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中有關君子描寫的句子集錦三篇
有關寫君子的議論文
寫君子的議論文
弱能勝強,柔能克剛。
而剛柔并濟,往往才是真正的不敗者。
狂風可以折大樹,卻不能撼小草;鐵蹄可以踐小草,卻不能及大樹。剛毅是大樹的靈魂,撐起一片青天。而一味的剛毅卻讓大樹在狂風中倒下。柔韌是小草的品質,泛起綠波粼粼。一味的柔韌卻讓小草永遠無法達到陽光的高度,怎堪與青天試比高?
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剛柔雙刃,才能屹立于狂風中不倒。
剛,是火一般的剛。是浮華塵世里的一腔熱血,是激昂向上的一番斗志,是迎難而上的一懷決心。不管世事如何低沉,不管環境如何蕭條,仍不失那剛正與不阿,仍清高自潔笑對風風雨雨,這便是大丈夫。如那陶潛之剛不為五斗米折腰,如那唐寅之剛無意仕途浮沉,大丈夫之為,正是不論順境或逆境,永遠散發著不泯的陽剛之氣。
柔,是水一般的柔。是囂雜浮躁世間的低調謙遜,是低頭反思的智慧,是適可而止、知難而退的勇氣。這固然比迎難而上更需要勇氣,迎難而上往往只是一時的頭腦發熱,一旦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理想那般有意義,便要學會急流勇退、適可而止,否則越陷越深,終遭失敗。這柔是順逆境中的從容冷靜,而其中的妥協。
水火不容,而剛柔可濟。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拼搏著,正需要這種剛與柔的智慧,為人處世方面,亦需要這種剛與柔的結合,遇到困難挫折,更少不了剛與柔的協調。這種智慧與協調正是內在心理素質的彰顯。剛使我們有力量支撐自己于激流中不倒,柔使我們不在此間被沖昏頭腦。剛是堅持不懈的前行動力,柔是理性分析后的前進方向。二者結合,方能走到最遠。
面對困難,我們敢于挑戰,但從不輕視它。面對失敗,我們敢于承認,但從不妥協。面對人生隨處的乘除,都不應過于輕視或重視,這樣才是最淡然的人生。
說到底,剛柔之間,其實就是熱情前進與冷靜思考的結合。
竹,當是兼具剛柔之美的植物,所以古人以它喻君子。
真正的君子當同竹,剛柔并濟,審時度勢。如此便能,“任爾東西南北風”,笑傲人生。
論君子議論文
君當如竹,風過不折,雨過不濁,不爭平生之榮辱,愿付輝煌于一瞬。
——題記
今夜,難以入眠。我坐在臺燈下,書桌上攤開的是高中第一本語文書。腦海中閃爍著幾個名字——燭之武,荊軻,劉和珍。
一
是什么讓一生都未得重用的千里馬在暮年放下私人恩怨,拖著“今老矣”的身體,“夜縋而出”,踏上兇險難測的路,去見那利字當頭的君王。獨自行走在敵軍軍營的燭之武,在想著什么呢?肯定不是鄭伯所說的“是寡人之過”。他是鄭國的子民,救自己的國家于水火之中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仕途的不如意與之相比并不值得傷神。因為,他心中裝的是他要用生命捍衛的國家!
他是燭之武,他是君子,是用寬廣的胸懷容納郁郁不得志的遭遇,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心力。
二
他身上有的是江湖兒女快意恩仇的灑脫,縱酒當歌,放浪形骸。但當燕太子丹需要他為大業獻身時,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留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唱。
那是的他,承襲戰國士子謀國的光榮傳統,又如何不曉得不曉得寄希望于執一匕刺秦王而改天下有多大把握呢?但他還是去了。
他抱著決然的意志,十二歲敢殺人的秦舞陽都害怕時,他從容冷靜,圖窮匕見的那一刻,他心中想的是太子丹的囑托。只是,他沒能逃過命運的安排。歷史的巨輪緩緩滾過,他只留下一把匕首。
他是荊軻,那千古一刺,足以證明他是以生命去承載恩人囑托的君。
三
她在“強拖出校”、“賃屋授課”的逆境之中“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她卻“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她的處變不驚,有膽有識,臨死時的從容都是魯迅先生悼念她的原因。
她柔弱的外表下,是堅定不移追求真理的決心;她面對危險,卻“欣然前往”;”她時時念著的,是民族的興衰存亡……她是劉和珍,也是君子,是拿赤子之心照亮中國的君!
