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中描寫心情的句子是合集80條
離騷中唯美的句子
【第1句】:孤身追落日,深夜叫開天。
【第2句】:約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第3句】: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第4句】: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第5句】:蘇糞壤以充幃,謂申椒其不芳。
【第6句】: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第7句】: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第8句】: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第9句】: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第10句】: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第11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備之不立。
【第12句】:戶服艾以盈腰,謂幽蘭不可佩。
【第13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第14句】:聞赤松之清塵兮,愿承風乎遺則。
【第15句】: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第16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第17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第18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第19句】: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第20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第21句】: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鶩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第22句】: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第23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第24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25句】: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與,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第26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第27句】: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第28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第29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第30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第31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第32句】: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第33句】: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離騷中象征手法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下面是離騷中象征手法,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運用的廣泛性
《離騷》比興象征藝術的第一個特征在于運用的廣泛性。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詩經》中, 比興手法即已為眾多的民間歌手所采用。然而, 將比較單純的比興手法發展為高超的比興象征藝術, 更廣泛地將其運用于藝術形象的塑造與政治主題的表達,使之呈現出豐繁復雜、異采多姿的面貌, 則是詩人屈原的偉大創造。綜觀《離騷》, 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 詩篇幾乎以90 % 的篇幅大量地運用了比興象征藝術。
凡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風云雷電, 神話傳說中的蠔龍鳳凰, 王母佚女, 古代的先王圣哲, 昏君侯臣, 楚地的香草異卉、惡草臭木, 無一不根據詩篇政治性主題的表達與詩人浩蕩激情傾瀉的需要, 被驅遣于作者的筆端, 構成為一條五光十色、異彩紛呈的比興象征畫廊。在作品中, 詩人既將比興象征藝術運用于對現實世界的描摹, 又將比興象征藝術運用于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既以之寫自然, 又以之寫社會, 既以之寫天地, 又以之寫鬼神, 既以之寫物, 又以之寫人, 既以之寫實, 又以之寫虛。
