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英的出嫁》讀后感
《菊英的出嫁》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菊英的出嫁》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菊英的出嫁》講述了一個愚昧的農村母親為已去世的女兒辦了一場冥婚的故事,作者對冥婚這一陋習的描寫讓人感受到當時較為愚昧的人思想的腐朽、落后,也看出了作者對冥婚這一陋習的抨擊。
小說的開頭描繪了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思念與擔心,通過寫菊英的娘看到別人的女兒都在自己的娘的身邊長大,都可以見到女兒與自己不能見到自己的女兒做對比,表達了菊英的娘對菊英的思念,同時“菊英離開她已有整整的十年了”“這種種,只有天知道”也為后文菊英已經去世這一事實埋下了伏筆。接著,“無論男子或女子,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想要一個老婆或老公,她相信是必然的。她確信——這用不著問菊英——菊英現在非常的需要一個丈夫了”寫出了當時部分擁有封建思想的人的無知、愚昧,即十七八歲的人就一定要結婚,這種想法在現在看來是非常可笑的,十七八歲的人在現在還只是未成年人或者剛剛成年的人!但在那個年代大部分人認為十七八歲結婚是正常的。
“于今,她心滿意足了,她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女婿,雖然她現在看不見女婿,但是女婿在七八歲時照的一張相片,她看見過。”“她知道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緣故。但是她以為自己是不要緊的,不論多病或不壽。她以為要緊的是,趕快給女兒嫁一個老公,給兒子討一個老婆,而且都要熱熱鬧鬧闊闊綽綽的舉報”“鄰居親戚們知道罷,菊英的娘不是一個沒有福氣的人”以及對菊英的嫁妝的詳細描寫表明了菊英母親對菊英出嫁這件事的重視甚至大于對自己身體的重視和菊英的娘的好面子。菊英的娘幻想的自己對菊英的訓導又提現了一些封建思想,如:女子要遵從“三從四德”,要以夫為天,一定要給丈夫生一個兒子等,表明了作者對這些封建思想的厭惡,再寫把菊英的靈柩抬到新郎家和看到的人對菊英和新郎生前事跡的討論,讓人感到荒謬以及對冥婚這一習俗的不解,用現在的眼光看待冥婚這個陋習只會覺得可笑、不可信。
最后寫菊英得了“白喉”這一致命的病,菊英的娘卻沒有及時帶菊英去看西醫,因為菊英的哭心軟從而耽誤了治療時間導致了菊英的死亡,從中可以看出菊英的娘不信任科學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從菊英的娘對菊英想到西醫會開刀和菊英對西醫的恐懼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西醫的不了解和不信任。
全文對冥婚的描寫和菊英的娘對菊英的回憶體現了冥婚這一陋習的荒謬和對封建落后思想的批判與諷刺。