君子善假于物也議論文
“君子善假于物”是荀子在《勸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君子善假于物也議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君子善假于物也議論文一
荀子在《勸學》一文中寫道:“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不是與常人不同的一類人,只不過他們善于借助外物來讓自己的能力發揮得更大。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被后世稱為圣人,其實他與我們一樣都是肉體凡胎。但他讀過的書比常人多,思想就比一般人更加活躍。他教育學生總是通過一件事或物來啟發學生的心智,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故而他的學生有很多賢能之士。
諸葛亮的智慧與謀略受世人推崇,《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眾人皆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但他使用妙計集得箭支,正是“善假于物”智慧的體現。
近代的思想啟蒙者,考慮到國民現狀,大膽地借用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強大本國國力,再去抵御外來入侵者。雖然未能如愿,可他們一樣留在了人們心中。
故事中的三只螞蟻。乙螞蟻辛辛苦苦,它想學古代愚公,老老實實,靠自己的能力去比賽。雖然平安歸來,但它與別人的差距很大,就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要知道一只螞蟻要從平原到達青藏高原,路程之遙遠絲毫不亞于唐僧取經所要經歷的磨難,并不是一只螞蟻可以承受得了的,丙螞蟻死于非命是自然的;乙螞蟻一味蠻干,付出了很多,之所以能完成比賽,純屬幸運;甲螞蟻則很巧妙地借助現代先進的交通工具,輕易地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受到了歡迎和尊敬。
作為年輕的我們雖然并沒有君子高風亮節的品質,但有他們一樣的智慧。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信息,努力地為我們的夢想而奮斗。因為有大量的東西已屬于現代社會擁有,他們對我們有更大的作用。不僅如此,我們更應該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奮斗。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我們只有借用發達國家的經驗,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讓中國這條巨龍騰飛。
諸位請記:稱得上君子,得明白君子之道——得向甲螞蟻一樣“善假于物”。
君子善假于物也議論文二
大樹假借飛禽走獸,將種子傳播到了世界各地;鳥兒假借遼闊的藍天自由翱翔,任意嬉戲;花兒假借土壤的力量,嬌艷成長;我們自然也不例外,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假借光明走出黑暗。
沒有人是萬能的,也沒有人敢說:我的成功可以不靠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有真才實學固然是走向成功的根本,但善假于外物,卻是使人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
善假于物,是一種聰明的做法。古時候,有一個賣馬的商人,他的馬可以說是全京城最爛的馬,四肢無力,兩眼無神,一看就是駑馬一個,但是這個商人很聰明,他去請了當地最出名的一個相馬伯樂,只要求他到自己的馬廄前觀望一眼就行了,但是就因為這個聰明的做法,他的生意是越來越紅火,因為大家認為他的馬都是好馬。還有,誰都知道,二戰后,各國各地都精疲力盡了,經濟也是瀕臨崩潰,可就在此時,聰明的美國就當時緊張的局勢,發展經濟,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頭號經濟大國。商人善假于物,從而使他的生意紅紅火火;美國善假于物,成就了它在國際中經濟大國的地位。由此可見,善假于物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善假于物,是一種機智的`方式。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可謂是千古流傳,永不過時。當時藺相如察覺秦王已無心償還城池的時候,他當機立斷,用一個謊言讓和氏璧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中,于是,他假借他當時認為最有威懾力的兵器~柱子,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和氏璧的完整與秦王相逼,最后,為自己贏得了一條保命和不負道義的道路。再則有赤壁大戰時,以當時的實力來說,西蜀是萬萬不能與曹操相比擬的。但是,在當時,諸葛亮巧借東風,贏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是啊!藺相如借柱相逼,孔明借東風贏勝仗。無不在體現著,危急時刻,善假于物,未嘗不是一種機智的方式。
善假于物,是一種走向成功的正當捷徑。劉備在三國中,在歷史上,也算得上是一號人物,但是他自己卻是沒有多大才能的,一遇到事情便會說:為之奈何?但是,他善于借助像諸葛亮等這樣的人才,為他出謀劃策,最后,他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成功,登上了王位。還有,在一部叫《安德的游戲》的科幻片中,主人公安德曾說:聰明的人是善于利用自己身邊的一切事物去取得勝利。自然,他最后也取得了他想要的勝利。無論是劉備還是安德,他們都善于假借身邊的人或事去取的他們心中所想的勝利。由此觀之,善假于物,是一種走向成功的正當途徑。
有真才實能是走向成功的根本,但善假于物卻是使人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所以,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應學會善假于物,去取得我們心中所想要的成功。