眾所周知, 文學藝術的特質是形象。政治抒情詩的特質則是在激烈的現實政治斗爭的旋渦中塑造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 在《離騷》中, 詩人屈原集中筆力著重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而為了使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 詩人便廣泛運用了比興象征藝術, 進行鋪敘描寫。假如說, 《詩經》的比興手法還只是比興藝術的樸素形態, 只是感物而發, 由彼及此, 或以彼喻此, 那么, 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的比興藝術則比中有興, 興中有比, 合而為一, 寄托深遠, 意在言外, 豐富多彩, 是它發展的高級形爭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廣泛地運用了比興象征藝術, 以一系列彼此銜接的比興象征形分象表現了作品的深廣內容, 從而使全詩熠熠生輝, 令人目不暇接, 百讀不倦!
表達的多樣性
《離騷》的比興象征藝術還具有表達方式多樣性的特色。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指出《離騷》的比興象征藝術大略有下列四種方式:以古比今(詠史) 、以仙比俗(游汕) 、 以男女比君臣 (艷情)、以物比人 ( 詠物 ) 。關于詩篇比興象征藝術方式的多樣性, 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異物同喻, 詩人選取不同的喻體, 對本體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描摹形容。另一類是同物異喻,即喻體只有一個, 而本體各異。正由于詩人在比興象征藝術的駕馭上做到了異物同喻, 同物異喻, 詩篇更顯委婉有致, 搖曳多姿。
反復誦讀《離騷》, 我們會深深感到: 詩人列舉古時堯舜盛世, 萊封亂世等歷史事實,正是為了比之當今的楚國, 詩人描繪九天之上的廣闊空間, 正是以之象征地上的楚朝廷。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詩篇是在以男女關系比喻君臣關系, 以戀人之間的離合變化象征自己政治上的榮辱得失。這就近一步顯示了作品比興象征藝術靈活多樣的特色。如作品前一部分對既往歷史的回溯, 詩人將自我喻為女性形象, 作為女性的抒情主人公象征形象一直忽隱忽現, 貫串于這一部分的始終。而在后面對未來道路的探索中, 詩人立即調換筆法。詩人的自我印象由女性幻化為男性, 詩人變女求男為男求女, 以男求女喻己求賢,以及通過女性對愛情熱烈追求的鋪敘描寫, 寄托了自己強烈的政治追求和崇高的政治理想。這樣, 作為積極浪漫主義偉大詩篇的《離騷》也就具有更為迷人的藝術魅力了。
寓意的深刻性
《離騷》的比興象征藝術最可寶貴之處還在它寓意的深刻性。《離騷》的比興象征藝術最寶貴之處還在它寓意的深刻性。首先, 如前所述, 詩篇以香草喻賢才, 以美人喻君王,以天上喻人間, 以古代喻當代, 這些固然沒有離開“ 比、興”; 而從整體來看, 詩人寫到女媭規勸,陳辭重華, 于是自己朝發蒼梧, 夕至縣圃,使日神駕車, 令月神開路, 飛上了高空, 都叫不開天國大門;于是又令雷神駕云,請鴆鳥為媒, 去向古代的宓妃簡狄求婚, 結果也未能成功,;于是又問卜于靈氛, 乞靈于巫咸, 在們的規勸下, 又駕八龍, 載云旗, 登昆侖, 涉流沙, 向著遙遠的西海進發, 正在飛升之際, 卻回頭望見了下界的故鄉? ? 通過這一連串紛紜繁復的比興象征的運用, 詩人構造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幻想世界, 并借此盡情宣泄了自己郁結于胸的滿腔政治苦悶, 充分表達了自己傾注整個生命為之奮斗的政治理想, 吐露了自己為了實現這一崇高理想而拚死抗爭的狄耿丹心, 寄托了自己纏綿徘側的優國憂民的偉大襟懷。唯其如此, 我們說, 正是由于詩人廣泛運用了比興象征手法, 詩篇才深刻地表達了作為政治抒情詩的巨大主題。因此, 詩篇的比興象征既有豐富的形象意義, 更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內涵和認識價值。
詩人屈原在廣闊的歷史背景和激烈的政治斗爭旋渦中, 嫻熟地運用了比興象征藝術, 對戰國后期楚國統治者的昏庸, 政治的黑暗, 人才的變質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楚國的反動勢力進行了無情的抨擊, 而對以自己為主導的楚國的進步革新勢力則進行了熱烈的謳歌。正因為詩篇通過比興象征藝術的成功運用深刻地再現了當時楚國的政治生活, 反映了楚國社會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的某些本質方面, 因而詩篇才成為楚國社會生活的縮影, 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宏偉的政治抒情史詩!
比興象征藝術, 作為屈原積極浪漫主義創作原則的主要表現手段, 從它出現以后, 象一泓清潤的`山泉, 一直滋潤著我國古代文學與現代詩歌的沃土。詩人屈原在《離騷》等作品中馳騁奇特豐富的想象與聯想, 大量運用比興象征手法, 驅遣多姿多彩的比興象征形象,。回顧既往, 探索未來, 追求光明, 抒寫襟懷, 撻伐黑暗, 表現理想, 這種神奇橘怪,氣象恢宏的積極浪慢主義表現手段,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詩歌領域中開辟了一片風光明麗的天地, 使我國豐饒的詩歌沃土色香四溢, 開放出了無數迷人眼目的奇花異卉!
拓展閱讀:《離騷》中的“初度”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教本第三冊中對《離騷》(節選)句“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注釋為:父親觀察我出生時的器度啊,開始賜給我美名。這里把“初度”解釋為“剛出生時的器度”。筆者認為不妥,理由如下。
首先,一個小孩剛剛出生,大人就能從其面貌斷定其器度嗎?君不見小孩子剛剛出世,其模樣都相差無幾,又能從哪一點認定其器度呢?
