梳妝匣剛剛打開一樣。于是我沿著崖壁向下走,靠著水邊坐下。剛剛坐穩,忽然有聲音從石壁里傳出,都像是人的聲音。同游的人互相回看,感到驚訝。才知道陸士說所說的”小聲私語就會得到小聲的回響,大聲說話就會得到大聲回應,喧嘩叫喊呼號,(得到的回聲)就會響滿山野”,這令人驚訝怪異的景象,所說的是極其真實的。隨著山往東拐彎,就是港口的北面。土丘高高隆起的地方,是金勝、祝威的墳墓。他們的廟在港口南面的小屋邊水橋上。 啊,當年浴血奮戰的地方,現在只看到山高高地矗立,水深深地流淌,只留下這叢林中祠堂,祭祀之時(人們)互相奔走,村里的老人小孩,他們也懂得盡職就會有收獲嗎?(于是我)嘆息著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