君子善假于物也議論文三
牽牛花伸長纖細的藤蔓攀上枯木,連綴成一片嬌美的屏風;紙鳶乘著春風扶搖直上,翱翔于燕雀難及的高空;獨木舟憑借風帆的助推,駛向了太陽升起的遠方……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例子,無不向我們昭示著成功的通途:善假于物。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千年前的圣賢荀子如是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未假于馬,千里何致?不假舟楫,何以絕江河?成功的對岸相隔萬丈深淵,只可憑借那一根鐵索才可度過,若僅憑自身一躍,十有八九會粉身碎骨。
因為善假于物,《遠大前程》中皮普在赫克托的幫助下融入了英國上流社會,從小鐵匠變身為貴族成員,展開了自己的遠大前程;因為善假于物,《漂亮朋友》中杜洛華依靠瑪德萊娜的身價與影響,成功獲得了自己的名聲與地位,成就了令人矚目的事業。以上皆可見善假于物對于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褒禪山石洞前,臨川先生曾發出如此感慨。宛如置身于漆黑深邃的洞穴,若沒有那跳動著光與熱的火炬,如何才能穿越那寂寥悠長的歲月?臨川先生將此看得透徹。
或許有些人會有所不甘,心里如裝著一頭蠢蠢欲動的小野獸,發出豪邁的言詞:一切都靠自己!可是千萬別忘了,通往成功的路上有千千萬萬的猛士,又有多少人僅憑一己之力折戟沉沙?正如人類數百萬年的發展史一樣,憑借外力,運用工具,生產力才得以提高,世界才得以發展。有所憑借正是你我成功之路上的推動器,加速走向成功的步伐。
善假于物,使我們直掛云帆乘風破浪。善假于物,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成功的通途。
君子善假于物也議論文四
荀況在勸學篇里有這么一句話:“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對于“善假于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是善于借助外物之力,達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善于通過學習,物為我用;三是善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正如荀況所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意思是說,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學;登高而望遠,順風而聲疾;借助于馬力,而行千里;借助于舟楫,而渡江河,皆是“善假于物也”。
的確如此,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過馬,飛不過鳥,眼銳不及鷹,嗅覺不如犬。但是聰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從而使自己的能力增強,百倍千倍的延伸。
大凡成功人士,都懂得利用他人之力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彌補自己才智、人力之不足吧。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善于利用他人及朋友之力,不但能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而且在競爭激烈的年代也會有更多的機遇。諸如“借雞下蛋”、“多個朋友多條路”等等。
古代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就很懂得利用他人之力為我所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最典型的例子如三國赤壁大戰。
曹操、周瑜都是“善假于物”的能手。曹操雖然擁有八十萬大軍,但不習水戰,要想戰勝具有水戰優勢的東吳,談何容易。足智多謀的曹操善于用人,他重用了熟悉水戰的荊州降將蔡瑁、張允,使曹軍的水戰能力大大提高;周瑜軍力不如曹軍,當他發現曹軍水寨井然,竟然“深得水軍之妙”之時,知是得力余蔡瑁、張允,于是暗下決心,“用計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矣。
正當周瑜絞盡腦汁謀定策略之時,曹操手下謀士、周瑜故友蔣干來訪。周瑜眼前一亮:“天助我矣!”他要借助蔣干之力實現自己的計謀。周瑜看出蔣干來意,一是說降,二是刺探軍情。于是,他利用“朋友”關系,來個“將計就計”。
周瑜當晚大擺宴席,盛情款待蔣干。席間,周瑜大笑暢飲。夜間,周瑜佯作大醉之狀,挽住蔣干的手說:“久不與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當軍中打過二更,蔣干起身,見殘燈尚明,周瑜卻鼻鼾如雷。在桌上堆著往來書信公文中,蔣干發現了“蔡瑁、張允謹封”等信,他大吃一驚,急忙取出偷看。其中寫道:“某等降曹,非圖仁祿,迫于勢耳。今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將操賊之首,獻于麾下。”蔣干尋思,原來蔡瑁、張允竟然暗結東吳,于是將書信藏于衣內,回到床上假裝睡覺。
大約四更時分,有人進帳低聲呼喚周瑜,周瑜故作“忽覺之狀”。那人說:“江北有人到此。”周瑜喝道:“低聲!”又轉過頭來沖著蔣干喊了兩聲,蔣干佯裝熟睡沒有做聲。于是周瑜偷偷走出營帳,蔣干趕緊爬起來偷聽,只聽得外面有人說:“張、蔡二都督道,‘急切間不得下手’……”后面的話聲音太低,什么也聽不清楚,不一會,周瑜回到帳內又睡了起來。
蔣干在五更時分,趁周瑜未醒,悄悄離開營房,溜回江北,向曹操報告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并交出那封偽造的書信。曹操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斬了蔡瑁、張允。當手下獻上二人首級時,曹操方才恍然大悟:“吾中計矣!”