其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對“初度”的解釋是“猶言初生的時節”。筆者以為這個注釋是正確的。王逸說:“言父伯庸觀我始生年時,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賜我美善之名也。”王逸之說正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最后,清代顧炎武的《與友人辭祝書》一文中這樣寫道:“《小弁》之逐子,始說‘我辰’。《哀郢》之故臣,乃言‘初度’。”顧炎武此文是其為推辭祝壽而寫的一封書信。文章的開頭,他指出古時對生日的稱詞。《小弁》是《詩經·小雅》的篇名,詩中在“我辰安在”之句,“我辰”即“我生”之義,那么 “初度”即為“生日”,相信不會有誤。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教版對“初度”的解釋不妥,該詞應解釋為“生日”或“初生的時節”,不應注為“剛出生時的器度”。依據屈子自己所言“攝提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孟陬是夏歷的正月,而正月恰恰就是寅月。所以屈子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這個連“八字”先生都認為的難得的吉日,也就難怪屈子的父親要為其“賜美名”了。
愛情中唯美的句子23句
【第1句】:等到天放晴的時候,也許我會好好再愛你一遍。
【第2句】:我總是意猶未盡地想起你,這是最殘酷也最溫柔的囚禁嗎
【第3句】:人生是一場電影,痛苦是一個開端,掙扎是一種過程,死亡是一種結局。
【第4句】:一個是華麗短暫的夢,一個是殘酷漫長的現實。
【第5句】:和寂寞對話,只是不愿意相信你已經離開。
【第6句】:我的翅膀,被一滴淚燙傷,飛不到天堂。
【第7句】:愛,直至成傷.之后就是永遠.對不起,即使你感覺不到我。
【第8句】:愛一個人不是要擁有她,只要在遠方默默地注視她,也就心滿意足
【第9句】:打死我我也想不到我想打死在多的人也想不到。
【第10句】:面對你,我總是一笑而過;面對你,我總是默默無聞;面對你,我總是暈頭轉向;面對你,我總是費勁心思;面對你,我總是喋喋不休;面對你,我總是察言觀色;面對你。
【第11句】:逝去的歲月,怎么找得回來?你曾經的微笑,在回憶里卻散不開。
【第12句】: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
【第13句】:有一種隱忍其實是蘊藏著的一種力量,有一種靜默其實是驚天的告白。
【第14句】: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第15句】:終于結束了這一切的戀情,我的`心又回到了我的左胸。你依然是那美麗的天使,但這次卻不是出現在我生命中,你頭頂的光環也早已黯然逝盡。
【第16句】: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
【第17句】:我希望你是我手中的風箏,剪斷了線,你就自由了。我更希望是你手中的線,風箏飛了,我卻還在你手中。
【第18句】:夕陽下,童話一般的世界。
【第19句】:喜歡童話,是因為把它當成了童年。
【第20句】:你遇上一個人,你愛他多一點,那么,你始終會失去他。然后,你遇上另一個,他愛你多一點,那么你早晚會離開他。
【第21句】:如果,所有的傷痕都能夠痊愈。如果,所有的真心都能夠換來真意。如果,所有的相信都能夠堅持。如果,所有的情感都能夠完美。如果,依然能相遇在某座城,單純的微笑,微微的幸福。肆意的擁抱。該多好。可是真的只是如果。
【第22句】:我不后悔我曾愛過,只是天涯從此寂寞,短暫的幸福擁有就足夠,只要舍得就會快了,會快樂
【第23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離騷》中屈原的美政思想
《離騷》中屈原的美政思想是高尚的品德修養、明君賢臣、忠君忠國。
【第1句】:關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現狀
屈原在《離騷》中曾提到“美政”一詞:“既莫足與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用“美政”指代屈原的政治理想,學界已達成共識。但“美政”具體指什么,《離騷》中并未明確指出。
洪興祖《楚辭補注》引王逸注,釋“美政”為“行美德、施善政”;朱熹《楚辭集注》未予解釋;按王夫之《楚辭通釋》,“美政”似與“惡政”相對;蔣天樞《楚辭校釋》注:“美政,可以實現己理想事業之政。”王泗原《楚辭校釋》:“為美政是屈原的抱負,生死以之。”姜亮夫《屈原賦今譯》釋為動詞“修美政”。
上述注本或譯本對“美政”一詞的解釋,都不夠具體,并不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美政”的內容。