周瑜借助蔣干這個老朋友之力,又巧妙地借曹操之手,一舉除掉了兩個最大的隱患,才有了流傳千古的赤壁大戰火燒曹營的壯舉。
充分利用現有物力發展壯大國力的事例當屬中國旅游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山川秀麗,名勝古跡比比皆是,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在過去,中國的旅游業極不發達。據說上個世紀50年代,外國友人曾向中國領導人建議,將自然風景區肇慶建成像日內瓦那樣的城市,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可是中國領導人不同意,還說什么,我們要把這里供我國勞動人民享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轉變了觀念,認識到旅游業是無煙工廠,是一本萬利的事業,于是大力發展旅游業。
其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旅游業進入“現代旅游階段”,其發展之迅猛是前所未有的。在這個階段,新中國的旅游事業雖然建立起來,但發展緩慢,而且艱難曲折。只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層領導懂得“善假于物”,利用我國現有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才迎來了旅游業的春天,1978年我國入境旅游者為188萬人,為過去24年人境人數的總和。現在,我國已把旅游事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旅游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勢頭。我國已“從單一的抓國際旅游轉變為國際、國內旅游一起抓”。這些決策,推動國內旅游進入了一個振興繁榮、健康發展的嶄新階段。這就是中國人“善假于物”的明證!
對于荀況的“善假于物”,我們不僅要著眼于“物”,而且還要看到“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亦即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比方說,中國地大物博,由于中國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長期處于“一窮二白”的境地;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生產蒸蒸日上;由于僵化的管理體制,盡管有人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生產力還是非常地下;自從農村實“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生產蒸蒸日上,糧食年年豐收,終于解決了13億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質的飛躍,這就是“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資”、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只要我們深刻地理解荀況的“善假于物”的內涵,古為今用,身體力行,我們的事業就會蓬勃發展,我們定會在各條戰線上節節勝利。
有關于寫水的議論文
水是生命的搖籃,也是命脈的延續,也是綠色幸福家園不可抹去的情節,更是人類進步的標志。
水文化在中國傳承了五千年,水象征著圣潔,象征著無私,象征著真誠樸素……中國歷代依賴都缺水,不能前進,國家缺少水,不能強大。“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蠅如利。”試想一下,中國人人身上都不缺水,那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是水一般的透徹那會如何?可以大膽預言種族之間不會歧視,能看到的只是他們相互交流,尊重。國家之間再也不會有領土之爭,他們之間只有互惠互利,攜手同進,地球上不會再有戰爭,即使是打架也不會出現,能看到的只是一群在天上自由自在飛翔的.白鴿。
夢想與現實總是相反的,而今的人缺水,社會缺水,國家,甚至地球缺水。小悅悅事件揭露了人性的丑陋;敘利亞所經歷的劫難,也是統治者為了己方的利益,不惜挑起無端戰火,讓千千萬萬的人民葬身戰火之中,讓無數家庭破碎。人是多么可怕的,為了利益可以拋棄人的光輝,可以侵略別國的領土,可以頃刻間讓原本鮮活的生命變成冰冷的尸體。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十分憤懣,不僅僅因為我所處的社會缺少水的精神,更因為中國在面對日本等國家侵犯我們國家領土時,中國不能明確立場,實施強勢的對外政策,國人不能立時緊張起來,為保衛家園同心協力,互相幫助,為維護主權而奮斗,更為了自己民族而努力,而不是若無其事的對待。
老子曾說過:“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無論身處何地。遇到如何境況,我們都應像水奉獻,為祖國綻放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