廖化津在《屈原美政思想系論》中,對今人關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作了梳理:解放前,研究者寥寥,游國恩先生為代表:“美政者,即合從以擯秦之政也。”“所謂美政者,非合從抗秦之策乎?”認為美政就是楚國現實政治中的'一種正確的外交政策。解放初期,研究者仍很少,但認識出現分歧。一是美政是儒家思想,屈原的“理想的政治就是堯舜禹湯文武那樣的政治”,以何其芳先生為代表;二是美政是法家思想,“屈原的主導思想是主張法治,使國家富強的法家思想……不能實現他的美政……只好決心從彭咸之所居。”以張縱逸先生為代表。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研究者漸多,論文(含專著)有十余篇,多仍依儒、法兩家之間,持折中、調和之說,以孟醒仁先生為代表;其他論者,或儒、法雜陳,或儒主法次,少數人仍堅持法家說[5]。
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現在,關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依然不少,一是承襲上述觀點,二是認為屈原美政思想兼融先秦諸家學說,分對內、對外兩部分,包括舉賢授能、實行德治,君主賢明、政治清明,關注民生、系心于民,變法革新、修明法度等。
【第2句】:屈原美政思想的內容
屈原的美政思想,首先是要有內外兼修的高尚品德。《離騷》一開始寫自己的出生:“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1]出身高貴,有美名,內含天地之美,與生俱來諸多“內美”。但屈原并不滿足于此,“又重之以修能”,在衣著服飾、飲食裝扮等方面亦十分講究:“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是服飾之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靡以為粻。”——是飲食之美。“攬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折瓊枝以繼佩”,“瓊佩之偃蹇”——是裝扮之美。“鳴玉鸞之啾啾”,“奏《九歌》而舞《韶》”——是聲樂之美。“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鳳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是車駕之美。衣著服飾、飲食裝扮、聲樂車駕等都說明屈原志向高潔,注重培養自己的美好品德,“內美”、“修能”兼有。“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君臣都要有德者為之。
其次,美政思想離不開明君賢臣。“兮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堯、舜、禹、湯、文王是歷史上有圣明的開明君主,不僅有美好品德,亦能遵天地之道,選賢任能,有圣明之智,亦有盛德之行。“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羿淫游以佚畋兮……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羿、浞、澆、桀、紂是歷史上驕奢淫逸、昏庸無德的君主,不能選賢授能,而且常逆天而行,故而不能守住社稷。兩者對比,說明屈原對明君的渴望。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曖。”讒佞之人,相與朋黨,嫉妒忠賢,陷害忠良,茍且偷樂,不僅不能輔佐國君,反而會將國君引入歧途,遠離明君先王的圣賢之道。“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姚小鷗老師在《〈離騷〉“先路”與屈原早期經歷的再認識》中,考證“先路”在屈原生活的時代是諸侯乘輿的專用名,“尊貴者出入必有前驅,前驅者的地位,依出入之尊者的身份而不同,但皆為親貴之人。”[6]可見,屈原對自己的期待——以親貴賢臣的身份輔佐懷王,對懷王的期待——要作親賢臣、舉賢任能的賢能之君,而非被讒佞蔽明害公的昏庸之君。
最后,屈原美政的核心思想是“忠”——忠君忠國。“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司馬遷首先指出了屈原的忠君思想,后世對此亦多無異意(雖如李贄曾對屈原“忠君”思想有過尖銳批評,但并未否認屈原是忠君的),“忠”在《離騷》中亦多有表現,茲不贅述。學界對屈原是否具有“愛國主義”曾進行過非常激烈的討論,詳見《屈原“愛國主義”研究的歷史審視》[9]。曹大中先生持否定態度,認為在先秦時代,人們(包括屈原在內)的社會思想意識中,實際上只有忠君政治道德觀念,而并不存在愛國政治道德觀念,“衛社稷”、“存君興國”、“思君念國”等都是忠君政治道德觀念的具體體現。筆者以為,若以“楚國”或者“故國”去理解“愛國”之“國”,應該沒有問題,但若以現代之“國家”觀念去理解,則有待商榷。按前者,對屈原來說,忠君與愛國二者并不矛盾。《離騷》除忠君外,亦表達了屈原對故土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